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路軍收屍隊發現躲在山洞吃人肉不投降的鬼子,銀熊獎零拷貝電影

一部特別的電影

在本人看過的電影中, 有一部抗戰題材的影片比較特別, 雖然他是軍事題材, 又有我八路軍戰士, 又有日本鬼子, 在電影裡卻沒有激烈的戰爭場面, 甚至連激烈的打鬥場面都沒有, 但卻讓人印象深刻, 又感觸頗多。

它就是著名導演吳子牛的在1988年拍攝的主題深刻的反戰電影作品《晚鐘》。 雖然它在德國第39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銀熊獎, 但並沒有給它帶來什麼好處。 因為當時國人傳統觀念認為這個名字不吉利, 不自覺本能地忌諱和抵制。 加上導演超前的藝術探索和80年代觀眾滯後的審美經驗的逆向發展,

導致這部電影發行為零拷貝, 慘敗於當時的票房市場。

衝擊力極強的海報

電影劇情簡介

電影描述的是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 我八路軍一支掩埋屍體的小分隊一段驚險又傳奇的經歷。 1945年秋, 侵華日軍無條件向中國投降, 5名八路軍收屍戰士,

排長(陶澤如)接到上級任務, 指示打掃戰場, 就地掩埋犧牲戰士遺體。

剛下戰場就接到上級安排的新任務

經過一個村子執行任務時, 從村裡農民那裡得知, 在破廟裡有個即將餓死的日俘(沒被打死也是奇跡)。 在給他餵食恢復基本體力後,

他向八路軍小隊交代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 居然還有一支與大部隊失掉聯繫的日軍小部隊。 自己是因為餓得實在受不了, 偷偷跑出來找吃的, 卻餓昏在這裡。

給發現的日軍餵食

該小部隊共有32人, 在秘密軍火庫裡負隅頑抗, 守衛著地處陡峭崖壁的山洞裡,

已斷糧多日, 基本屬於非常虛弱的狀況。 但是目前因為失去聯繫, 都還不知道日本天皇已經投降, 還在堅守軍事崗位。

5名戰士帶著這個俘虜, 來到軍事秘密地點, 將山洞包圍並喊話, 依照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 耐心勸降, 表示會無償提供食物,

並讓帶路的日軍俘虜, 用日語向他們喊話勸降, 勸了很長時間, 等待良久後, 才看見日本軍曹列隊帶領其餘日軍, 晃晃悠悠地走出洞口, 狀態虛弱不堪。 但是狡猾的日軍中尉並沒有一起出來, 而是留在洞口的機槍旁邊遠遠觀察著。

雖然五名八路軍戰士在戰爭年代都與日軍可以說有血海深仇, 但此時日軍已集體無條件投降,為響應黨的號召,遵守日內瓦協定,在我軍一向善待俘虜的政策下,八路軍戰士還是強忍對日本軍人的仇恨,在隊長陶澤如帶領下給這夥日軍分發食物。

雖眼冒怒火,仍警惕地給日軍分發食物

日軍在確定沒有危險後,隨著命令團團圍坐,開始時還能按命令有秩序進食,但很快饑餓難耐地就哄搶食物,一個八路軍戰士看他們餓得實在可憐,拿出了一塊肉丟給他們,日軍像扔燙手山芋拋給了旁邊的人,同樣又被扔給了其他人,傳到軍曹手裡,看清是肉,一下就吐了,正當大家奇怪時,軍火庫洞內跑出來一名披頭散髮又瘦弱的人,原來是名中國女人,這讓局面一下子緊張起來,日軍迅速又全部退回到山洞裡。

坐等分發食物的虛弱日軍

這名女勞工在臨死前告訴八路軍戰士,日軍因為饑餓已經開始殺害中國人,殘忍而恐怖地開始吃人肉了!洞裡還有被日軍囚禁的幾名,摧殘致幾乎垂死的中國人,因為人數上的懸殊,對方30人,我方僅有5人,通過義正言辭的交涉和軍事威脅,日軍把其餘的勞工也交了出來。

