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丕:我一個小氣鬼憑什麼做皇帝······

行天下, 會名人, 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 我們計畫用一年的時間, 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 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 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四月二十一日, 平武南壩鎮, 江油關。

“蜀漢江油關, 冀川新南壩。 ”員外指了指左右兩邊的漢闕, “都是新建的吧?”

道士故地重遊, 頗為興奮, “老趙有眼力, 這些全是河北唐山市災後援建。

以前的古城牆, 三人高, 一丈寬, 全是黃泥巴, 一到夏天, 荒草長得比人還高!”

書生心有所思, 口中念念有詞, “殷殷其雷, 濛濛其雨。 我徒我車, 涉此艱阻······”

道士拍了一下書生的肩膀, “秀才, 念叨啥呢?”

書生側過頭, “剛才這首軍旅詩, 寫的怎麼樣?”

道士撇了撇嘴, “這也能叫軍旅詩!小裡小氣。 ”譏諷之色, 溢於言表。

書生卻投過去一個讚賞的眼神, “小氣!小器!老董說得好。 老曹魏武帝的觀滄海, 有吞吐天地之志, 包藏宇宙之機。 小曹魏文帝的這首黎陽作, 可就器小易盈了。 詩如其人, 曹丕這個人, 就是小氣加小器。 ”

員外搖了搖團扇, “秀才, 說話要負責任喲, 曹丕也是文青一枚, 文學創作和理論都有成就, 粉絲不少。 ”

書生點了點頭, “曹丕的詩, 語言通俗, 細膩流暢, 頗具民歌風味, 就是缺乏帝王之風。 文人做皇帝, 氣度小, 器量窄。 小氣是私德有虧, 小器是大局不明。 曹丕公私俱廢, 坐失統一良機, 也就不奇怪了。 ”

員外投去疑惑的眼光, “曹丕真有如此不堪?”

書生輕搖摺扇, “咱們坐一會兒, 先聊聊曹丕的私德吧。

曹操播下了龍種, 生出的卻是跳蚤, 曹丕在待人接物上, 較之其父相去殊遠。

對敵人, 對親人, 對部下, 曹丕的氣量, 與曹操相比, 都是一個在地下, 一個在天上。

先說對待昔日的敵人張繡, 西元196年, 曹操率大軍一舉攻下南陽郡穰縣張繡老巢, 張繡投降。 按理說, 南陽問題已經得到徹底解決, 可以高枕無憂了。

只因曹操一時荒唐, 竟然將張濟妻子, 亦即張繡嬸子找過來做了三陪。 在張繡來看, 哪個女人你不能找, 偏要找我嬸娘, 打我的臉!

惱羞成怒的張繡降而複叛, 率軍進攻曹操中軍。 事發突然, 曹軍不敵, 撤退中損失慘重, 以至曹操長子曹昂、侄兒曹安民、愛將典韋均死於此役。

這一仗,曹操不僅損失慘重, 更重要的是, 使曹操丟盡了臉面。 為了一時荒唐, 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這讓他難以面對全軍上下。 之後曹操還曾率領大軍進攻南陽, 又被張繡打敗了。

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 張繡聽從賈詡意見, 再一次向曹操投降。 見到前來投降的張繡, 曹操親切地拉著他的手進入宴會, 為兒子迎娶張繡女兒做妻子, 加封張繡為揚威將軍。

受到禮遇的張繡,在官渡之戰和追擊袁譚中立功最多,賞賜給張繡采邑之地有兩千多戶。

曹操死後,張繡為固好與曹丕關係,屢次請他赴宴,曹丕怒駡道:您殺我兄長,今日還敢挺著一張臉招搖過市?況乎請我去吃飯!張繡聽到這樣的譴責,自知不能見容于曹丕,惶惶不安中只好自殺。

陳琳是袁紹帳下專管文書的文化人,官渡之戰前夕,曾經為袁紹撰寫討伐曹操的檄文,把祖宗十八代罵了個狗血淋頭。

官渡之戰以曹操勝利落下帷幕,撰寫討曹檄文的陳琳被活捉,曹操對陳琳說:你給袁紹起草檄文,罵到我也就足夠了,為什麼要罵我的祖父和父親?太過分了!

