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第二次鴉☆禁☆片戰爭為什麼清政府比第一次輸的更慘?

人類的貪婪是沒有止境的。 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勝利, 在簽訂了《南京條約》後, 英國對華的鴉片出口數量翻了一倍。 但是其他商品的出口量增長不顯著, 所以英方對此很不滿意, 他們希望進一步擴大對華貿易, 把通商口岸從五口擴展到全中國, 還想要清政府進一步降低關稅、允許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等。

因此, 英國人很想重新修訂《南京條約》。

原本《南京條約》裡沒有修約的規定, 但是後來清方和美國、法國簽訂的條約中規定12年後可以修約, 於是英國人援引最惠國待遇, 也獲得了這個特權。 因此在簽訂《南京條約》12年後, 也就是在太平天國佔領南京1年後, 英國向清政府提出要修約。 因為美法兩國也有最惠國待遇, 英國的修約可以擴大他們的利益, 所以這個要求同時得到了美法的支援。

因為清朝過去只有廣州一口通商, 所以清廷規定一切外交事務都由兩廣總督負責。

英國人就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提出修約要求。 但是英方負責此事的駐華公使認為清方反復無常、不可信任, 只有先按照合約解決入城問題, 和清方的和談才有意義, 否則就算修約成功, 清方下次又找個什麼理由拒絕執行, 這不就沒有意義了嗎?

所以入城問題又被重新提了出來, 英國公使多次提出要進入廣州城談判。 可是對於葉名琛來說, 允許英國公使進城就意味著入城事件失敗, 廣州城內的洶洶民意和朝廷都不會饒了他。 於是葉名琛建議雙方在廣州城外的炮臺或者英國軍艦上談判。 對於清方來說, 這已經是很大的妥協和讓步——這不是儘量給你創造談判的機會了麼?具體在哪談有這麼重要麼?

可是對於英方來說, 入城卻是用來檢驗清政府是否有誠意履行合約的關鍵。 不允許入城, 英方就不打算談判。 因為這個分歧, 最後雙方就沒能再談下去。

隨後, 英國人北上到其他通商港口, 一路從福州到上海再到天津, 想找這些地方的清廷官員交涉。 然而清政府規定官員未經許可不能私自會見外國人, 所以英國人在這些城市也沒能得到回復。

這些遭遇讓英國人意識到, 清政府壓根就沒打算好好履行條約。 這種情況下談修約毫無意義, 首先還得再給清政府一個“教訓”, 才能維護英國的在華利益。

此時英國人已經起了殺心, 再加上後來和葉名琛又有了其他摩擦, 英國議會最終決定同清朝再次開戰。 法國也同時宣佈參戰,

直接原因是不久前有一個法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傳教, 被當地官員處死。 為此法國多次要求葉名琛代表清方道歉、賠償, 葉名琛卻不加理會。

於是英法兩國結成了軍事同盟, 在英國提出修約申請2年後, 也是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4個月後, 英法兩國完成了軍事調動大舉進攻廣州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沒有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反省過的清軍自然還是不堪一擊, 英國法聯軍輕而易舉地攻陷了廣州城, 進入了這座曾經阻攔了他們多年的城池。 城池陷落時, 清朝官兵四散奔逃, 葉名琛卻獨自留在總督府裡, 拒不逃走。 於是英國人俘虜了葉名琛, 對他羞辱一番, 把他押往印度的加爾各答囚禁起來。

一年後, 葉名琛死於該地。

上一場鴉片戰爭打了足足兩年, 之所以打這麼慢, 是因為一開始英軍以商業國家的經驗, 以為封鎖中國幾個港口的海上貿易就會給清廷施加足夠的壓力。 結果沒想到中國以自然經濟為主, 只要不切斷南北之間的漕運, 外國人攻陷多少城市朝廷都不痛不癢。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法聯軍有了經驗,他們在攻陷廣州後決定直接北上威脅北京,讓清朝的皇帝徹底清醒清醒。

北京在海上的門戶是位於東南方向的大沽口,大沽口炮臺扼守著海河的入海口。從大沽口進入海河,沿河而上就能來到天津。佔領了天津再從陸路走不遠,就能到達北京。

大沽口炮臺是首都的門戶,當然是清軍重點佈防地區,炮臺林立,防守極其嚴密。而且沿岸的水深很淺,大型艦船無法通過,因此清廷認為此處固若金湯。然而他們想不到,“夷人”的科技水準已經元遠端超過了他們的想像力。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已經使用了蒸汽軍艦。蒸汽船吃水量淺,可以自己行駛或者拖拽大型軍艦進入清軍不設防的淺水區,也能隨意在內河遊弋。假如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稍有反思,就能意識到“夷人”已經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新型軍艦,哪怕沒能力仿製,最起碼也知道以後得在淺水區設防吧?

結果清廷就沒人想過這件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蒸汽船還是一種新鮮玩意,英軍只有少數幾艘。等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蒸汽戰船已經在艦隊中占了大多數,中外之間的裝備差距更大了。

當英法聯軍輕易地佔領了大沽口炮臺,隨後又沿河而上佔領了天津,清廷這才猶如夢中驚醒,舉朝震驚。

外國人攻陷多少城市朝廷都不痛不癢。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法聯軍有了經驗,他們在攻陷廣州後決定直接北上威脅北京,讓清朝的皇帝徹底清醒清醒。

北京在海上的門戶是位於東南方向的大沽口,大沽口炮臺扼守著海河的入海口。從大沽口進入海河,沿河而上就能來到天津。佔領了天津再從陸路走不遠,就能到達北京。

大沽口炮臺是首都的門戶,當然是清軍重點佈防地區,炮臺林立,防守極其嚴密。而且沿岸的水深很淺,大型艦船無法通過,因此清廷認為此處固若金湯。然而他們想不到,“夷人”的科技水準已經元遠端超過了他們的想像力。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已經使用了蒸汽軍艦。蒸汽船吃水量淺,可以自己行駛或者拖拽大型軍艦進入清軍不設防的淺水區,也能隨意在內河遊弋。假如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稍有反思,就能意識到“夷人”已經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新型軍艦,哪怕沒能力仿製,最起碼也知道以後得在淺水區設防吧?

結果清廷就沒人想過這件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蒸汽船還是一種新鮮玩意,英軍只有少數幾艘。等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蒸汽戰船已經在艦隊中占了大多數,中外之間的裝備差距更大了。

當英法聯軍輕易地佔領了大沽口炮臺,隨後又沿河而上佔領了天津,清廷這才猶如夢中驚醒,舉朝震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