被日軍折磨地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中國勞工

戰士們見此憤怒異常,要與日軍殊死一搏,但最後隊長陶澤如在冷靜的思考下,在人性的掙扎中,最後選擇了生命的昇華,人格的淨化,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不做簡單的血與血的償還,奉勸日軍認清形勢繳械投降,雙方僵持良久。最終一個日軍知道日本已全面投降,就瘋掉了。其他人也明白大勢已去,在齊唱《荒城之月》後,日軍中尉選擇破腹自殺,其後剩餘日軍最終選擇隨軍曹出洞投降。隊長陶澤如帶著這夥日軍俘虜,直面了人性的勇氣,敲響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晚鐘。

日軍軍曹最終帶隊出洞受降

爭議

雖然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金雞獎多個獎項,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波哥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但因為題材的特殊性,深刻的哲理思考性,極致的人道主義處理,跳出當時群眾的仇恨情緒,拔高對人性的思考和戰爭的反思,使得普通觀眾無法接受這樣一個壓抑卻得不到宣洩的故事,(這和陸川的《南京南京》有幾分相似)。當年拷貝發行為零,只有江蘇作為備存資料拷貝了一個,可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有人更認為這樣違人之情理的復仇審美,有違傷害情緒的釋放,是宣揚了愚昧的人道主義,使得這部片子一直存有爭議。

結語

我更願意相信導演是在反思不同形態和性質的戰爭,給人帶來的負能量,戰爭惡化給人性造成的扭曲,以及產生的正能量積極的一面,戰爭會錘鑄人的品格,這才是應該反戰、反思和應該看到的正面希望。

但此時日軍已集體無條件投降,為響應黨的號召,遵守日內瓦協定,在我軍一向善待俘虜的政策下,八路軍戰士還是強忍對日本軍人的仇恨,在隊長陶澤如帶領下給這夥日軍分發食物。

雖眼冒怒火,仍警惕地給日軍分發食物

日軍在確定沒有危險後,隨著命令團團圍坐,開始時還能按命令有秩序進食,但很快饑餓難耐地就哄搶食物,一個八路軍戰士看他們餓得實在可憐,拿出了一塊肉丟給他們,日軍像扔燙手山芋拋給了旁邊的人,同樣又被扔給了其他人,傳到軍曹手裡,看清是肉,一下就吐了,正當大家奇怪時,軍火庫洞內跑出來一名披頭散髮又瘦弱的人,原來是名中國女人,這讓局面一下子緊張起來,日軍迅速又全部退回到山洞裡。

坐等分發食物的虛弱日軍

這名女勞工在臨死前告訴八路軍戰士,日軍因為饑餓已經開始殺害中國人,殘忍而恐怖地開始吃人肉了!洞裡還有被日軍囚禁的幾名,摧殘致幾乎垂死的中國人,因為人數上的懸殊,對方30人,我方僅有5人,通過義正言辭的交涉和軍事威脅,日軍把其餘的勞工也交了出來。

被日軍折磨地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中國勞工

戰士們見此憤怒異常,要與日軍殊死一搏,但最後隊長陶澤如在冷靜的思考下,在人性的掙扎中,最後選擇了生命的昇華,人格的淨化,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不做簡單的血與血的償還,奉勸日軍認清形勢繳械投降,雙方僵持良久。最終一個日軍知道日本已全面投降,就瘋掉了。其他人也明白大勢已去,在齊唱《荒城之月》後,日軍中尉選擇破腹自殺,其後剩餘日軍最終選擇隨軍曹出洞投降。隊長陶澤如帶著這夥日軍俘虜,直面了人性的勇氣,敲響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晚鐘。

日軍軍曹最終帶隊出洞受降

爭議

雖然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金雞獎多個獎項,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波哥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但因為題材的特殊性,深刻的哲理思考性,極致的人道主義處理,跳出當時群眾的仇恨情緒,拔高對人性的思考和戰爭的反思,使得普通觀眾無法接受這樣一個壓抑卻得不到宣洩的故事,(這和陸川的《南京南京》有幾分相似)。當年拷貝發行為零,只有江蘇作為備存資料拷貝了一個,可見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態度。有人更認為這樣違人之情理的復仇審美,有違傷害情緒的釋放,是宣揚了愚昧的人道主義,使得這部片子一直存有爭議。

結語

我更願意相信導演是在反思不同形態和性質的戰爭,給人帶來的負能量,戰爭惡化給人性造成的扭曲,以及產生的正能量積極的一面,戰爭會錘鑄人的品格,這才是應該反戰、反思和應該看到的正面希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