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范蠡發明的桿秤,還有多人人用?

桿秤, 在我國已經沿用了兩千多年, 在電子稱普及的今天, 桿秤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種古老的手工桿秤是怎樣製作的呢?

在姜堰區溱潼古鎮上, 有一家做秤的百年老店, 店主叫滕扣龍, 是這家店的第三代傳人。 據他介紹, 滕家桿秤源自清末, 建國後, 他父親就在溱潼老街上做秤, 那時候, 滕家桿秤生意興隆。

滕扣龍說, 從14歲開始他跟著父親學做秤, 這一干就是40年。 滕扣龍介紹, 做一桿秤, 就需要大小十幾道工序, 其中第一步是選秤桿。 接下來是水磨、下料、打眼, 其中打眼不光需要手上功夫, 對眼力更是一種考驗。

滕扣龍說, 做桿秤最重要的步驟是尋找桿秤的重點和支點, 這需要用砝碼進行調試。 從開始選秤桿, 到完工, 做一桿秤至少得要兩個小時, 每當看到自己親手製作的桿秤, 滕扣龍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但說到桿秤目前的市場行情, 他卻連連搖頭。

滕扣龍:現在銷量不行, 一個月也只能賣個兩三根、三四根, 主要是年紀大的買。

相傳, 桿秤是春秋時期范蠡發明的, 當時人們做買賣都是靠估算, 很難做到公平交易, 範蠡從杠杆汲水中得到啟發而製作了桿秤。 此後的兩千多年, 人們利用桿秤基本實現了商品的等價交換, 桿秤也成了人們心目中公平公正的象徵。 對於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制秤工藝, 滕扣龍希望能夠把他傳承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