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玩耍起爭執,家長怎麼辦?

作者|吳在天

01

最近, 有位媽媽給留言給我:

“我的孩子從來都不會搶別人的玩具,

但如果他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了, 他會哇哇大哭。

今天有朋友來家裡玩,

她家孩子一來就搶了我家小寶的玩具汽車,

小寶緊緊抓住玩具不肯給, 倆孩子都快打起來了。

我讓小寶把玩具借給客人玩一會,

可是孩子委屈得大哭, 我好心疼啊。

我也試著對朋友的孩子說,

小寶現在不想借他玩具, 要不玩點別的吧。

朋友也一直對自己的孩子說不可以,

但是她孩子還是想要那個玩具車。

下次碰上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啊?

另外, 我還很擔心孩子的性格,

為什麼我的孩子只會哭。 ”

現實生活中難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之間因為搶玩具起了爭執。

怎麼辦?

02

不妨先抽空看看

最近的一個叫《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

節目集結了不同個性的明星媽媽,

她們在節目中展示各自的家庭生活和育兒經歷。

其中, 胡可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節目中有一幕:

胡可開著車, 後座是兄弟倆安吉和小魚兒在車上玩耍。

後來, 哥哥安吉搶了弟弟的玩具, 弟弟放聲大哭。

胡可沒有馬上干預, 因為她覺得,

現在還不到需要成年人干預的時候。

胡可淡定地開著車,

不時從觀後鏡上看看兄弟倆的狀態。

後座一度冷場, 哥哥安吉有點小尷尬,

但是媽媽沉住氣, 繼續觀望。

弟弟似乎狀態恢復了一些,

哥哥有意無意地哼起了歌,

結果弟弟也跟著旋律唱了起來。

兄弟倆剛剛的冷場和尷尬,

慢慢地好像隨著歌曲飄走了。

還有一幕是:

弟弟小魚兒拿到了玩具,

但是哥哥安吉也想玩, 因為玩具又起了爭執。

胡可過去先是瞭解玩具是誰先拿到的,

她不僅問弟弟,也同時問哥哥情況是否屬實。

作為媽媽,儘管懂得孩子們的脾性,

儘管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她依然問了雙方當時的情況,

這會讓孩子感到充分地被信任感。

胡可明白,

其實安吉可能自己也知道,有些行為是不對的。

她明白孩子們有時候會覺得不好意思,

或者是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會動手。

心理學裡面有個術語,叫“見諸行動”。

這是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是指將潛意識的欲望作直接地表達,

包括採用動作性行動。

所以,胡可沒有對孩子的行為貼標籤,

沒有做不好的評價,沒有責怪哥哥安吉,

反而給了安吉臺階,暗示安吉是個誠實的孩子。

在安吉承認是弟弟先拿到玩具的時候,

媽媽馬上對安吉的態度表示了鼓勵和讚美。

孩子能夠有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行為,

並不是完全是因為孩子的品質,

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容納能力。

想想平時我們看到身邊很多的父母,

在孩子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

卻還不依不饒地繼續指責孩子。

這就可以想像,孩子為什麼不敢主動承認錯誤,

因為承認錯誤的成本比撒謊的成本要大。

很多朋友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

會覺得安吉很棒,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也會為媽媽胡可點贊,覺得她對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

她不僅讓安吉知道自己是個誠實的人,

也維護了弟弟小魚兒的邊界,

同時還教會了兩個孩子,

要誠實有信、要尊重邊界和規則。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她身上學會了,社會化能力。

03

社會化能力是個體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與他人交往和協調的能力、

調控和改變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能力。

這些能力,不是書本能教會的,

而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學會的。

可以想像,胡可家的兩個孩子因為玩具起爭執,

絕對不是在節目中的一次兩次,

在生活中可能已經上演了無數次。

我們可以留意到一個細節是,

安吉在和弟弟小魚兒搶玩具的時候。

安吉說:“怎麼都是你的!”

小魚兒說:“我先拿到的!”

當小魚兒說出這句的時候,

其實就是孩子社會化能力的體現。

而這也是後來胡可對兩孩子爭執玩具的解決方案,

誰先拿到誰先玩。

對於兄弟倆之間的相處,

胡可說:“誰說老大就要讓著老二?

