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亦無歡:不要活在太小的圈子裡,不然,太容易一驚一乍的

去年讀完《人類簡史》, 堅定了我的一些觀點。

其中一個多次提及, 即“一切都是故事”。

因為人類生而相信故事、消費故事, 一切都是故事。

講道理, 交流, 電影, 音樂, 愛情, 一切不過是故事。

所以, 讀書這事兒, 不神奇, 不高尚, 不牛逼, 總量不夠大也就談不上什麼努力, 不要給自己一種讀書了, 我在努力哈, 這不僅僅是錯覺, 事實上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讀書首先是生活方式, 是休閒。

不過就是在消費故事嘛, 我們看到的商業書籍也罷, 歷史人文也好, 七八成全是故事, 道理往往也有故事講, 不然不生動, 尤其是大眾級書籍, 必須如此。

現在互聯網火爆的一切理論, 本質上也不神奇, 甚至蠻“低級”的。

因為無非是在種新媒介上流動的資訊, 流動的故事, 產生了各種流派或者說法。

因為史無前例的連接了大多數人, 人理論上可以看到已存在於互聯網上的資訊, 只要他想, 或者他願意為了看看去翻牆頭。

但在看這些資訊的也還是那些人, 讀故事的人, 相信故事的人, 本質上沒變, 變的都是商業形式。

人現在不就還是眼睛看, 耳朵聽, 觸摸這些媒介嗎?

人感知外界的途徑就那些, 外界的技術, 互聯網, 智慧手機等等, 都是這些的延伸。

人消費的還是故事, 喜歡看的還是以前喜歡的, 觀念在變, 但觀念就像一棟可以不斷加高的房子, 地基還在那兒, 不管能不能撐得住, 總之一切有來路。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 流行銅器有銅匠, 流行鐵器有鐵匠, 流行瓷器也一樣, 新的行業不斷派生, 有一些在死去, 互聯網就是個無限擴展的宮殿, 所有碼農的確也就是磚瓦匠, 只不過現在流行這個。

人們羡慕名利, 如今更是公開羡慕金錢,

哈喇子流到心裡了, 看什麼都感覺好像發現了天外天, 其實就是故事讀的少吧。

說說當今比較著名的幾個知識販賣的。

邏輯思維, 吳曉波, 樊登, 李笑來。

我以為, 從這幾位大賣家那裡, 獲取有效知識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於我個人得不償失。

試言之。

第一, 最有價值的是社交, 沒這個價值, 都挺傻得, 注意, 於我而言。

我說的這些僅針對我個人。 我的意思是, 通過大牛也好, 社群也罷, 結識一些人, 志同道合, 常常交流, 共同關注一些東西, 討論思考什麼的, 社交的價值很大, 要是沒有這個, 單純看所有知識販賣的產品, 都不值那個錢。

第二, 興趣, 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可能之前不知道某個領域或者道理, 聽說了, 產生了興趣, 這也可以的。

于我個人也意義不大, 唯一的例外是同行, 作為走在前面的大螃蟹, 對於行業的感悟, 種種公開言辭和思考、反思, 我覺得需要看看, 其餘也價值不大, 因為好書早已有了太多, 需要排隊看, 新興趣, 可以有, 但本就不缺了, 多一個管道不多, 少一個不少。

賣的好是另說的, 這幾個現象級知識大賣者, 不是因為有知識而賣的好, 那是綜合實力, 這點我認為是不言自明的。

這跟讀書有關係嗎?

當然有, 暢銷書主要是用來看看為什麼暢銷的, 書至少三分之一是狗屁。

第三, 偽需求, 就是大牛或者業內人士的觀點。

看起來有, 實則未必。 大眾級產品, 比如李笑來, 十幾萬人訂閱了, 出來的東西, 真的比讀一本好書強嗎?