然而譴責歸譴責,曹操終因為愛惜其才而寬不追究陳琳,依然留在帳下加以重用。

而曹丕是怎麼對待他叔叔曹洪的呢?討伐董卓時滎陽戰敗,曹洪對曹操有救命之恩,把戰馬讓給曹操先走。曹洪僥倖從亂軍中逃出後,又憑藉著私人關係,從揚州刺史陳溫處招來幾千兵馬充實曹軍。

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以及同孫權劉備的戰爭中,始終對曹氏集團忠貞不二,建立了殊多功勳,成為曹氏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被曹操冊封為諫議大夫,都護將軍,國明亭侯。

但曹洪有個弱點,吝嗇。曹丕曾經找于曹洪借錢,曹洪沒給,從此曹丕銜恨胸中,當政後立即報復,藉口是曹洪家傭人犯法,竟然將曹洪逮捕入獄,且定為死罪。朝廷的文臣武將都去求情,曹丕依然堅持要殺掉曹洪。

無奈中,曹丕母親卞太后劍走偏鋒,找去曹丕寵倖的郭皇后說道:假如曹洪今日受刑,我明日命令皇帝廢了你。太后救大臣有所顧忌,內宮干涉朝政,畢竟名不正而言不順,讓皇帝兒子廢去皇后,倒是小菜一碟。

郭皇后受到威脅,生怕被廢後打入冷宮,只得哭哭啼啼地多次請求。在枕頭香風徐徐吹來的時候,曹丕才將曹洪釋放。

兩相對比:陳琳對曹操而言,僅是個俘虜,曹洪對曹丕而言,則是叔父,且是勳舊。

陳琳檄文遍貼全國,辱及曹操祖孫三代,罪名之浩大歹毒,言辭之犀利刻薄,可說無以復加。

而曹洪的拒借,順理成章,借給是人情,不借是本領,沒有可以責怪的地方。

然而陳琳、曹洪面臨的物件不同,竟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唯一的原因,是曹操曹丕的氣量不同。

曹操總是鼓勵部下說出意見或建議,不必顧慮對與錯,更不要顧慮曹操本人的態度。

曹操想乘機北征烏桓,諸將都加以反對,擔心大軍涉險遠道北征,鄴郡大後方空虛,一旦劉表與劉備乘機奪取許昌,後果則不堪設想,只有郭嘉支持北征。

班師回朝後,曹操不僅在奏章高度肯定郭嘉的功勞,同時將昔日反對出兵遼東的諸將名單統計出來,這些人聽了,恐懼不已。

沒想到的是,曹操對這些反對者均給以重賞,理由是:此次用兵遼東,是一次僥倖勝利,是上天保佑的結果,不能當經驗效法。你們的勸阻,是萬全之策,所以獎賞,以後有話就說,不要有顧慮。

曹丕就完全不同了,剛登上皇帝寶座,全然不顧曹魏政權尚未有平穩,三國還在鼎立的分裂局面,就開始極盡享樂之能事,不僅急急忙忙地修建洛陽宮殿,更是不斷地狩獵行樂。

長水校尉戴陵提出:國事初創,百業待興,不應該不斷地狩獵貽誤朝政。這一下可了不得,竟然敢冒犯龍顏!曹丕大怒,在眾大臣的勸阻下,戴陵總算保住了性命,以減死罪一等論處,被撤職法辦下在獄中。

兩相比較,曹丕與乃父相去之遠,豈止十萬八千里!”

道士撓了撓腦袋,“曹丕德行這麼差?曹操為何還要選他做接班人呢?”

書生歎了一口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曹操的兒子,沒有一個是能夠在亂世當中削平群雄的棟樑,都是曹操的不肖子。

曹植曹子建雖然才高八斗,但僅僅是個純粹的文藝青年,如果生在治世,可以光耀曹氏門楣,但在強敵四面的亂世,如果曹植成為接班人,結果很可能比後世的李後主和宋徽宗還慘。

黃須兒曹彰雖然猛將,不過一勇之夫。矮子裡頭選將軍,也只能選曹丕。

曹丕雖然小氣,但小氣的根源是真正的自私和利己,也不乏殘忍和無恥,倒也能夠在亂世中保全曹操的家業。

曹丕果然不負父望,做了曹氏守門之犬,卻坐失天下一統的良機。曹丕器小易盈,缺乏一統天下的政治眼光,未能領會曹操晚年不稱帝的精神。

曹操戎馬一生,牧而相,相而公,公而王,末了乾脆建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可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所謂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其所顧忌,無非著爐火上。漢室雖衰,終究四百年江山,枝繁葉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經多年清洗,擁漢派猶星星之火,此起彼伏。

曹操雖與漢獻帝勢如水火,畢竟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金字招牌,一朝取而代之,非但坐實篡貳之名,爭雄主旋律亦將由奉天子以令不臣,變為漢賊不兩立,徒授敵以口實。

所謂大會者不求近功,以曹魏國力之雄,行周武之事,掃平天下,一統河山。天命自然瓜熟蒂落,順理成章,又何須圖一時痛快,慕虛名而處實禍?

