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豐縣中陽裡出土的北宋古碑

前年4月份的一天, 豐縣晨練市民丁山先生在豐縣鳳城賓館東北角建築垃圾內發現古碑, 並將消息告訴縣文史部門專家, 縣文史部門工作人員遂即將此消息告知縣博物館。

縣博工作人員聞訊迅速趕往現場, 清理現場後並將石碑小心運放縣博。 此碑已經斷開兩截, 斷痕為舊。 通高約242釐米, 厚15釐米, 寬90釐米。

經過縣博與縣內文史專家聯合進考證, 此碑為北宋早期, 距今已經千年滄桑。

此碑所記載北宋初期豐縣六鄉:豐邑鄉(城關及縣南)、斬蛇鄉(縣西南)、招仁鄉(縣西、)、秦台鄉(縣西北)、望雲鄉(縣東北)、德政鄉(西東南), 並記載六鄉里正姓名以及各鄉內的古村村名, 為宋代豐縣的六個鄉的位置範圍提供了第一手文物證據。 同時, 該碑中還記載著可辨的古村名字170餘個以及當時各村鄉紳數百名。 值得慶倖地是, 此碑記載了豐縣邊境與鄰縣接壤部的豐縣屬村名,

用這些邊境村莊作為參照物, 大體可以還原豐縣宋代的縣域圖。 填補了豐縣地方史上北宋時期的空白, 為研究豐縣歷史沿革以及古地名的傳承變化, 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此碑記載的”斬蛇鄉”為史籍記載的劉邦斬蛇處在豐縣境內的真正位置劃出了清晰的範圍,

也就是今天的豐縣宋樓鎮西北部與王溝鎮南部接壤區, 斬蛇鄉的中心村莊為中劉村、新劉村、釣台村、苗池(城)村等。 而據斬蛇鄉境內的古村名稱, 大體可以劃出《史記》“豐西大澤”的位置範圍, 即今豐縣西南與碭山接壤部地域。

另外, 碑文出現了漢高祖廟子□光輔, 有力的證明了在北宋初期豐縣就有了漢高祖廟, 高祖劉邦是地地道道的豐縣人。 碑文中出現豐縣的斬蛇鄉, 可以有力證明劉邦當年斬蛇起義的地方位於豐縣。

在這塊宋碑旁邊的碑園, 保存著豐縣之前發現最早的一塊石碑, 是立于宋慶曆五年(1045)正月甲子的“李氏世德碑”。 工作人員表示, 這塊宋碑的發現, 將宋代石碑存世歷史提前了幾十年。

在這塊李氏世德碑上, 文字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淋早已模糊不清, 可新發現的宋碑雖然時間更早, 但上面文字清晰可辨。

唐代詩人薛逢《重送徐州李從事商隱》詩雲:“斬蛇澤畔人煙曉”。 北宋初著名文學家王禹偁曾來豐縣訪古, 他寫給到徐州任職友人的贈詩裡就有這樣的句子:“戲馬台荒春寂寞, 斬蛇鄉古樹輪囷。 ”可見北宋時, 斬蛇鄉已經是豐縣西南古鄉。

晉代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豐西有大澤, 高祖斬白蛇於此, 有枌榆亭。 ”唐《元和志》載豐凱撒在“縣西一十五裡”, 根據《水經注》記載, 豐縣大澤在豐縣西南, 史書中“豐凱撒”是個概詞。 此碑記載同時間接佐證了《水經注》所載《史記》中的“豐凱撒”即豐縣西南是正確的。 譚其驤教授《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明確表明, 豐凱撒的位置就在豐縣西南。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碑記載證明五代後樑皇帝朱溫的家鄉“午溝村”在宋代屬於豐縣斬蛇鄉,從而佐證有些早期文獻記載朱溫是豐縣人,提供了早期記載證明。

此碑正面文字,在明初被第二次利用,磨去原文,刻上朱元璋的白話文《諭眾通知》聖旨,立在縣學內。碑左上角九疊篆文所書年代殘缺,故暫時無法判斷第二次刻石的準確年代。但明初所刻朱元璋白話聖旨碑亦很罕見。明朝為了端正學風,整頓教育而頒佈學規禁例,並以勒刻石碑的形式立于全國各地學宮。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以朝廷的名義頒佈的學規禁例,具有法令效能,碑文也是研究古代官學教育制度的重要文獻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碑記載證明五代後樑皇帝朱溫的家鄉“午溝村”在宋代屬於豐縣斬蛇鄉,從而佐證有些早期文獻記載朱溫是豐縣人,提供了早期記載證明。

此碑正面文字,在明初被第二次利用,磨去原文,刻上朱元璋的白話文《諭眾通知》聖旨,立在縣學內。碑左上角九疊篆文所書年代殘缺,故暫時無法判斷第二次刻石的準確年代。但明初所刻朱元璋白話聖旨碑亦很罕見。明朝為了端正學風,整頓教育而頒佈學規禁例,並以勒刻石碑的形式立于全國各地學宮。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以朝廷的名義頒佈的學規禁例,具有法令效能,碑文也是研究古代官學教育制度的重要文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