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伊犁全域旅遊:讓各行各業參與,各族群眾受益

紅山網訊2017年以來, “全域旅遊”熱度有增無減, 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 完善旅遊設施和服務, 大力發展鄉村、休閒、全域旅遊, 這也是“全域旅遊”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的大勢中,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再次占得先機。 “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 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 獨特突出的地緣優勢, 濃郁的民俗風情, 賦予了伊犁無可比擬的旅遊業優勢。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書記曾存告訴記者, 伊犁將推進“旅遊+”融合發展和“全域旅遊”新模式, 力爭到2020年, 實現接待遊客5200萬人次以上、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30億元以上。

讓更多伊犁人吃上“旅遊飯”

4月初, 伊寧市氣候溫潤, 位於伊寧市南區的喀贊其民俗旅遊區也迎來了旅遊旺季。

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內表演

如果說伊寧市是一座古老的多民族城池, 那喀贊其就可以算得上是這座城池的中心,

這裡居住著維吾爾、哈薩克、漢、回、烏茲別克、錫伯、滿、俄羅斯等十餘個民族。 維吾爾語中‘喀贊’指鍋, ‘其’是工匠的意思。 歷史上, 這裡曾是民族手工藝品製作銷售中心。

春雨降臨, 記者走進喀贊其民俗旅遊區。 含苞待放的杏花靜待遊客的到來, 一條條街巷風情各異, 臨街門樓、門窗的造型, 粉刷, 房屋的走向、大小、外觀不盡相同, 簡直就是一個世界建築博物館。 走在街道上, 總會有少數民族朋友熱情地邀請你到他們家坐坐, 品嘗他們剛製作好的冰淇淋和優酪乳, 深深感受到淳樸、濃郁的“伊犁味道”。

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工作人員展示剛製作好的霜淇淋

看到在旅遊區銷售特色小吃涼粉和羊雜的艾力時, 他正在等候遊客到來。 他告訴記者:旅遊旺季時, 一碗5元的羊雜, 一天可以賣出100碗。

作為伊犁州豐富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伊寧市、霍爾果斯市正在申請成為國家跨境旅遊合作區和邊境旅遊試驗區。

“依託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 以跨境旅遊、免稅購物、中亞風情、國際會展、紅色文化、休閒娛樂為主題的特色邊境遊和跨境購物遊,

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的態勢, 已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柱型產業。 ”霍爾果斯市委書記王剛說, 去年霍爾果斯中外遊客達到300萬人次, 實現旅遊收入46.26億元。

而這些, 只是伊犁州旅遊業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霍爾果斯聯檢樓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連接通道 宋廷璽攝

“伊犁州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 是我國西北邊陲一顆璀璨的明珠, 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門戶和21世紀開發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 全州總面積26.91萬平方公里, 具有獨特的風景名勝、源遠流長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 旅遊文物資源富集。 ”新疆廣匯絲路文化旅遊投資公司執行董事倪娟說。

得天獨厚的優勢之下, 近年來, 伊犁州旅遊產業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 那拉提、喀拉峻、霍爾果斯等一批旅遊目的地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2016年, 旅遊人數和收入分別邁上2000萬人次和200億元大關, 6萬多名各族群眾直接從事旅遊生產與服務, 帶動了30萬名群眾間接就業。“目前,全州GDP中有兩成來自於旅遊收入。旅遊業直接和間接提供的就業崗位已占總人口的15%左右,旅遊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伊犁州旅遊局副局長艾克拜爾·艾克熱木向記者介紹。

那拉提旅遊風景區

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

作為主持制定《伊犁國際旅遊谷建設總體規劃》的權威人士,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教授王衍用這樣理解“全域旅遊”——用旅遊推動全域發展的一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在他看來,伊犁州到處都是純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這樣的區域最適合“全域旅遊”。《伊犁國際旅遊谷建設總體規劃》是一部用旅遊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當作第一旅遊吸引物,把環境品質當作第二吸引物,第三級別的吸引物才是大美的風光。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家明分析,隨著旅遊產業加快發展,“全域旅遊”會輻射更多產業,打通全要素發展鏈條,推進扶貧攻堅,帶動整個地域和社會的發展。

作為率先試點“全域旅遊”的縣市之一,昭蘇縣將縣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建設。“2017年對於昭蘇旅遊來說是關鍵的一年。昭蘇要推進旅遊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新疆天馬國際旅遊節這個主打節慶活動,扎實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國家5A級景區兩大創建工作,做好精品景區、精細產品、精美商品這‘三精’。力爭2017年實現接待遊客數150萬人次,旅遊消費5.35億元。”昭蘇縣旅遊局局長姚梅表示。