曹操雖死,曹丕卻趕上一個大機會:吳蜀交惡,大勢將變。若憑藉其父留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基業,未雨綢繆,施展縱橫之術,鼎足僵局垂手可破。

錦上添花的是,劉備居然在這時送上了一份厚禮:齎書貢錦,使軍謀掾韓冉弔喪,自毀匡漢掃逆的金字招牌。

要知道,長期以來,劉備一直打著興複漢室的旗號,以弱敵強,寧為玉碎而不為瓦全,時時處處與曹魏對著幹。

此時頭號國賊,老冤家曹操身故,劉玄德理當學著曹魏先例,拍手稱快,舉國作慶。劉備卻破天荒伸出橄欖枝,令人大跌眼鏡。究其根源,無非欲使曹魏作壁上觀,免兩線作戰之虞。

劉備向曹丕示好,於情,交好國賊,自毀招牌。于理,聯魏攻吳,與東吳聯魏攻蜀無異,皆為剜肉補瘡。劉備出此下策,實是迫于魏吳交伐之形勢,飲鴆止渴。

此舉對曹魏是大大利好,曹操生前禮葬關羽,深絕孫權,足見其拉攏西蜀,先取東吳之意。劉玄德不愧為孟德知己,聞弦而知雅意,依葫蘆畫瓢,也大打喪葬外交牌。

面對送上門的大禮包,曹丕竟以劉備因喪求好,而大發政治脾氣,令荊州刺史斬使絕命。曹丕一頓閉門羹打發走了劉備,對江東迷湯卻是照單全收。

為何如此?歸根結底,曹丕缺乏大心胸,大格局。

本來,西元220年曹操新亡,荊州事件餘波未了,孫仲謀得意忘形,竟向曹魏零敲碎打,舞刀弄槍,北取襄陽,東屯曆陽,一時間朝野譁然,皆以為東吳大舉入寇在即。

新官上任三把火,西遣曹仁擊襄陽,東使曹休鎮淮海,更親案六軍,浩蕩南征。未料孫仲謀色厲內荏,吳軍不堪一擊,東西兩線捷報頻傳,曹休更揮師渡江,張遼諸軍俱臨合肥,大江上下風聲鶴唳,東吳有累卵之危。

孫權忘乎所以之際,陡遭冷水淋頭,如醍醐灌頂,不免使出拿手好戲:魏王大軍方出京師,東吳順表已至。

當是時也,曹魏獨佔鰲頭,吳蜀不能居半,乘其交惡之際,並敵一向,單取一國,全勝可期。東吳論勢當滅,孫權論情叵信,魏軍當秉曹休南下之銳,會獵吳會,畢其功於一役,庶幾天下可平,大寶可登。

結果,孫權降表一至,伐吳之戰一筆勾銷,六軍將士齊卸甲,改為武裝遊行。曹丕老鼠留不得隔夜食,急匆匆趕回老巢,逼著漢獻帝禪讓,自己登受禪台稱帝,開出個金甌殘缺的小朝廷聊以自慰。”

員外摸了摸肥厚的下巴,“一統天下的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書生搖搖頭,“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第二年,西元221年,機會又來了,劉備東征伐吳,雙方真的打起來了。蜀漢大軍壓境,孫權傾國西應,江東腹地一片空虛,遙望江北,委實不寒而慄,遂遣還當年先被被關羽水淹七軍,後又落入孫吳手中的于禁諸人。

孫權如此伏低做小,完全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求曹丕高抬貴手。侍中劉曄給曹丕出主意,讓曹丕乘火打劫,和劉備夾攻東吳,然後再吞併劉備。

利用吳蜀矛盾打擊西蜀,孤立東吳,各個擊破,正是曹操成策。當時東吳為荊州所累,江防空虛,劉曄此謀避實擊虛,誠妙不可言,若得施行,恐天下三分之僵局垂手可破,一統之業翹首可盼。

