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唐山南站的歷史遺跡和文物

作者與埋設于1907年的京奉路地界樁。

建於1939年的唐山南站鐵路水塔。

唐山南站建於1881年。 唐山開平煤礦(現開灤煤礦前身)為了運輸煤炭, 在礦井口與胥各莊之間修了一條長9.67公里的鐵路。 1881年6月30日, 唐胥鐵路開始鋪設鋼軌, 唐廷樞聘請來的英國工程師金達極力主張, 修鐵路一定要採用國際上通用的1435毫米標準軌距。 標準軌距的說法是由最先使用鐵路的英國提出的, 後來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

成為國際通行的築路標準。 1882年, 這條鐵路開始運營, 在小山西北側建起了一座火車站, 就是今天的唐山南站。

堪稱中國最老“鐵路博物館”的唐山南站, 近年來陸續發現、挖掘了一批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的鐵路文物和鐵路老物件。

2011年1月17日, 唐山南站上行月臺南側集中樓的一個道口處發現一根產自1907年的鋼軌。 鋼軌內壁上清晰刻有“1907.8EO435”字樣, 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 這根鋼軌無疑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鐵路文物, 也是中國鐵路的寶貴財富。

2012年6月4日, 一市民在唐山南站南側100米處清理廢墟時發現一塊長方形較大石塊, 上面清晰刻有“官鐵路界”仿宋字樣。 據唐山市文物部門專家稱, 該界碑系修建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時埋設的鐵路界碑。

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竣工後, 為了保護路產路權, 在開平到胥各莊鐵路兩側各50米範圍內埋設了24塊界碑, 每側12塊, 目前發現保留下來的只有這一塊。 和這塊鐵路界碑一起發現的還有一塊上面有“T.C.W”字樣的缸磚、一個高約30釐米的礎石構件、一個高約50釐米的柱礎構件, 兩塊長約3米的梁架構件。 唐山是我國鐵路發展的起點, 這些文物是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見證。

2015年3月13日, 唐山南站貨場外公路一路口處發現並出土一塊標有“PMR京奉路”字樣的鐵路地界樁, 此塊界樁為方柱形水泥製品, 邊長為0.21米見方、高約1米, 該樁埋設於1907年, 屬清政府埋設的“PMR京奉路”地界樁。 據提供這塊界樁線索並多年研究唐胥鐵路歷史的李國明先生現場介紹,

從19世紀末起, 這條鐵路的運營權就已被英國人控制, 因此鐵路管理局內的辦公行文流行中英文並用, 鐵路界樁的文字也不例外。 “PMR京奉路”上的英文“PMR”, 分別是“Peking”(北京的英文寫法)、“Mukden”(穆克頓, 奉天的滿語稱謂), 與漢字“京奉路”的含義相符。 因此認定“PMR京奉路”是京奉鐵路時期設置的界樁。 1881年, 唐胥鐵路建成通車後, 將開灤煤炭外運遠銷。 1888年, 唐胥鐵路延伸至天津, 1893年又向東延伸至山海關, 全線稱為津榆鐵路(山海關在歷史上曾稱榆關)。 之後, 這條鐵路繼續延長, 至1907年, 北京至奉天(今瀋陽)鐵路全線開通, 全長1042公里, 成為當時貫通山海關內外的唯一鐵路通道, 清政府即將該路定名為京奉鐵路。 為了界定鐵路的土地地界,
於是在鐵路線兩側約250米處埋設一塊“PMR京奉路”地界樁。 這是京奉鐵路時期設置的界樁, 啟用年代約為1907年。 1929年, 京奉鐵路易名北寧鐵路後, 地界樁改設為“北甯路界”樁。 新中國成立後, 該路更名為京沈鐵路。

這塊已經在地下沉睡了100多年的地界樁出土, 見證了唐山作為中國鐵路發源地的百年歷史,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的鐵路文物。