比如科特勒的《市場行銷原理》,

我覺得, 肯定不能。

除非, 能和業內人士成為熟人, 注意, 你看, 我說的是熟人, 不是朋友, 成年人不能幼稚, 哪怕是網路上的熟人。

如此看來, 還不如去知乎混個臉熟那。

木心說適逢其會, 什麼樣的讀者, 代表什麼地域作品的暢銷。

這跟作品好壞沒關係, 買賣是買賣, 學識是學識, 本事是本事。

流行學說或者產品, 因為流行, 要裝逼可以看, 為了混飯也可以。

但也就是看看, 別太當真。 得知道, 那是什麼玩意兒。

互聯網以及所有商業著作, 九成九的書是垃圾, 這不是驚悚之語, 總量大, 所以是萬分之一也是數量很多的。

比如二十四史吧, 好書吧, 全中國讀完的都沒幾個, 而以五千年文明觀之, 隋唐以來, 首推《明史》, 也就是即使到了二十四史這個級別, 裡面都有比較狗蛋的,是真挺狗蛋的,並非相較而言。

大部分人都不太讀書的,這是現實,雖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是盤菜,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九成的人,通識教育之後,連上桌的鹹菜都不是,我也在連鹹菜都不是其中,但是正在努力,以便有底氣實打實的成為上桌的鹹菜。

2017年一月份,我做了個實驗,日讀一好書,四五個小時,每本二十五萬字以內,真讀。

實驗完成,一個月27本。週一到週五,留了兩天玩耍偷懶補救。

我認為很有意義,也沒有意義。

所以那,我打字打累了,又不讓我語音,我就強行所以一下。

所以,第一不怕,大部分書都是垃圾,好書,讀一勝千,你沒缺了啥,不必計較過分計較數量什麼的。

第二,一週五個小時,堅持五年,在非鹹菜裡,也很容易有那麼一丟丟的底氣。當然,控制裝逼,合理自以為是。

不用管其他死人。

我已強行所以了,中間缺乏邏輯論證之處,請看了的,自己強行聯繫上。

以下為進一步扯淡,討論者名字已被隱去。

D T:

我就一個感覺,凡是給讀書這件事用時間來定一個數量的更是笑話!一天讀一本能消化多少?三天后還能記得多少?為了數量而讀書,就是扯淡!

金:

@亦無歡 兄台果然高人,讀的不是書,是宇宙人生!不疾不徐,遊刃有餘,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

亦無歡:

@金生水 我是扯淡專家

每個人知識面和基礎不一樣,但肯多讀書是有好處的,但不能讀死書。

金:

你這扯的標準建立得太高,後面的分享者怕是會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亦無歡:

@金 別家,我就是扯了個蛋

亦無歡:

@D T 但大家都讀的不多,的確,是不應該以時間論長短,你是對的。但是,必須付出時間,越是底子薄,越需要自控,穩定的時間,當然集中一天不睡覺讀完什麼也行。

Ls:

我感覺自己讀書沒有堅持慚愧呀

D T:

我讀的書確實少,但是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寫讀書筆記,這個習慣從03年上大學開始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只要我用心看的書我的標準是必須得留下點什麼,摘要一定要手寫,加深記憶,有時候一個知識點我會消化很長時間,這樣的好處是讀一本書總會有所收穫,缺點就是數量不足眼界不寬

亦無歡:

@D T 你做的沒錯

D T:

腦子笨,填鴨式的灌輸,我消化不了

亦無歡:

@D T 你理解不了,或者不適合你的,未必就是填鴨

我已然三十五歲了,就兩個習慣,自以為是沒用,走兩步,亮招子,其二,真有東西,不分大小我都服氣。

D T:

就像@金 分享的以色列這本書,我看兩天了,才看了50頁,在看的過程中我百度了很多延伸知識,這可能就是我的讀書方式

剛:

吸收的慢才能提取的快,學習的時候要增加必要難度

新知識和已有知識的關聯程度和形式決定學習品質

亦無歡:

分什麼書,這是不言而喻的

正常人類,大家可以去網站測試

中文,非艱深,基本的閱讀速度

隨便一搜,網站很多

《文學回憶錄》我看了半年,我也沒覺得慢

普通人,6到8個小時,撐死了,二十萬字。非艱深,當然,也看你的閱讀目的。

蘇軾閱讀法,更快,這還是我說的那個,讀的故事少的問題。

蘇軾閱讀法,大意就是,第一遍唯讀故事,第二遍唯讀官名,如此類推

好像有個段子,蘇軾問一個後學親屬,好像是漢書還是什麼,裡面有沒有好聽的亭子名字。

方法很多,各取所需,不必求全,求同

其實那,還是那句話,要相信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低頭還是自己努力自己的,或者繼續腐爛。我認識小米投資部一位元,也是知乎大v,去年公號加知乎,二百多萬字,公號日更,我直接是幹。