結果媚眼拋給瞎子看,對牛彈琴,曹丕來了句: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

曹丕前腳篡了漢家天下,現下卻儼然宋襄公再世,著實好笑。龐然大物曹魏既作壁上觀,孫仲謀遂得以暫免兩線作戰之窘境,傾力敵蜀。

中了糖衣炮彈的曹丕大夢清秋,坐定了小朝廷,自以為得計。

不料夷陵大戰得勝之後,孫仲謀志得意滿,不免故態復萌,原形畢露,人未走,茶已涼,立馬請這位上國天子冷板凳高坐,又生出了不臣之心。

過河拆橋,翻臉如翻書本是孫仲謀的拿手好戲,曹丕遭此愚弄,自然三屍神乍,七竅生煙,鉚足了勁來江東找晦氣。

然而臨陣磨槍,不免手忙腳亂,直至秋九月,方做好戰爭準備,時已去夷陵之戰三月,東吳諸軍業已回防,不知不覺中,良機已逝。

劉曄又唱反調,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子桓卻很不信邪,偏要霸王硬上弓。

一動便是大手筆,遂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攻南郡,三路併發,聲勢浩蕩,大有平吞江南,滅此朝食之概。

孫權眼見麻煩臨門,江東諸軍精銳卻是久戰疲憊之眾,更有頭病虎在白帝城舔傷口,三面熱戰,一面冷戰,著實不妙。孫仲謀頭痛之餘,故伎重施。未幾,一份卑言屈膝的請和書,又已置於曹丕案頭。

江東糖衣炮彈又至,曹丕如夢方醒,嘴甜心苦,兩面三刀的碧眼小兒真是欺人太甚。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曹丕這次油鹽不進,打定主意要與孫權細細清算。

一時間數千里長江烽煙滾滾,吳魏兩家殺得不可開交。曹真、張郃、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然獲勝。

曹丕勝利在望,孫權苦苦支撐,一場大疫卻不期而至,魏軍如潮攻勢戛然而止。曹丕走了揹運,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就坡下驢,唯有退兵,回家做起了太平天子。”

道士牛眼一瞪,“曹丕還能做太平天子?”

書生再次搖起了摺扇,“還真不是玩笑,夷陵烽煙散處,英雄時代帷幕已然緩緩降落,三國時代正劇才剛剛開始。

大家都回家默默舔傷口,消停了幾年。曹丕胸無大志,從表面看,他的時代,還是蒸蒸日上。文治有王朗、陳群、華歆等魏初三傑。武功有曹真、曹休、司馬懿、張郃等,這些都是出類拔萃的一時人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曹操培養或籠絡在帳下的精英,于曹丕沒有關係。曹丕,沒有培養或延攬一個輔政之才!

曹丕小氣加小器,還能撲騰這麼久,靠啥呢?他幹的最大一件事,就是推出九品中正制,通過對世家大族的妥協,獲得對權力的贖買。

延續到後來,隨著曹操培養起來的曹真、張郃、王朗、華歆、陳群等相繼去世,司馬懿一支獨大局面已成為必然,曹丕沒有培養出能夠牽制司馬氏的任何力量。

可歎曹孟德蓋世英雄,留下的一番文王基業,卻在曹丕手裡走了樣,悉數為司馬氏作了嫁。

不過,曹丕不用考慮這麼遠,因為司馬懿的真正崛起,還是在他死後,諸葛亮北伐引發的連鎖效應。”

道士鼓掌雀躍,“武侯北伐,可是重頭戲,就留到明天吧······”

————————————————————

您喜歡我們欄目推出的哪位英雄人物呢?

或者您希望我們為你帶來與哪位元英雄人物的精彩對話呢?

關注我們並且在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將仔細聆聽您的聲音。

加封張繡為揚威將軍。

受到禮遇的張繡,在官渡之戰和追擊袁譚中立功最多,賞賜給張繡采邑之地有兩千多戶。

曹操死後,張繡為固好與曹丕關係,屢次請他赴宴,曹丕怒駡道:您殺我兄長,今日還敢挺著一張臉招搖過市?況乎請我去吃飯!張繡聽到這樣的譴責,自知不能見容于曹丕,惶惶不安中只好自殺。

陳琳是袁紹帳下專管文書的文化人,官渡之戰前夕,曾經為袁紹撰寫討伐曹操的檄文,把祖宗十八代罵了個狗血淋頭。

官渡之戰以曹操勝利落下帷幕,撰寫討曹檄文的陳琳被活捉,曹操對陳琳說:你給袁紹起草檄文,罵到我也就足夠了,為什麼要罵我的祖父和父親?太過分了!

