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移動互聯網進入生態流量時代,App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

近日QuestMobile發佈了3月移動互聯網報告, 這份報告很受行業關注。 互聯網行業不缺資料機構, 也不缺資料包告, QuestMobile這幾年異軍突起除了因為它注意權威品牌建設之外, 還十分重視統計方法的科學性。 QuestMobile並沒有在統計口徑上做文章, 而是圍繞MAU和DAU這兩個行業公認的關鍵指標進行統計, 因此QuestMobile的移動App全景報告一直很受行業關注, 可以說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風向標。

移動互聯網進入全網流量經營時代

我注意到, 這次報告與過往一個很大的不同是, 在統計MAU和DAU時, QuestMobile引入了“站內外流量匯總”的統計方法APP。

QuestMobile以一點資訊、秒拍為例詳述了全網流量對App格局擴張的作用。

報告顯示, 一點資訊在最新的榜單中MAU達到了1.4825億, 位居前三, 僅次於騰訊新聞和今日頭條。 無獨有偶, 秒拍App在這份榜單中, MAU達到2.7645億, 排名則僅次於騰訊、愛奇藝和優酷, 躍居第四。 一點資訊和秒拍在QuestMobile榜單上的“案例式表現”, 除了自身產品內容的升級,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統計口徑的變化。

資訊App排名

QuestMobile對此進行了解釋。 移動App的用戶總量已突破10億+, 用戶數和時長增長趨緩, 換句話說, 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 越來越多App謀求出海發展尋求增長, 還有就是鞏固優勢, 比如超級App不斷通過內容化等手段黏住用戶和吸引時間, 給其餘App留下的增長空間非常少。 因此“新興的提供內容的APP也找到更多的流量入口級合作方, 來擴大自己在移動端受眾人群的覆蓋面, 從而突破獨立APP現有格局, 比如秒拍、一點資訊。 ”

QuestMobile“全網流量”資料包告的科學性還在於, 矯正了以往其他資料包告在資料收集管道的單一性、片面性, 之前那些由單一管道或僅靠樣本抽樣得來的統計資料往往會誤導市場、行業分析和投資人的準確判斷。

從技術層面來看, 統計全網流量也終於成為現實。

不少資料機構都有SDK, 艾瑞和今日頭條還曾因為後者不願意接入前者SDK導致資料統計不准而撕逼。 QuestMobile統計的資料基礎是基於接入到各家App的SDK所獲得的資料, 隨著其影響力變大, 越來越多App願意接入其SDK。 不過QuestMobile能實現對全網流量的統計則是因為它有獨特技術。

內容平臺率先進入全網流量經營時代

去年7月, 一點資訊與OPPO達成戰略合作, 獲得OPPO手機和流覽器的全管道資源支持, 此舉將換取至少1億新增用戶。 。 在此之前, 一點資訊還與小米採取類似合作, 換取小米手機、平板電腦、小米流覽器等內容分發管道。 總之,

一點資訊一直採取的策略就是, 在小米、OPPO等強勢管道獲取用戶的同時, 通過小米流覽器、OPPO流覽器獲取生態流量。

不依賴於單個App而是謀求協力廠商流量的不只有一點資訊和秒拍。

UC頭條的內容被分發到UC之外的阿裡系諸多App, 甚至包括手機淘寶;騰訊媒體平臺的內容可被一鍵分發到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流覽器、手機騰訊網以及騰訊視頻、騰訊體育等垂直App;百家號的內容則被分發到手機百度、百度新聞等百度系ApP……越來越多的平臺都已不依靠單個App, 而是採取多管道分發的模式。 秒拍和一點資訊走得更加激進:不只是讓內容在自家App矩陣中流淌還要去到協力廠商合作夥伴的平臺。

為什麼內容平臺更適合全網流量經營?

全網流量經營模式在一點資訊和秒拍等內容平臺上率先取得成功,

我認為主要有這些原因:

1、內容就像水一樣有流動的本能。

2、不同平臺集成內容模組非常容易。

3、越來越多平臺有集成內容的動機。

迅雷、WiFi萬能鑰匙等工具做了“號”, 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都在強化內容特性, 大家都在內容化以求黏住使用者和獲取時長。 然而不是每個App都有天貓等巨頭的實力來構建內容平臺, 一些平臺的嘗試恐怕也是徒勞, 市場不可能容下這麼多內容平臺, 否則小米早推出了“小米號”了。 對於大多數App或者手機而言, 接入協力廠商內容就成實現內容化, 還不用擔心用戶被“洗”走、並且通過內容分發挖掘手裡使用者的價值。