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

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

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個經典的關於分配制度的小故事。

說是幾個住在一起的人,每天分一大桶粥。

一開始,大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誰來分粥,

每天輪一個。

於是乎,每週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

一個口口聲聲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

但大權獨攬,沒有制約,也就會產生腐敗。

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互相勾結,

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

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

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

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

輪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

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

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

這就是自由協商最後得到的辦法,

這也是社會化能力進步的過程。

04

著名兒童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指出,

“你對孩子所定的規則應該愈少愈好,

比表面看去好似絕對不可缺少的還要少”。

這讓我想起我孩子幼稚園裡面的三項規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

幼稚園裡的老師和孩子都遵從這一個大規則,

而剩下的便是孩子們之間自己協商的過程。

經常會是,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玩遊戲,

遊戲總會建立起某種遊戲的規則,

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天然地為自己爭取利益。

同時,孩子也會學習放棄自己的一部分願望,

滿足對方的一些需求,

以此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建立規則,遵守規則,

在傾聽中感知和回應他人的需要,

在爭吵中學會爭取和妥協。

這些和同伴友善解決衝突的技能,

對於兒童以後發展成熟的社會交易處理能力非常有用。

而且我們生活中,

常常會看到成年人對孩子之間的干涉。

這多半是我們成年人自己內心的投射,

比如文章開頭提問的這位媽媽,

一方面覺得孩子委屈,

一方面又對孩子說把玩具讓給別人玩。

這本是我們成年人該自己去面對的內心焦慮,

我們害怕在朋友面前不夠大方,

害怕會讓對方沒面子,

又覺得自己的孩子委屈。

各種矛盾和衝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社會化能力

自然也就被我們成年人的情緒所困擾了。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孩子們總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而這也是我們能夠教會給孩子的,

最好的社會化能力。

作者:吳在天,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End---------

她不僅問弟弟,也同時問哥哥情況是否屬實。

作為媽媽,儘管懂得孩子們的脾性,

儘管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她依然問了雙方當時的情況,

這會讓孩子感到充分地被信任感。

胡可明白,

其實安吉可能自己也知道,有些行為是不對的。

她明白孩子們有時候會覺得不好意思,

或者是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所以會動手。

心理學裡面有個術語,叫“見諸行動”。

這是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是指將潛意識的欲望作直接地表達,

包括採用動作性行動。

所以,胡可沒有對孩子的行為貼標籤,

沒有做不好的評價,沒有責怪哥哥安吉,

反而給了安吉臺階,暗示安吉是個誠實的孩子。

在安吉承認是弟弟先拿到玩具的時候,

媽媽馬上對安吉的態度表示了鼓勵和讚美。

孩子能夠有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行為,

並不是完全是因為孩子的品質,

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容納能力。

想想平時我們看到身邊很多的父母,

在孩子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

卻還不依不饒地繼續指責孩子。

這就可以想像,孩子為什麼不敢主動承認錯誤,

因為承認錯誤的成本比撒謊的成本要大。

很多朋友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

會覺得安吉很棒,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也會為媽媽胡可點贊,覺得她對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

她不僅讓安吉知道自己是個誠實的人,

也維護了弟弟小魚兒的邊界,

同時還教會了兩個孩子,

要誠實有信、要尊重邊界和規則。

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她身上學會了,社會化能力。

03

社會化能力是個體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與他人交往和協調的能力、

調控和改變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能力。

這些能力,不是書本能教會的,

而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學會的。

可以想像,胡可家的兩個孩子因為玩具起爭執,

絕對不是在節目中的一次兩次,

在生活中可能已經上演了無數次。

我們可以留意到一個細節是,

安吉在和弟弟小魚兒搶玩具的時候。

安吉說:“怎麼都是你的!”

小魚兒說:“我先拿到的!”

當小魚兒說出這句的時候,

其實就是孩子社會化能力的體現。

而這也是後來胡可對兩孩子爭執玩具的解決方案,

誰先拿到誰先玩。

對於兄弟倆之間的相處,

胡可說:“誰說老大就要讓著老二?

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

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

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個經典的關於分配制度的小故事。

說是幾個住在一起的人,每天分一大桶粥。

一開始,大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誰來分粥,

每天輪一個。

於是乎,每週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

一個口口聲聲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

但大權獨攬,沒有制約,也就會產生腐敗。

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互相勾結,

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

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

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

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

輪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

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

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

這就是自由協商最後得到的辦法,

這也是社會化能力進步的過程。

04

著名兒童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指出,

“你對孩子所定的規則應該愈少愈好,

比表面看去好似絕對不可缺少的還要少”。

這讓我想起我孩子幼稚園裡面的三項規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

幼稚園裡的老師和孩子都遵從這一個大規則,

而剩下的便是孩子們之間自己協商的過程。

經常會是,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玩遊戲,

遊戲總會建立起某種遊戲的規則,

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天然地為自己爭取利益。

同時,孩子也會學習放棄自己的一部分願望,

滿足對方的一些需求,

以此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建立規則,遵守規則,

在傾聽中感知和回應他人的需要,

在爭吵中學會爭取和妥協。

這些和同伴友善解決衝突的技能,

對於兒童以後發展成熟的社會交易處理能力非常有用。

而且我們生活中,

常常會看到成年人對孩子之間的干涉。

這多半是我們成年人自己內心的投射,

比如文章開頭提問的這位媽媽,

一方面覺得孩子委屈,

一方面又對孩子說把玩具讓給別人玩。

這本是我們成年人該自己去面對的內心焦慮,

我們害怕在朋友面前不夠大方,

害怕會讓對方沒面子,

又覺得自己的孩子委屈。

各種矛盾和衝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社會化能力

自然也就被我們成年人的情緒所困擾了。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孩子們總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而這也是我們能夠教會給孩子的,

最好的社會化能力。

作者:吳在天,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