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住進別墅 天天閉門釀酒

二樓的陽臺上, 劉懿用蒸酒器蒸餾出當天的第一杯“元燒”酒, 用酒精測試儀測量有75度

為了感謝妻子的支持, 劉懿釀造了一款黃酒, 取名“相濡以沫”

客廳裡擺放的是劉懿一發的發酵缸, 他做的酒一般都會四次發酵, 每次發酵好後會親自品嘗發酵後的口感

劉懿每月都會將自釀的黃酒為88歲老母親送去, 喝著兒子的黃酒, 母親感覺身體也十分硬朗

我平生滴酒不沾, 做夢都沒想過, 居然喝下了3杯68度的原漿白酒。

腳踏地面, 如踩棉花, 飄飄然的愉悅中, 從腳趾到發梢像有團火在升騰。

道別時, 懿叔跟我打趣, 他釀的酒有“鉤子”, 一些不喝酒的人喝後, 隔三五天就會想繼續喝他的酒。

別墅裡 除了酒, 還是酒

懿叔是個大隱於市的異人, 大名劉懿, 年近五旬, 家境不錯, 住別墅——渝北藍湖郡。

17日, 記者經朋友引薦到他家作客, 60平方米的客廳, 除了一張單人沙發床, 一台掛在牆上的電視, 其他空間全被一壇壇酒缸佔據。 酒缸高度過膝, 展雙臂難抱全, 缸口蒙藍白相間的花布。 空氣中, 濃濃的酒香直往鼻腔灌。

在嗅覺牽引下, 書房、儲藏室, 甚至車庫, 都能找到酒缸或酒瓶, 它們或處發酵期, 或已裝瓶。 臥室、衛生間、廚房之外, 除了酒, 還是酒。 凡有酒缸或灌裝成瓶的房間或封閉角落, 都掛有一個如鐘盤大小的溫濕度計。

古法釀酒 翻料只憑一條手臂

黃酒、啤酒、白酒、青酒, 甚至米酒, 在這裡都能找到。

說起酒發酵時的攪拌事宜時, 懿叔撩起他右臂, 這條手臂明顯較左臂粗且汗毛難見。 他做了一個伸手入缸劃圈攪動的動作。 我們頓時醒豁, 這條手臂就是他發酵返料的工具, 分明就是根攪料棒。

“你現在來的時間是下午, 要是中午以前來, 我沒時間陪你。 ”懿叔解釋說, 每天寅時(淩晨5時), 他會準時打開發酵酒缸, 觀察發酵程度, 繼而伸臂入缸作相應攪料,

讓發酵菌被激發得更活躍;正午時分(中午12時), 逐缸攪料才結束, 此時菌群活躍程度也達到頂峰。 這些都是古法釀酒的工藝之一。

相濡以沫 這壇為妻子釀的酒

“樓上空間大些, 我們邊品酒邊聊。 “他領我們去閣樓。

閣樓是露天的。 茶台旁邊, 有個單位食堂才能見到的蒸飯機, 碩大櫃門打開, 裡面擺著蒸好後、用於釀酒用的白飯。

“這是他嚴選的東北五常大米, 不飽滿的他都剔出來了。 ”懿嫂來到閣樓。

懿叔特意釀了一款叫相濡以沫的酒, 獻給妻子。 這款酒融合了中西釀酒工藝, 妻子品嘗後腮邊升紅霞, 說是中式白蘭地。

記者從不沾酒, 瞭解到這酒68度, 是原漿酒, 出於禮貌, 抿了一嘴。 舌根頓時有種愜意往舌尖漫延。

第一杯品完, 覺得有點意思。第二杯、第三杯,坐在椅上,感覺如臥在柔軟無比的床上,思維卻很清晰。

為了母親 他開始閉門釀酒

懿嫂告訴我們,丈夫在別墅釀酒,其實緣於他的老母親。

跨出大學校門後,懿叔進入政府部門幹了三四年,此後毅然辭職經商。園林工程生意做了十多年,他又駕越野車滿世界瘋跑。2006年,他又迷上攝影。

13年前,他開始把陪伴老母親作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那年,母親74歲。老人身體硬朗,性格豁達,尤喜舞劍鍛煉,但腿腳常寒冷,冬天尤甚,偶伴疼痛。如何祛除母親病痛?他思來想去,認定酒是良藥。

當年,他翻閱《北山酒經》、《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等涉及酒的古籍,發現古法釀制的黃酒,特別適合母親這個年齡段人群飲用。

他依古法摸索近一年,釀出了黃酒中的一個分支種類——青紅。這種酒,液醇、粘度高,酒精度在10度以內。

迄今,母親喝他釀的青紅整整12年,每晚睡前喝一小杯,腿腳不再畏寒。

看到老人身體改變後,他決定再次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全職釀酒。

懂古琴音 是喝他酒的敲門磚

鑽研古法釀酒中,懿叔累了或思緒需整理時,就彈古琴找靈感。

“古琴配上古法釀制的酒,微醺時我很享受這種人生樂事。”他坦言,他現在對上門來討酒喝的人有鐵定規矩。比如,朋友介紹來的,但不懂古琴,他通常會委婉地說自己身體不適,請客出門;對方慕名前來,談吐類似土豪的,他直接下逐客令:“出去!”

“我釀的酒就像我的閨女,不懂我的人喝我的酒,跟糟蹋我閨女無異。我當然不客氣。”他說這話時,一臉正色。

懿叔說,他查閱了相關資料,目前,國內像他這樣喜自釀酒的群體及衍生出的特殊圈層,在國內有十多萬人。他粗略統計了一下,目前,被他自釀酒“鉤子”鉤住的群體有上百人。“我的酒裡有‘鉤子’,你說你從不沾酒,看,你現在不是3杯都下肚了嗎?”他對正飄飄然的記者打趣道。

新聞面對面

記者:請問你家別墅有幾層?釀酒占多大面積?