然而譴責歸譴責,曹操終因為愛惜其才而寬不追究陳琳,依然留在帳下加以重用。

而曹丕是怎麼對待他叔叔曹洪的呢?討伐董卓時滎陽戰敗,曹洪對曹操有救命之恩,把戰馬讓給曹操先走。曹洪僥倖從亂軍中逃出後,又憑藉著私人關係,從揚州刺史陳溫處招來幾千兵馬充實曹軍。

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以及同孫權劉備的戰爭中,始終對曹氏集團忠貞不二,建立了殊多功勳,成為曹氏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被曹操冊封為諫議大夫,都護將軍,國明亭侯。

但曹洪有個弱點,吝嗇。曹丕曾經找于曹洪借錢,曹洪沒給,從此曹丕銜恨胸中,當政後立即報復,藉口是曹洪家傭人犯法,竟然將曹洪逮捕入獄,且定為死罪。朝廷的文臣武將都去求情,曹丕依然堅持要殺掉曹洪。

無奈中,曹丕母親卞太后劍走偏鋒,找去曹丕寵倖的郭皇后說道:假如曹洪今日受刑,我明日命令皇帝廢了你。太后救大臣有所顧忌,內宮干涉朝政,畢竟名不正而言不順,讓皇帝兒子廢去皇后,倒是小菜一碟。

郭皇后受到威脅,生怕被廢後打入冷宮,只得哭哭啼啼地多次請求。在枕頭香風徐徐吹來的時候,曹丕才將曹洪釋放。

兩相對比:陳琳對曹操而言,僅是個俘虜,曹洪對曹丕而言,則是叔父,且是勳舊。

陳琳檄文遍貼全國,辱及曹操祖孫三代,罪名之浩大歹毒,言辭之犀利刻薄,可說無以復加。

而曹洪的拒借,順理成章,借給是人情,不借是本領,沒有可以責怪的地方。

然而陳琳、曹洪面臨的物件不同,竟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唯一的原因,是曹操曹丕的氣量不同。

曹操總是鼓勵部下說出意見或建議,不必顧慮對與錯,更不要顧慮曹操本人的態度。

曹操想乘機北征烏桓,諸將都加以反對,擔心大軍涉險遠道北征,鄴郡大後方空虛,一旦劉表與劉備乘機奪取許昌,後果則不堪設想,只有郭嘉支持北征。

班師回朝後,曹操不僅在奏章高度肯定郭嘉的功勞,同時將昔日反對出兵遼東的諸將名單統計出來,這些人聽了,恐懼不已。

沒想到的是,曹操對這些反對者均給以重賞,理由是:此次用兵遼東,是一次僥倖勝利,是上天保佑的結果,不能當經驗效法。你們的勸阻,是萬全之策,所以獎賞,以後有話就說,不要有顧慮。

曹丕就完全不同了,剛登上皇帝寶座,全然不顧曹魏政權尚未有平穩,三國還在鼎立的分裂局面,就開始極盡享樂之能事,不僅急急忙忙地修建洛陽宮殿,更是不斷地狩獵行樂。

長水校尉戴陵提出:國事初創,百業待興,不應該不斷地狩獵貽誤朝政。這一下可了不得,竟然敢冒犯龍顏!曹丕大怒,在眾大臣的勸阻下,戴陵總算保住了性命,以減死罪一等論處,被撤職法辦下在獄中。

兩相比較,曹丕與乃父相去之遠,豈止十萬八千里!”

道士撓了撓腦袋,“曹丕德行這麼差?曹操為何還要選他做接班人呢?”

