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夷陵之戰憑什麼用火燒可以成功?看陸遜做了多少前期準備

在夷陵之戰中, 劉備的三棲部隊在戰役的前期占了不少的便宜, 但是, 部隊的三棲不代表後勤補給的三棲性, 因此, 在戰役對峙的後期, 劉備為了給前線將士保持充足的補給, 不得不從前線抽調兵力作為勤務兵編入糧草轉運當中。 這便是陸遜一直等待的機會, 或者說, 從戰役的一開始, 陸遜便給劉備設了個陷阱, 他把山區峰巒全部留給了蜀軍, 自己確實守得平原關隘, 水陸均為通達, 是以, 打越久吳軍越佔優勢。

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 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 眼下蜀軍舍舟就陸,

處處結營, 從其部署來看, 不會有什麼變化。 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 擊破蜀軍, 當無困難。 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畫。

陸遜用兵相當的謹慎, 吳軍不怕蜀漢水軍, 但是, 一旦讓蜀軍水陸並進, 則必然會重蹈當年秦奪楚國南郡之覆轍。 因為, 當年, 秦國大將司馬錯統軍的時候, 是以陸軍為主, 水軍為輔, 借助于陸軍的攻城拓地, 卻是依靠水軍來為陸軍進行補給, 因楚軍處於下游, 楚軍雲夢水師無法到上游攔截, 秦國無水師卻是占了陸軍之便。 陸遜作為飽讀詩書的儒將不可能沒注意到這一點, 這也是他能夠在夷陵之戰中佔據優勢的主要原因。 陸遜把戰場從峽口轉移到宜都地區, 除了自身的糧草轉運方便之外,

還因為宜都地區的水勢已經趨於平緩, 吳軍戰艦可以從容的調撥並進入戰場, 陸遜吃定了劉備不敢放舟而下與吳國水軍決戰。

劉備果然不敢放舟而下, 因為蜀國本不如東吳富裕, 支持將近一年的軍事開支已經接近極限, 實在是沒有足夠的膽量敢放手一搏。 所以, 在戰役進入後期, 劉備已經放棄了水路進軍的打算, 這一點是由國力以及實力所決定的。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 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 這次進攻主要是試探一下蜀軍的戰鬥實力, 因為蜀軍是三棲部隊, 尤其擅長山地作戰, 雖然吳軍可以打敗蜀軍卻是很怕蜀軍的拼死相博, 一旦蜀軍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 則吳軍縱然獲勝也是慘勝。

但是, 從情報反應上看, 劉備因吳軍長期不出戰, 軍營防守極為鬆懈, 將士均疏於防備, 輜重堵在崎嶇山路上, 必然嚴重阻礙蜀軍撤退。 於是, 陸遜便準備在蜀軍中先製造混亂。 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 乘夜突襲蜀軍營寨, 順風放火。 頓時間火勢猛烈, 蜀軍果然大亂。

陸遜見混亂之計已然成功便乘勢發起反攻, 迫使蜀軍西退。 蜀軍的戰線連綿過長, 兵力被分散在長達數百里的山陵之中, 因蜀軍撤退中夾雜著大量的役夫民工, 他們沒有經過訓練, 四散奔逃, 阻住了蜀軍援軍的有序集結及增援, 給了吳軍一個集結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機會, 吳軍利用火攻製造了混亂, 又用混亂造成蜀軍勤務兵的潰退將蜀軍的援軍阻止在增援的路上,

然後三面合圍蜀軍前鋒部隊。 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 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 劉備見全線崩潰, 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 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 陸遜集中兵力, 四面圍攻, 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 至此, 蜀軍潰不成軍, 大部死傷和逃散, 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 劉備乘夜突圍逃遁, 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 被吳將孫桓部追逼, 幾乎被擒, 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 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 才得以擺脫追兵, 逃入永安城中, 自此, 吳軍在夷陵之戰中大獲全勝, 蜀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優己/著 收錄 《優己通古》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 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