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韓國境內有一塊石碑,用漢字刻寫碑文,被韓國人視為歷史的恥辱

想我華夏, 泱泱大國, 五千年文明, 王朝更替, 領域擴張。 在韓國有一塊石碑, 用漢字刻寫碑文, 這塊石碑就是大清皇帝功德碑。

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

明朝對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大為下降, 女真族的後金政權開始強大起來。 1627年, 後金君主皇太極遣兵入侵朝鮮, 朝鮮被迫與後金議和, 與後金結盟。 但當時朝鮮由親明的西人派執掌政權, 依然保持與明朝的關係, 收留明朝戰敗逃至朝鮮的將領, 對後金持敵對態度。

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後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 這是後金第二次入侵朝鮮, 在韓國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胡亂。 皇太極以朝鮮“助南朝兵馬侵伐我國”、“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四項罪名, 對朝鮮宣戰。 他命阿敏、濟爾哈朗、嶽托等人率軍東征, 阿敏率領三萬餘騎渡過鴨綠江, 攻佔義州, 濟爾哈朗則率領大軍進攻毛文龍駐紮的鐵山, 毛文龍退居皮島。 阿敏認為皮島隔海相望, 沒有水師, 無法進攻, 而義州則被後金輕易攻取, 說明朝鮮防禦力量很弱, 足以取勝。 因此, 後金把進攻目標轉為朝。 阿敏率領大軍南下, 一面放兵四掠, 一面以待朝鮮請和。 仁祖得到後金大軍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

驚恐萬狀, 將後妃送到江華島避難。 阿敏部將乘勝前進, 先後攻佔安州、平壤, 至中和乃停止前進, 駐營安紮。

此時仁祖也已逃往江華島, 並命使臣到後金營中投書求和。 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 朝鮮迫于後金的軍事壓力, 基本上答應了後金提出的入質納貢、去明朝年號、結盟宣、約為兄弟之國等要求,

惟有永絕明朝一條不同意。 最後阿敏讓步, 向朝鮮表示“不必強要”。 三月初三, 仁祖率領群臣和後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華島焚書盟誓。 雖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 但是對朝鮮誓文不滿意, 便令八旗將士分兵擄掠三日, 使朝鮮京畿道海邊一帶“盡成空壤”。 隨後後金撤軍到平壤, 奉皇太極命令不再後撤, 揚言“大同江以西, 不可複還”, 又逼迫朝鮮簽訂了平壤誓約, 在中江、會寧開市、索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 丙子之役不僅解除了清的後顧之憂, 粉碎了明的東江防線。 從此朝鮮不再支持明朝, 卻派兵、運糧參加對明戰爭, 因此清的軍事實力大增。 總之, 皇太極通過“丙子之役”,
既控制了朝鮮, 又削弱了明朝。

1637年, 清朝皇帝皇太極發動丙子胡亂, 征服朝鮮, 而後要求朝鮮為其立功德碑, 於是兩年後該碑被豎立在今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 故通稱為“三田渡碑”或“松坡碑”。 碑高5.7米, 長3.95米, 寬1.4米, 上有螭首, 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朝勢力被逐出朝鮮。朝鮮在甲午戰爭之初雖然就已被拉入日本陣營,宣佈不再向清朝貢,但猶持觀望態度,寄希望于清朝戰勝。等到清軍被全部逐出以後,朝鮮對清朝徹底失望,此時以樸泳孝為首的主張反清獨立的開化黨人被日本扶植上臺,開始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係的遺存,如頒佈《洪範十四條》、拆除迎恩門、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

此後大清皇帝功德碑逐漸埋沒地下。1913年該碑被掘出,重新豎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度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韓國政府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被銘記,所以在當年將其指定為史跡第101號並保護起來。1983年,在韓國時任總統全鬥煥的指示下,大清皇帝功德碑被移至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並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下有龜趺,碑文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記述與歌頌了皇太極平定朝鮮並加以懷柔的“恩德”。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朝勢力被逐出朝鮮。朝鮮在甲午戰爭之初雖然就已被拉入日本陣營,宣佈不再向清朝貢,但猶持觀望態度,寄希望于清朝戰勝。等到清軍被全部逐出以後,朝鮮對清朝徹底失望,此時以樸泳孝為首的主張反清獨立的開化黨人被日本扶植上臺,開始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係的遺存,如頒佈《洪範十四條》、拆除迎恩門、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

此後大清皇帝功德碑逐漸埋沒地下。1913年該碑被掘出,重新豎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度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大清皇帝功德碑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韓國政府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被銘記,所以在當年將其指定為史跡第101號並保護起來。1983年,在韓國時任總統全鬥煥的指示下,大清皇帝功德碑被移至松坡區石村洞289-3號,並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