書生歎了一口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曹操的兒子,沒有一個是能夠在亂世當中削平群雄的棟樑,都是曹操的不肖子。

曹植曹子建雖然才高八斗,但僅僅是個純粹的文藝青年,如果生在治世,可以光耀曹氏門楣,但在強敵四面的亂世,如果曹植成為接班人,結果很可能比後世的李後主和宋徽宗還慘。

黃須兒曹彰雖然猛將,不過一勇之夫。矮子裡頭選將軍,也只能選曹丕。

曹丕雖然小氣,但小氣的根源是真正的自私和利己,也不乏殘忍和無恥,倒也能夠在亂世中保全曹操的家業。

曹丕果然不負父望,做了曹氏守門之犬,卻坐失天下一統的良機。曹丕器小易盈,缺乏一統天下的政治眼光,未能領會曹操晚年不稱帝的精神。

曹操戎馬一生,牧而相,相而公,公而王,末了乾脆建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可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所謂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其所顧忌,無非著爐火上。漢室雖衰,終究四百年江山,枝繁葉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經多年清洗,擁漢派猶星星之火,此起彼伏。

曹操雖與漢獻帝勢如水火,畢竟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金字招牌,一朝取而代之,非但坐實篡貳之名,爭雄主旋律亦將由奉天子以令不臣,變為漢賊不兩立,徒授敵以口實。

所謂大會者不求近功,以曹魏國力之雄,行周武之事,掃平天下,一統河山。天命自然瓜熟蒂落,順理成章,又何須圖一時痛快,慕虛名而處實禍?

曹操雖死,曹丕卻趕上一個大機會:吳蜀交惡,大勢將變。若憑藉其父留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基業,未雨綢繆,施展縱橫之術,鼎足僵局垂手可破。

錦上添花的是,劉備居然在這時送上了一份厚禮:齎書貢錦,使軍謀掾韓冉弔喪,自毀匡漢掃逆的金字招牌。

要知道,長期以來,劉備一直打著興複漢室的旗號,以弱敵強,寧為玉碎而不為瓦全,時時處處與曹魏對著幹。

此時頭號國賊,老冤家曹操身故,劉玄德理當學著曹魏先例,拍手稱快,舉國作慶。劉備卻破天荒伸出橄欖枝,令人大跌眼鏡。究其根源,無非欲使曹魏作壁上觀,免兩線作戰之虞。

劉備向曹丕示好,於情,交好國賊,自毀招牌。于理,聯魏攻吳,與東吳聯魏攻蜀無異,皆為剜肉補瘡。劉備出此下策,實是迫于魏吳交伐之形勢,飲鴆止渴。

此舉對曹魏是大大利好,曹操生前禮葬關羽,深絕孫權,足見其拉攏西蜀,先取東吳之意。劉玄德不愧為孟德知己,聞弦而知雅意,依葫蘆畫瓢,也大打喪葬外交牌。

面對送上門的大禮包,曹丕竟以劉備因喪求好,而大發政治脾氣,令荊州刺史斬使絕命。曹丕一頓閉門羹打發走了劉備,對江東迷湯卻是照單全收。

為何如此?歸根結底,曹丕缺乏大心胸,大格局。

本來,西元220年曹操新亡,荊州事件餘波未了,孫仲謀得意忘形,竟向曹魏零敲碎打,舞刀弄槍,北取襄陽,東屯曆陽,一時間朝野譁然,皆以為東吳大舉入寇在即。

新官上任三把火,西遣曹仁擊襄陽,東使曹休鎮淮海,更親案六軍,浩蕩南征。未料孫仲謀色厲內荏,吳軍不堪一擊,東西兩線捷報頻傳,曹休更揮師渡江,張遼諸軍俱臨合肥,大江上下風聲鶴唳,東吳有累卵之危。

孫權忘乎所以之際,陡遭冷水淋頭,如醍醐灌頂,不免使出拿手好戲:魏王大軍方出京師,東吳順表已至。

當是時也,曹魏獨佔鰲頭,吳蜀不能居半,乘其交惡之際,並敵一向,單取一國,全勝可期。東吳論勢當滅,孫權論情叵信,魏軍當秉曹休南下之銳,會獵吳會,畢其功於一役,庶幾天下可平,大寶可登。

結果,孫權降表一至,伐吳之戰一筆勾銷,六軍將士齊卸甲,改為武裝遊行。曹丕老鼠留不得隔夜食,急匆匆趕回老巢,逼著漢獻帝禪讓,自己登受禪台稱帝,開出個金甌殘缺的小朝廷聊以自慰。”

員外摸了摸肥厚的下巴,“一統天下的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書生搖搖頭,“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第二年,西元221年,機會又來了,劉備東征伐吳,雙方真的打起來了。蜀漢大軍壓境,孫權傾國西應,江東腹地一片空虛,遙望江北,委實不寒而慄,遂遣還當年先被被關羽水淹七軍,後又落入孫吳手中的于禁諸人。

