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IFC賴金昌:征信市場不可能存在上千家機構

【財新網】"中國目前的個人征信市場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秩序, 希望中國的征信市場正本清源, 能推動正規的個人征信機構更加專業化。 "4月20日, 在“個人資訊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 世界銀行集團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東亞及太平洋區金融基礎設施技術援助負責人賴金昌作出如上表述。

賴金昌指出, 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 征信概念的擴大化, 市場中有不少人錯誤地把一切涉及資料收集和加工的活動都稱為征信, 也有不少人不恰當的把資訊調查、資料採擷、行業評比和排名應用程式的開發等都等同於征信,

還有人把專業範圍的信用征信和社會誠信混淆, 這種理解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 市場上存在太多自稱做征信的機構。 "有報導說千家征信機構破土而出, 這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存在上千家征信機構, 也不會有任何銀行、金融公司或者金融集團出面單獨組建、控制或者運營一家真正的征信機構。 "

"正常市場上沒有人會這麼做。 曾經有一個國家試圖這麼做, 結果是徹底失敗了, 希望中國不要走這條路。 “賴金昌強調。

他進一步分析稱, 現在資訊提供者定期主動地將及時準確和客觀的信用資訊按統一的資料範本上傳, 由征信機構通過匯總、匹配和加工, 再用查詢方式返還給資訊使用者, "征信要解決的是匯總和全面的問題,

這種類型的機構不可能太多。 "

賴金昌亦糾正了一些誤解。 近年有一個說法, 即中國有13億多人, 只有3億人有信用記錄, "這個說法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 個人征信針對的是成年人口, 不是所有的自然人, 並不是每一個自然人都有借貸記錄, 比如在一個家庭中, 可能夫婦兩個都在征信系統當中, 他們有公共資訊、身份識別資訊, 但只有妻子有借貸記錄, 因為老婆借了錢, 老公沒有借過錢。 "

中國個人征信體系經過十來年的發展, 央行征信中心目前納入了大約9.2億成年人, 其中4.4億人左右有借貸記錄, 加上正規的個人信貸機構的覆蓋數量, 目前有接近10億成年人被納入了個人征信系統。 個人征信系統現在每天的查詢量接近400萬次。

他進一步指出, 征信監管的根本目的是消費者保護。 總的來說, 征信監管有三個基本目的:個人資料保護、維護征信行業發展的秩序、維護金融穩定和促進金融普惠服務, 例如征信系統可以説明規避過度負債, 征信系統也可以產生特有的統計數字, 可以幫助監測金融穩定。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