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我國電動汽車產業需未雨綢繆迎接國際化競爭

【電纜網訊】2016年是電動汽車發展的標誌性一年。 從全球來看, 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創造性破壞時期, 守成者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從國內來看, 很多企業把發展電動汽車放到公司戰略的中心地位, 研發路徑正在轉向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 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經過孕育期的磨合, 電動汽車產業已經有所收穫。

同時, 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由導入期進入成長期, 由政策驅動向政策市場雙驅動轉型的特徵日益顯現。 2020年, 作為中國電動汽車的標誌性年份, 將迎來後補貼時期。 屆時直接購車補貼將淡出, 但非補貼性的“功能性政策”, 如碳排放、燃油消耗量限值, 零排放積分, 以及購車許可、限行等政策組合還將保持, 以使市場產生穩定的預期。

當前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只是一場序幕, 政府購車補貼淡出之時, 就是外資和合資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之日,

也是企業迎接國際化競爭之時。 中國的企業必須冷靜地看到, 產銷規模大, 並不等於競爭能力強。 電動汽車發展大勢已不可逆轉, 向前看, 挑戰與機遇並存。 如果把握得當, 機遇大於挑戰, 以此為契機, 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將有所改觀。

此外, 要系統規劃、及早部署“電動汽車+互聯網”。 當下, 大家對電動汽車更多還是關注其作為汽車的基本功能, 電動汽車低碳化、資訊化、智慧化的潛在社會效益, 只有與新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互聯網有機融合才能發揮。 隨著這些領域的技術逐漸成熟, 挖掘電動汽車潛在效益將成為政府和企業關注的主題。

資訊化、智慧化將是電動汽車差異化競爭的制高點,

發展空間巨大, 目前輔助駕駛、無人駕駛已經走在前面。 國家應該及早對電動汽車與分散式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以及5G通信協同發展, 進行統一規劃, 開展頂層設計、超前部署, 抓緊啟動、引導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電動汽車+互聯網+交通”, 把階段性技術成果應用於提高交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證交通安全等領域, 使其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