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四大河流之一的濟水,為何現在不見蹤跡?只留下一些地名

中國古代有五嶽四瀆, 代表著山川河流, 從周朝開始, 五嶽四瀆就作為河川的代表, 由君王來祭祀。

五嶽大家都熟悉, 是西嶽華山, 東嶽泰山, 北嶽恒山, 南嶽衡山, 中嶽嵩山。

四瀆是古代四條獨立入海的河流, 江, 河、淮、濟, 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根據《禹貢》中記載, 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 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裡, 到濟瀆和龍潭地面湧出, 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 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 叫水, 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 後第二次潛流地下, 穿越黃河而不渾, 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 濟水流經原陽時, 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 與北濟會合形成巨野澤, 濟水三隱三現, 百折入海, 神秘莫測。

濟水流經河南、山東兩省入海。 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 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旱塞, 唐高宗時又通而複枯。 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

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 濟水安寧、現濟甯市就是原來濟水中間北上的地方。 黃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為東平湖到黃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東阿鎮西東平湖入黃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 就是原濟水故道。

古代四瀆都建有廟宇祭祀,

濟水源頭的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西元582年), 是江河淮濟四瀆廟中僅存的一座。

唐貞元十二年(796年), 鑒於北海遠在大漠之北, 艱於祭祀, 故在濟瀆廟後增建北海祠。 宋、元擴建, 至明天順四年(西元1460年)廟宇擴建到400畝, 占地33萬餘平方米。 自隋起, 歷代皇帝遣使蒞臨進行祭祀。

唐代, 濟水通而複枯, 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穀不載祀典, 濟水甚細而尊四瀆, 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 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 濟潛流屢絕, 狀雖微細, 獨而尊也。 ”濟水雖然細微, 卻能獨流入海, 濟水這種不達於海誓不甘休的頑強精神, 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

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導致河床淤積, 因而會不斷改道, 往北改道滄州附近入海, 往南曾經奪淮河入海口。 黃河多次奪濟水的河道, 導致濟水河床抬高, 後來在唐代和北宋時期, 黃河不斷向北擺動、南流之水越來越少, 濟水流域的一些支流無法匯入被黃河淤塞消亡的滎澤, 反向南流逐漸成為今天淮河流域的一部分。 這樣,

濟水逐漸乾涸, 水量減少。

金明昌五年, 黃河在陽武決口, 發生最大的一次改道。 河水奪泗水下游, 合淮河入海。 河南地區原屬濟水流域的地區成為黃泛區, 使得濟水再也沒有從河南疏通到山東的可能, 航運地位不再。

清咸豐五年, 黃河在銅瓦箱決口, 奪大清河入海, 至此濟水徹底從地圖上消失。

現在河南濟源, 山東濟南, 濟甯, 濟陽, 濟陰(現在曹州)還存在著與濟水有關的地名, 濟水只留下一段古老的似是而非的傳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