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一個建立過王朝的民族興衰史

黨項族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屬西羌族的一支, 故有“黨項族”“黨項羌”的稱謂。 原居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 後來生息繁衍, 逐步向周圍擴展, 於西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 相繼歸附隋、唐王朝。

從7世紀中葉開始,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向西北方向遷徙, 各部分散居于廣大的西北地方。

唐朝末年, 黨項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 唐朝以夏州為定難軍, 以拓跋思恭為節度使, 封爵夏國公, 再賜李姓。 從此黨項族便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 握有兵權, 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之一。

歷經五代, 黨項拓跋部利用藩鎮爭戰、朝代更替的機會, 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 到後周末年, 已經形成一個以夏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

到北宋建立後, 趙匡胤積極削地方藩鎮的兵權, 這引起了黨項的不滿, 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 但兩者之間的矛盾卻是在不斷的加劇著。

1032年李元昊繼夏國公位, 便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朝的羈縻統治, 並在後來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政權一西夏。 其統治疆域方圓數千里, 東盡黃河, 西至玉門, 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 北控大漠, 幅員遼闊。

西夏王朝從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 到1227年被蒙古汗國所滅, 共傳10主, 歷時190年, 先後與北宋、遼;南宋、金鼎足而立, 稱雄一方。

元代稱西夏或黨項人為唐兀氏, 為色目人之一, 上層人物深受元朝重用。

西夏亡國後, 黨項人失去了其共同生活的地域, 一部分黨項人重返西南故土;大部分黨項人留在西夏本土,

或遷居各地同漢族和其它民族逐漸融合為一體。

經過元、明兩代, 黨項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在歷史上便逐漸消聲匿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