4、使用者消費內容時所見即所得的需求。

5、將內容送出去依然可以進行商業化。

內容的核心商業模式之一是廣告,主流形態有植入廣告、資訊流廣告、彈跳式廣告,這些都與內容密不可分,因此當內容平臺將內容送出去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將廣告送出去,協力廠商生態的流量同樣有其商業價值。對於自媒體也是一樣的,不論是軟文模式還是分成模式,協力廠商流量都有價值。

移動App

內容平臺進行全網流量經營的挑戰

可以預見,在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流量之爭日趨白熱化之後,移動APP尤其是內容平臺打破APP壁壘,進行全網流量經營將會成為一種必然。不過,全網流量經營也有其挑戰所在,至少有這些問題:

1、用戶體驗難以與原生APP保持一致。

2、與用戶建立直接聯繫變得很困難。

使用者在協力廠商管道消費內容時,缺乏與平臺的直接、持久和深度聯繫,比如很可能沒有登錄帳戶。缺乏聯繫意味著使用者帶來的只是閱讀量等內容消費結果,缺乏中間行為資料和使用者背景資料。而內容平臺不論是進行個性化智慧分發,還是進行基於大資料的商業化,都需要這些資料。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協力廠商管道與平臺之間更好地互聯互通,進行帳戶ID打通和資料共用,如果能夠實現,反倒會形成優勢:資料更加豐富和多元進而更有價值。

3、少部分內容變現模式將會面臨失效。

移動內容如何變現?現在有許多嘗試,除了常見的內容廣告之外,還有內容付費、內容電商、互動廣告等等。如果是內容付費,不同平臺之間打通理論上可以操作上不易,就像現在智慧電視上面對不同視頻平臺時,哪怕買過視頻會員也沒什麼用。如果是內容電商,協力廠商平臺的購買體驗也很難做到像獨立APP上那麼好。如果是互動廣告,比如秒拍的互動廣告就必須基於秒拍APP才能實現。總之,內容分發到協力廠商平臺之後,部分變現模式將會失效。

鑒於有上述挑戰,我想對於內容平臺而言,更合理的方式或許是:擁抱全網流量經營,將內容送出去的同時,將用戶引過來,讓自有APP與協力廠商管道形成很好的互補,要流量,更要用戶。

5、將內容送出去依然可以進行商業化。

內容的核心商業模式之一是廣告,主流形態有植入廣告、資訊流廣告、彈跳式廣告,這些都與內容密不可分,因此當內容平臺將內容送出去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將廣告送出去,協力廠商生態的流量同樣有其商業價值。對於自媒體也是一樣的,不論是軟文模式還是分成模式,協力廠商流量都有價值。

移動App

內容平臺進行全網流量經營的挑戰

可以預見,在移動互聯網進入存量市場流量之爭日趨白熱化之後,移動APP尤其是內容平臺打破APP壁壘,進行全網流量經營將會成為一種必然。不過,全網流量經營也有其挑戰所在,至少有這些問題:

1、用戶體驗難以與原生APP保持一致。

2、與用戶建立直接聯繫變得很困難。

使用者在協力廠商管道消費內容時,缺乏與平臺的直接、持久和深度聯繫,比如很可能沒有登錄帳戶。缺乏聯繫意味著使用者帶來的只是閱讀量等內容消費結果,缺乏中間行為資料和使用者背景資料。而內容平臺不論是進行個性化智慧分發,還是進行基於大資料的商業化,都需要這些資料。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協力廠商管道與平臺之間更好地互聯互通,進行帳戶ID打通和資料共用,如果能夠實現,反倒會形成優勢:資料更加豐富和多元進而更有價值。

3、少部分內容變現模式將會面臨失效。

移動內容如何變現?現在有許多嘗試,除了常見的內容廣告之外,還有內容付費、內容電商、互動廣告等等。如果是內容付費,不同平臺之間打通理論上可以操作上不易,就像現在智慧電視上面對不同視頻平臺時,哪怕買過視頻會員也沒什麼用。如果是內容電商,協力廠商平臺的購買體驗也很難做到像獨立APP上那麼好。如果是互動廣告,比如秒拍的互動廣告就必須基於秒拍APP才能實現。總之,內容分發到協力廠商平臺之後,部分變現模式將會失效。

鑒於有上述挑戰,我想對於內容平臺而言,更合理的方式或許是:擁抱全網流量經營,將內容送出去的同時,將用戶引過來,讓自有APP與協力廠商管道形成很好的互補,要流量,更要用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