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為什麼能達到百年之久?

魏國(西元前403——西元前225年), 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屬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 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直到西元前341年馬陵之戰, 齊國大敗魏國殺太子申與龐涓;前340年西河之戰, 秦國奪回河西地, 魏國霸權終結。

西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 西元前403年, 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 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李悝、翟璜為相, 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 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 依法治國, 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文侯在位50年, 選賢任能, 內修德政, 外治武功, 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 向北越過趙國, 伐滅中山國, 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西元前403年, 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 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 富國強兵, 開拓大片疆土, 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啟用吳起, 採取武卒制, 精選士兵進行訓練, 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 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 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 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 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 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 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 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 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 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前396年, 魏文侯去世, 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 是為魏武侯。 魏武侯即位後僅僅一年, 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 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 魏武侯只能按照父親、按照李悝制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 好在父親給自己留下極為強大的家底。

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

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 國力繼續上升, 不斷東征西討, 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 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

魏武侯雖在作戰指揮上與其父不相上下, 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遜色于其父魏文侯。 文侯之世, 魏國人才濟濟, 為諸侯所側目。 文侯“師子夏, 友田子方, 禮段幹木”;又有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吳起、樂羊制其兵;各司其職, 文武相濟, 魏國大治, 開疆拓土, 盛極一時。 魏武侯承繼基業, 老臣猶在, 但控禦無道, 致使人才流失。 他任公叔痤為相, 還聽信公叔痤讒言, 懷疑吳起, 吳起懼誅逃往楚國, 再失之於後。 至於禮賢下士, 招引人才, 則更無從談起。 故武侯之世, 文侯時“賢人是禮, 國人稱仁, 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魏武侯去世後, 他的兒子魏罃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 是為魏惠王

魏惠王在位期間重用龐涓, 軍事實力大增, 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 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 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

在魏惠王時期, 魏國是把齊國當作主要的對手的, 於是採取團結趙、韓, 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

西元前361年,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為了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力量和保證國都的安全,魏惠王把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樑。

魏惠王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如開鑿運河,修築黃河長堤等。又開放統治者獨佔專利的山林川澤,不僅使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間的矛盾。

西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築的長城。

西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築,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採取守勢,以防禦為主。由於魏惠王採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西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

桂陵之戰後,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梁和安邑。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于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為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制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從魏文侯的任人唯才到魏惠王的任人唯親,導致魏國人才流失,魏國從此不再有霸業。

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

西元前361年,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為了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力量和保證國都的安全,魏惠王把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樑。

魏惠王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如開鑿運河,修築黃河長堤等。又開放統治者獨佔專利的山林川澤,不僅使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間的矛盾。

西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築的長城。

西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築,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採取守勢,以防禦為主。由於魏惠王採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西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

桂陵之戰後,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梁和安邑。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于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為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制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從魏文侯的任人唯才到魏惠王的任人唯親,導致魏國人才流失,魏國從此不再有霸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