孫權如此伏低做小,完全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求曹丕高抬貴手。侍中劉曄給曹丕出主意,讓曹丕乘火打劫,和劉備夾攻東吳,然後再吞併劉備。

利用吳蜀矛盾打擊西蜀,孤立東吳,各個擊破,正是曹操成策。當時東吳為荊州所累,江防空虛,劉曄此謀避實擊虛,誠妙不可言,若得施行,恐天下三分之僵局垂手可破,一統之業翹首可盼。

結果媚眼拋給瞎子看,對牛彈琴,曹丕來了句: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

曹丕前腳篡了漢家天下,現下卻儼然宋襄公再世,著實好笑。龐然大物曹魏既作壁上觀,孫仲謀遂得以暫免兩線作戰之窘境,傾力敵蜀。

中了糖衣炮彈的曹丕大夢清秋,坐定了小朝廷,自以為得計。

不料夷陵大戰得勝之後,孫仲謀志得意滿,不免故態復萌,原形畢露,人未走,茶已涼,立馬請這位上國天子冷板凳高坐,又生出了不臣之心。

過河拆橋,翻臉如翻書本是孫仲謀的拿手好戲,曹丕遭此愚弄,自然三屍神乍,七竅生煙,鉚足了勁來江東找晦氣。

然而臨陣磨槍,不免手忙腳亂,直至秋九月,方做好戰爭準備,時已去夷陵之戰三月,東吳諸軍業已回防,不知不覺中,良機已逝。

劉曄又唱反調,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子桓卻很不信邪,偏要霸王硬上弓。

一動便是大手筆,遂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攻南郡,三路併發,聲勢浩蕩,大有平吞江南,滅此朝食之概。

孫權眼見麻煩臨門,江東諸軍精銳卻是久戰疲憊之眾,更有頭病虎在白帝城舔傷口,三面熱戰,一面冷戰,著實不妙。孫仲謀頭痛之餘,故伎重施。未幾,一份卑言屈膝的請和書,又已置於曹丕案頭。

江東糖衣炮彈又至,曹丕如夢方醒,嘴甜心苦,兩面三刀的碧眼小兒真是欺人太甚。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曹丕這次油鹽不進,打定主意要與孫權細細清算。

一時間數千里長江烽煙滾滾,吳魏兩家殺得不可開交。曹真、張郃、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然獲勝。

曹丕勝利在望,孫權苦苦支撐,一場大疫卻不期而至,魏軍如潮攻勢戛然而止。曹丕走了揹運,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就坡下驢,唯有退兵,回家做起了太平天子。”

道士牛眼一瞪,“曹丕還能做太平天子?”

書生再次搖起了摺扇,“還真不是玩笑,夷陵烽煙散處,英雄時代帷幕已然緩緩降落,三國時代正劇才剛剛開始。

大家都回家默默舔傷口,消停了幾年。曹丕胸無大志,從表面看,他的時代,還是蒸蒸日上。文治有王朗、陳群、華歆等魏初三傑。武功有曹真、曹休、司馬懿、張郃等,這些都是出類拔萃的一時人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曹操培養或籠絡在帳下的精英,于曹丕沒有關係。曹丕,沒有培養或延攬一個輔政之才!

曹丕小氣加小器,還能撲騰這麼久,靠啥呢?他幹的最大一件事,就是推出九品中正制,通過對世家大族的妥協,獲得對權力的贖買。

延續到後來,隨著曹操培養起來的曹真、張郃、王朗、華歆、陳群等相繼去世,司馬懿一支獨大局面已成為必然,曹丕沒有培養出能夠牽制司馬氏的任何力量。

可歎曹孟德蓋世英雄,留下的一番文王基業,卻在曹丕手裡走了樣,悉數為司馬氏作了嫁。

不過,曹丕不用考慮這麼遠,因為司馬懿的真正崛起,還是在他死後,諸葛亮北伐引發的連鎖效應。”

道士鼓掌雀躍,“武侯北伐,可是重頭戲,就留到明天吧······”

————————————————————

您喜歡我們欄目推出的哪位英雄人物呢?

或者您希望我們為你帶來與哪位元英雄人物的精彩對話呢?

關注我們並且在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將仔細聆聽您的聲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