2015年7月18日, 唐山南站職工在交大鐵路道口發現了一根1897年製造的鋼軌。 這根產於清代的鋼軌長1.5米, 鋼軌內壁上清晰鑄有“CA MMELL STEEL W 1897”字樣。 這是迄今為止在唐山南站發現的製造年代最早的鋼軌。 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根產於1906年的鋼軌。

這些鐵路文物被發現的意義不止於此, 因為唐山南站是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的起始站, 也是中國建站營運歷史最長的火車站。在唐山南站,除陸續發現的鐵路文物外,車站內至今還有仍在使用的老鐵路建築和設施,其中包括3處最具代表性的唐山大地震震前鐵路建築歷史遺存。其中,建於1922年的旅客天橋,橋高5.9米,橋樑延長段長度為48.3米,跨越6股鐵道線。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出站口方向的引橋護欄被砸彎,後經整修復原,可以繼續使用。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小候車雨棚為天頂鐵瓦木結構,位於上下行月臺上,高5.6米,面積250平方米;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候車雨棚,為天頂鐵瓦木結構,高7.5米,面積756平方米,四周共有32根木柱。唐山大地震後,多根木柱斷裂,整個雨棚向東側傾斜,搶修時更換了16根木柱。建於1939年的鐵路水塔,位於車站月臺南側圍牆外、鐵路建築段院內,鋼筋混凝土結構,高達24米,容積30噸。這座水塔在唐山大地震中安然無恙。

這些老建築和老設施歷經百年風雨,如今仍然在使用,創造了中國鐵路建築史的奇跡。很多影視劇都選在這裡拍攝。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的電影《唐山大地震》、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的電影《歸來》等一部分場景就是在唐山南站拍攝的。其中,電影《歸來》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唐山南站天橋拍攝的。

在筆者看來,唐山南站建設鐵路博物館的優勢在於,這裡不僅發現了埋設於1881年的鐵路界碑,1907年埋設的鐵路地界樁,1897年、1906年、1907年製造的鋼軌,而且還有正在鐵道線上使用的1922年、1940年製造的鋼軌。特別是3座留存下來且繼續使用的鐵路天橋、雨棚和水塔。這些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和老鐵路建築,為唐山南站建成鐵路博物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也是中國建站營運歷史最長的火車站。在唐山南站,除陸續發現的鐵路文物外,車站內至今還有仍在使用的老鐵路建築和設施,其中包括3處最具代表性的唐山大地震震前鐵路建築歷史遺存。其中,建於1922年的旅客天橋,橋高5.9米,橋樑延長段長度為48.3米,跨越6股鐵道線。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出站口方向的引橋護欄被砸彎,後經整修復原,可以繼續使用。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小候車雨棚為天頂鐵瓦木結構,位於上下行月臺上,高5.6米,面積250平方米;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候車雨棚,為天頂鐵瓦木結構,高7.5米,面積756平方米,四周共有32根木柱。唐山大地震後,多根木柱斷裂,整個雨棚向東側傾斜,搶修時更換了16根木柱。建於1939年的鐵路水塔,位於車站月臺南側圍牆外、鐵路建築段院內,鋼筋混凝土結構,高達24米,容積30噸。這座水塔在唐山大地震中安然無恙。

這些老建築和老設施歷經百年風雨,如今仍然在使用,創造了中國鐵路建築史的奇跡。很多影視劇都選在這裡拍攝。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的電影《唐山大地震》、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的電影《歸來》等一部分場景就是在唐山南站拍攝的。其中,電影《歸來》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唐山南站天橋拍攝的。

在筆者看來,唐山南站建設鐵路博物館的優勢在於,這裡不僅發現了埋設於1881年的鐵路界碑,1907年埋設的鐵路地界樁,1897年、1906年、1907年製造的鋼軌,而且還有正在鐵道線上使用的1922年、1940年製造的鋼軌。特別是3座留存下來且繼續使用的鐵路天橋、雨棚和水塔。這些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和老鐵路建築,為唐山南站建成鐵路博物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