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兩萬多個姓氏,有七對姓氏是不能結婚的,你中招了嗎?

中國姓氏源遠流長, 從最初的姓、氏分離到合併為姓氏統一, 從最初的少數量發展成今天兩萬多個姓氏。 那麼在中國歷史這麼多姓氏中, 有七對姓氏是不能結婚的, 你中招了嗎?

1.“秦”姓和“嶽”姓

看到這兩個姓氏也許大家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 對, 就是因為當年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嶽飛。 從此, 在“嶽”姓的族譜上, 就再也不許和“秦”姓的人通婚。 乾隆時期, 有位狀元曾在岳飛的墓地前留下感慨之句:“人從宋後少名檜, 我到墳前愧姓秦。 ”

“秦”姓和“嶽”姓

秦檜夫妻在東窗下取暖喝酒。 秦檜一心要置岳飛於死地, 但沒有證據, 怕引起公憤, 因此心事重重。 秦妻王氏便冷笑說:“縛虎容易放虎難。 ”秦檜這才下了決心, 馬上寫了一張小紙條, 命人將嶽飛秘密殺害於獄中。 岳雲、張憲同時被害。 奸臣夫妻, 釀下了這起千古奇冤。 岳飛的冤獄, 在宋高宗死後, 才得到平反昭雪。

岳飛成為千古傳頌的英雄, 人們在杭州的西湖邊修造了岳墳、岳廟, 永遠紀念他。 在嶽飛墓前, 人們又用生鐵澆鑄了秦檜、王氏、萬俟、張俊的跪像, 他們永遠遭人唾駡, 真正遺臭萬年。

據媒體報導:在當今的合肥市, 已經有明確記錄在族譜上的岳飛後人有近萬名。 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 嶽氏的男子都不准許和秦姓的女子結婚。 直至改革開放後, 才有所改善, 但是直到現在翻閱族譜, 上面還是沒有和秦氏結婚的。

2.“嶽”姓和“完顏”姓

在當今, 凡是姓完顏的人, 都是女真族的後裔, 即滿族人。

據媒體報導:在合肥, 載入族譜的岳飛後人有近萬名, 一直以來, 岳家男子不准與秦姓通婚, 到新中國成立, 這個家法才放寬。 但如今翻族譜, 還是幾乎沒有和秦姓通婚的。

女真人的第一次輝煌建國是建立大金國, 滅掉北宋, 和南宋分庭抗禮。 後來在攻打南宋的戰爭中, 完顏宗翰、完顏宗弼等與南宋的嶽飛爭鬥, 成了廣為人知的嶽飛的精忠報國。 就是因為如此, 兩個族也是成為了世敵, 再也沒有通婚。

完顏宗望最大的業績就是軍事。 軍事上最大的業績就是滅宋。 說實話, 金滅北宋的時候, 金軍起的作用真的是不大。 都是宋人自己把自己整滅了。

完顏宗弼是最有名氣的了, 他對於金王朝也是盡心竭力的。 但是他成名比較晚, 主要是他年齡小, 到遼金戰爭後期才出來, 他和南宋的岳飛、韓世忠、吳階等名將都交過手, 總的來說還是敗的多, 他打仗其實不如完顏婁室, 婁室可算金初第一將。

完顏宗翰在業內人士看來, 就是金國的副皇帝, 他是元帥府的最高長官, 這是決定金國決策的最高機構。 宗翰長期在山西把持軍政大權, 對境內官員有生殺之權。 他從遼金戰爭伊始就是比較關鍵的人物, 意見看法很合阿骨打的口味, 攻遼的時候屢獻良策。 在太祖太宗熙宗時期, 他都是重臣, 是一個文武雙全, 能謀善斷的人。

3.“潘”姓與“楊”姓

這個由來是是當年的潘仁美和楊家將的故事, 更是有楊氏家族將“不准和潘姓通婚”寫到了族譜當中。 其實他們都被歷史上這些故事害慘了, 正史當中兩家根本沒有不和, 而且潘仁美也並不是個無惡不作的壞人。

楊繼業的死, 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 楊業突破遼軍重圍,

浴血轉戰到陳家穀口, 已經矢盡弓折, 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 “撫膺大慟, 再率帳下士兵力戰”, 以疲兵反身迎戰。 楊部下有老將王貴箭法如神, 連射契丹勇士十余人落馬, 無奈箭盡, 只得步戰, 持空弩猶打殺遼軍數人, 最後戰死, 楊業之子延玉, 部將賀懷浦等皆死於亂軍之中。 楊業負數十創被俘, 絕食而死。