劉懿:共2層,面積約240平方米。釀酒占別墅總面積的一半多。

記者:釀酒投入有多大?你有經濟壓力嗎?

劉懿:我在酒缸、蒸米機等釀酒硬體方面投入,陸續有二三十萬元。另外,每月投入水電、購買糧食的費用約1.5萬元。至於經濟壓力?不明顯。

記者:釀酒產生的酒糟等廢棄物如何處理?

劉懿:你說的東西可是個寶。我朋友時刻惦記發酵週期,很多時候不用打電話,他們就自己開車來把這些東西運走。做雞飼料的朋友,把酒糟拉走;開餐館的哥們兒也來,釀黃酒的沉澱物有多少要多少,當食材加工輔料,風味很獨特。

記者:釀酒和儲酒會引發火災嗎?是否發生過鄰居有意見或物業干預?

劉懿:釀酒離不開酵母,而酵母在釀酒過程中的耐酒精度必須低於18度,若高於18度,釀酒就失敗。說得直白點,釀酒形成的液體在酒精度低於18度時,用明火都點不燃。

我釀酒沒廢料排放、沒臭氣污染,也沒噪音,鄰居關係自然融洽。物業只管公共區域,我釀酒在屋內,儲酒是獨立地下車庫。最關鍵的是,儲的都是數量不多、酒精度低於15度的黃酒和葡萄酒,它們不可能燃燒。物業沒有干預過我。

記者 黃豔春 文 冉文 攝 責編 羅琳

覺得有點意思。第二杯、第三杯,坐在椅上,感覺如臥在柔軟無比的床上,思維卻很清晰。

為了母親 他開始閉門釀酒

懿嫂告訴我們,丈夫在別墅釀酒,其實緣於他的老母親。

跨出大學校門後,懿叔進入政府部門幹了三四年,此後毅然辭職經商。園林工程生意做了十多年,他又駕越野車滿世界瘋跑。2006年,他又迷上攝影。

13年前,他開始把陪伴老母親作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那年,母親74歲。老人身體硬朗,性格豁達,尤喜舞劍鍛煉,但腿腳常寒冷,冬天尤甚,偶伴疼痛。如何祛除母親病痛?他思來想去,認定酒是良藥。

當年,他翻閱《北山酒經》、《齊民要術》和《天工開物》等涉及酒的古籍,發現古法釀制的黃酒,特別適合母親這個年齡段人群飲用。

他依古法摸索近一年,釀出了黃酒中的一個分支種類——青紅。這種酒,液醇、粘度高,酒精度在10度以內。

迄今,母親喝他釀的青紅整整12年,每晚睡前喝一小杯,腿腳不再畏寒。

看到老人身體改變後,他決定再次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全職釀酒。

懂古琴音 是喝他酒的敲門磚

鑽研古法釀酒中,懿叔累了或思緒需整理時,就彈古琴找靈感。

“古琴配上古法釀制的酒,微醺時我很享受這種人生樂事。”他坦言,他現在對上門來討酒喝的人有鐵定規矩。比如,朋友介紹來的,但不懂古琴,他通常會委婉地說自己身體不適,請客出門;對方慕名前來,談吐類似土豪的,他直接下逐客令:“出去!”

“我釀的酒就像我的閨女,不懂我的人喝我的酒,跟糟蹋我閨女無異。我當然不客氣。”他說這話時,一臉正色。

懿叔說,他查閱了相關資料,目前,國內像他這樣喜自釀酒的群體及衍生出的特殊圈層,在國內有十多萬人。他粗略統計了一下,目前,被他自釀酒“鉤子”鉤住的群體有上百人。“我的酒裡有‘鉤子’,你說你從不沾酒,看,你現在不是3杯都下肚了嗎?”他對正飄飄然的記者打趣道。

新聞面對面

記者:請問你家別墅有幾層?釀酒占多大面積?

劉懿:共2層,面積約240平方米。釀酒占別墅總面積的一半多。

記者:釀酒投入有多大?你有經濟壓力嗎?

劉懿:我在酒缸、蒸米機等釀酒硬體方面投入,陸續有二三十萬元。另外,每月投入水電、購買糧食的費用約1.5萬元。至於經濟壓力?不明顯。

記者:釀酒產生的酒糟等廢棄物如何處理?

劉懿:你說的東西可是個寶。我朋友時刻惦記發酵週期,很多時候不用打電話,他們就自己開車來把這些東西運走。做雞飼料的朋友,把酒糟拉走;開餐館的哥們兒也來,釀黃酒的沉澱物有多少要多少,當食材加工輔料,風味很獨特。

記者:釀酒和儲酒會引發火災嗎?是否發生過鄰居有意見或物業干預?

劉懿:釀酒離不開酵母,而酵母在釀酒過程中的耐酒精度必須低於18度,若高於18度,釀酒就失敗。說得直白點,釀酒形成的液體在酒精度低於18度時,用明火都點不燃。

我釀酒沒廢料排放、沒臭氣污染,也沒噪音,鄰居關係自然融洽。物業只管公共區域,我釀酒在屋內,儲酒是獨立地下車庫。最關鍵的是,儲的都是數量不多、酒精度低於15度的黃酒和葡萄酒,它們不可能燃燒。物業沒有干預過我。

記者 黃豔春 文 冉文 攝 責編 羅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