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厄爾尼諾又來?莫驚慌!魷魚捕撈量上升,後市價格或小幅回落

遠洋上層魚類的增加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結束了嗎?最近發生在秘魯的大雨是厄爾尼諾現象再次光臨的預兆嗎?它到底走了嗎?相信這是關心南太平洋捕撈業的水產人心中的疑雲。

編譯/ 海鮮指南(seafood-guide) 張昊

3月10日, 海外網站undercurrent.com的新聞出現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標題, 前後相差不到3個小時:

第一條報導介紹了類似厄爾尼諾現象的天氣影響了秘魯捕魚和加工業, 而下面一個題目則表示秘魯竹莢魚的大豐收得益於消退的厄爾尼諾現象。

那麼厄爾尼諾現象到底有沒有走呢?今年的天氣狀況又將怎樣變化呢?對漁業捕撈又怎樣的影響呢?

根據厄爾尼諾規律, 一年之內再次形成強烈現象概率微乎其微

需要說明的是, 厄爾尼諾指的是發生在沿赤道東太平洋水體(包括秘魯海域)的階段性變暖現象, 我們經常聽到的“暖冬“就與這個現象有關。

和我們經常抱怨的“暖冬“不同, 通常情況下這種氣候異常情況每兩到六年發生一次, 每次持續一到兩年。 和它高度相關的是拉尼娜現象(中東部海水)以及兩種現象之間的緩和期。 其中,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各占25%, 緩和期占50%。 最常見的情況是在一次劇烈的厄爾尼諾現象之後發生拉尼娜現象。

由於海水變暖, 大量浮游生物在海水上層出現, 同時海水劇烈波動, 大量營養物質上升至海水表層, 使得秘魯烏賊等經濟魚類失去食物來源, 這也是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東太平洋周邊海域的漁獲物會大量下降的原因。

根據天氣預測中心三月13日估計, 東太平洋的溫度處於緩和期並且至少會持續到今年6月21日(見下圖)。 而根據厄爾尼諾現象的規律,

一年之內再次形成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 東太平洋漁業短時間不大可能被厄爾尼諾現象再次衝擊。 但是過去的兩年, 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捕撈量和價格的劇烈變化。

各地魷魚產量下跌價格飛漲

以2016年上半年魷魚產量為例,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 法爾科(瑪律維納斯)群島魷魚登陸量由2015年同期的170000噸降至僅有2000噸;美西地區的魷魚登陸量也顯著下降, 出口量則下降了62.8%, 由2015年的17800噸下降至26600噸。

作為魷魚三大產區之一, 阿根廷水域的產量要好於其他兩地, 但是和2015年同期相比依然呈下降趨勢。 受產量斷崖式下跌的影響, 魷魚的價格飛漲, 中國出口的觸鬚和3-5筒(3-5 tubes)價格比2015年同期上漲30%;而阿根廷魷魚由於從2016年初的1700美元上升到年中的2300美元。

2016年下半年到目前, 隨著拉尼娜現象的出現和結束, 水溫進入緩和期。

2017年1月初, 中國捕魷船在赤道水域每天的漁獲量為8-10噸, 部分船隻放棄前往阿根廷捕魷的計畫留在原地作業。 1月下旬阿根廷水域魷魚捕撈季開始, 捕魷船日捕撈量為10-20噸, 比2016年同期略有回升, 這和此前估計相差較大。 價格方面, 捕撈量的上升使得價格小幅回落。 2017年2月魷魚的登船價格(FOB)為2800-3000美元, 而捕撈業消息認為最終價格會在2400-2600美元之間徘徊。

轉載聲明

海鮮指南獨家編譯, 原文來自undercurrent.com, 如需轉載, 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