4.“朱”姓和“李”姓

這兩家可以說是世仇了。 在唐朝末年, 軍閥朱溫造反, 建立了後樑, 宣告著唐朝的正式滅亡。 而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朝江山, 最終是被李自成所帶領的農民起義所破壞, 進而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所以, 兩家可謂是死地時代不能通婚。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東征北京, 突破甯武關, 殺守關總兵周遇吉, 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 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紛紛來降,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

5.“武”姓和“潘”姓

歷史上這兩個姓氏曾經是不允許通婚的,就因為在《水滸傳》當中,潘金蓮和人私通殺害了武大郎。這本來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卻對清河縣武潘兩家造成了深久的影響。為此,不得已的施耐庵直系後人施勝辰曾經專程趕赴清河,代自己的祖先向兩家後人致歉,武植祠堂裡面至今仍裱糊著他當時的詩作:“杜撰水滸施耐庵,潘武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武植祠裡斷公案,施家欠債施家還。”

原來《水滸傳》中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純屬虛構,施耐庵寫這段故事也是道聼塗説的! 為發洩心中怨恨,黃堂在回鄉路上四處編造宣揚關於武潘的謠言,並張貼傳單捏造武潘二人的“醜事”。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

很快,武潘二人的“醜事”傳遍了相鄰州縣的街頭巷尾。黃堂回到家裡,發現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蓋。妻子說,是武植重修了房舍,還購置了新傢俱。

黃堂無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醜惡形象,早已轟動四方,並被施耐庵寫進了小說《水滸傳》,從此流傳天下。

6.“水”姓和“火”姓

這兩個姓氏的老祖先分別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在遠古時期就是兩個勢不兩立的人,所以後世他們的子孫更是不能通婚。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7.“呂”姓和“吳”姓

在宋朝時,一個出身貧寒的書生——呂蒙,考中了狀元,後來官至宰相。但是在任期間和一位吳姓官員有矛盾。後來告老還鄉,但是那個吳姓官員卻在皇帝面前進讒言,進而導致呂氏全族被迫舉族逃難。從此,兩族便世代不准通婚。

呂蒙正剛被任命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馬上任,意氣風發地邁著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聽到有人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面對這盆當頭冷水,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了。但是,與呂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滿,要追查此人是誰。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追查。下朝以後,呂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逮住那人。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會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為好。”

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紛紛來降,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

5.“武”姓和“潘”姓

歷史上這兩個姓氏曾經是不允許通婚的,就因為在《水滸傳》當中,潘金蓮和人私通殺害了武大郎。這本來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卻對清河縣武潘兩家造成了深久的影響。為此,不得已的施耐庵直系後人施勝辰曾經專程趕赴清河,代自己的祖先向兩家後人致歉,武植祠堂裡面至今仍裱糊著他當時的詩作:“杜撰水滸施耐庵,潘武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武植祠裡斷公案,施家欠債施家還。”

原來《水滸傳》中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純屬虛構,施耐庵寫這段故事也是道聼塗説的! 為發洩心中怨恨,黃堂在回鄉路上四處編造宣揚關於武潘的謠言,並張貼傳單捏造武潘二人的“醜事”。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

很快,武潘二人的“醜事”傳遍了相鄰州縣的街頭巷尾。黃堂回到家裡,發現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蓋。妻子說,是武植重修了房舍,還購置了新傢俱。

黃堂無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醜惡形象,早已轟動四方,並被施耐庵寫進了小說《水滸傳》,從此流傳天下。

6.“水”姓和“火”姓

這兩個姓氏的老祖先分別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在遠古時期就是兩個勢不兩立的人,所以後世他們的子孫更是不能通婚。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7.“呂”姓和“吳”姓

在宋朝時,一個出身貧寒的書生——呂蒙,考中了狀元,後來官至宰相。但是在任期間和一位吳姓官員有矛盾。後來告老還鄉,但是那個吳姓官員卻在皇帝面前進讒言,進而導致呂氏全族被迫舉族逃難。從此,兩族便世代不准通婚。

呂蒙正剛被任命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馬上任,意氣風發地邁著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聽到有人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面對這盆當頭冷水,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了。但是,與呂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滿,要追查此人是誰。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追查。下朝以後,呂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逮住那人。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會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為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