但,這就是差距,不用給自己找理由,也不必非要那樣。

事實而已

論文筆,我覺得這位不如我那,但是二百萬字輸出,明擺著,呵呵。

不要活在太小的圈子裡,除非就是願意這樣活,不然,太容易一驚一乍的

裡面都有比較狗蛋的,是真挺狗蛋的,並非相較而言。

大部分人都不太讀書的,這是現實,雖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是盤菜,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九成的人,通識教育之後,連上桌的鹹菜都不是,我也在連鹹菜都不是其中,但是正在努力,以便有底氣實打實的成為上桌的鹹菜。

2017年一月份,我做了個實驗,日讀一好書,四五個小時,每本二十五萬字以內,真讀。

實驗完成,一個月27本。週一到週五,留了兩天玩耍偷懶補救。

我認為很有意義,也沒有意義。

所以那,我打字打累了,又不讓我語音,我就強行所以一下。

所以,第一不怕,大部分書都是垃圾,好書,讀一勝千,你沒缺了啥,不必計較過分計較數量什麼的。

第二,一週五個小時,堅持五年,在非鹹菜裡,也很容易有那麼一丟丟的底氣。當然,控制裝逼,合理自以為是。

不用管其他死人。

我已強行所以了,中間缺乏邏輯論證之處,請看了的,自己強行聯繫上。

以下為進一步扯淡,討論者名字已被隱去。

D T:

我就一個感覺,凡是給讀書這件事用時間來定一個數量的更是笑話!一天讀一本能消化多少?三天后還能記得多少?為了數量而讀書,就是扯淡!

金:

@亦無歡 兄台果然高人,讀的不是書,是宇宙人生!不疾不徐,遊刃有餘,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

亦無歡:

@金生水 我是扯淡專家

每個人知識面和基礎不一樣,但肯多讀書是有好處的,但不能讀死書。

金:

你這扯的標準建立得太高,後面的分享者怕是會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亦無歡:

@金 別家,我就是扯了個蛋

亦無歡:

@D T 但大家都讀的不多,的確,是不應該以時間論長短,你是對的。但是,必須付出時間,越是底子薄,越需要自控,穩定的時間,當然集中一天不睡覺讀完什麼也行。

Ls:

我感覺自己讀書沒有堅持慚愧呀

D T:

我讀的書確實少,但是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寫讀書筆記,這個習慣從03年上大學開始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只要我用心看的書我的標準是必須得留下點什麼,摘要一定要手寫,加深記憶,有時候一個知識點我會消化很長時間,這樣的好處是讀一本書總會有所收穫,缺點就是數量不足眼界不寬

亦無歡:

@D T 你做的沒錯

D T:

腦子笨,填鴨式的灌輸,我消化不了

亦無歡:

@D T 你理解不了,或者不適合你的,未必就是填鴨

我已然三十五歲了,就兩個習慣,自以為是沒用,走兩步,亮招子,其二,真有東西,不分大小我都服氣。

D T:

就像@金 分享的以色列這本書,我看兩天了,才看了50頁,在看的過程中我百度了很多延伸知識,這可能就是我的讀書方式

剛:

吸收的慢才能提取的快,學習的時候要增加必要難度

新知識和已有知識的關聯程度和形式決定學習品質

亦無歡:

分什麼書,這是不言而喻的

正常人類,大家可以去網站測試

中文,非艱深,基本的閱讀速度

隨便一搜,網站很多

《文學回憶錄》我看了半年,我也沒覺得慢

普通人,6到8個小時,撐死了,二十萬字。非艱深,當然,也看你的閱讀目的。

蘇軾閱讀法,更快,這還是我說的那個,讀的故事少的問題。

蘇軾閱讀法,大意就是,第一遍唯讀故事,第二遍唯讀官名,如此類推

好像有個段子,蘇軾問一個後學親屬,好像是漢書還是什麼,裡面有沒有好聽的亭子名字。

方法很多,各取所需,不必求全,求同

其實那,還是那句話,要相信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低頭還是自己努力自己的,或者繼續腐爛。我認識小米投資部一位元,也是知乎大v,去年公號加知乎,二百多萬字,公號日更,我直接是幹。

但,這就是差距,不用給自己找理由,也不必非要那樣。

事實而已

論文筆,我覺得這位不如我那,但是二百萬字輸出,明擺著,呵呵。

不要活在太小的圈子裡,除非就是願意這樣活,不然,太容易一驚一乍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