昭蘇縣油菜花

昭蘇縣天馬

伊犁州將根據旅遊資源分佈規律,以總體規劃為主軸、縣市規劃為支撐、景區景點規劃為基礎,加快構築“一心”,即伊寧市旅遊中心,“三帶”,即草原旅遊帶、伊黎河旅遊帶、邊境旅遊帶,“三大板塊”,即牧歌天山、西域天府、神聖國土板塊,以及8個集散基地、22個風情小鎮以及若干個自駕服務營地。突出板塊聯動和融合,加強縣市間“全域旅遊”規劃的銜接,優化精品旅遊線路,做到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切實把伊犁旅遊資源“聚寶盆”轉化為旅遊產品“萬花筒”,通過打造“伊犁·國際旅遊穀”和“塞外江南·大美伊犁”兩大旅遊品牌,發展全域旅遊。

伊黎河風景區

伊黎河濕地 王民斌攝

據瞭解,未來三年,伊犁州將在伊黎河穀旅遊景區,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特色交通、自駕遊體系、研學基地以及度假休閒娛樂產品等,發展山地旅遊、康養旅遊、航空旅遊、跨境旅遊、免稅購物等業態,將伊黎河穀打造為國家旅遊產業經濟發展先導區,將伊犁州打造成為“一帶一路”上的國際旅遊穀以及中國一流的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今年,自治區設定了“把旅遊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目標,提出科學編制旅遊業發展規劃,加大旅遊景區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如今,伊犁州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已全面啟動。

全域旅遊:撬動經濟新支點

2016年2月,自治區旅遊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末,實現旅遊消費、旅遊接待和旅遊從業人數3個翻番任務,通過精准行銷等措施全力打造“全域旅遊”格局,使其成為新疆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拓展發展空間的新動力。

王衍用表示,在旅遊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賓館。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個人遊、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傳統的景點旅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如今,旅遊業正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全域旅遊”中,旅遊目的地的概念由景區轉變為區域,景點內外一體化,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無景區旅遊成為顯著特徵。遊客不再依賴傳統的景區景點,不以觀光為目的,而崇尚到處都是景點,隨時都能成行;注重旅遊體驗,以旅遊活動為中心;打破門票經濟,強調開放式的經營方式。

賽裡木湖風景區

“可以說,‘全域旅遊’是一種發展驅動力,是一種國家層面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架構。”王衍用如是說。

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黨組成員劉勁柳提出,今天的旅遊業,從經濟上看,兼具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功能,對全國GDP貢獻超過10%,既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又是調結構、促轉型的利器,同時還是重要的經濟工具,在與工業、農業融合發展以及促進地區均衡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倪娟表示,未來,絲路文旅將致力於整合新疆旅遊資源,全面構建智慧旅遊新格局,實現旅遊產業投資的規模效應,帶動全區旅遊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新疆旅遊研究院院長楊兆萍研究員告訴記者,“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原則就是全民參與、全民共用。“‘全域旅遊’是提升地區經濟有力的抓手。自治區各地不斷探索適合本區域的全域旅遊發展道路,喀什市、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昭蘇縣等縣市進行頂層設計、融合發展,將旅遊發展同精准扶貧、定居興牧、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新農村建設結合了起來。”

“加快旅遊產業發展,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是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是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擴大產品供給、創新發展模式的有力抓手,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路徑,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選擇,是各族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有利於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有利於社會更加文明進步。”曾存表示,推進“全域旅遊”,就是要把旅遊業貫穿於百業千態中,處處體現旅遊元素,讓各行各業參與,各族群眾受益。

大家都在看

帶動了30萬名群眾間接就業。“目前,全州GDP中有兩成來自於旅遊收入。旅遊業直接和間接提供的就業崗位已占總人口的15%左右,旅遊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伊犁州旅遊局副局長艾克拜爾·艾克熱木向記者介紹。

那拉提旅遊風景區

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

作為主持制定《伊犁國際旅遊谷建設總體規劃》的權威人士,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管理系教授王衍用這樣理解“全域旅遊”——用旅遊推動全域發展的一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在他看來,伊犁州到處都是純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這樣的區域最適合“全域旅遊”。《伊犁國際旅遊谷建設總體規劃》是一部用旅遊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把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生理念當作第一旅遊吸引物,把環境品質當作第二吸引物,第三級別的吸引物才是大美的風光。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家明分析,隨著旅遊產業加快發展,“全域旅遊”會輻射更多產業,打通全要素發展鏈條,推進扶貧攻堅,帶動整個地域和社會的發展。

作為率先試點“全域旅遊”的縣市之一,昭蘇縣將縣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建設。“2017年對於昭蘇旅遊來說是關鍵的一年。昭蘇要推進旅遊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新疆天馬國際旅遊節這個主打節慶活動,扎實推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國家5A級景區兩大創建工作,做好精品景區、精細產品、精美商品這‘三精’。力爭2017年實現接待遊客數150萬人次,旅遊消費5.35億元。”昭蘇縣旅遊局局長姚梅表示。

昭蘇縣油菜花

昭蘇縣天馬

伊犁州將根據旅遊資源分佈規律,以總體規劃為主軸、縣市規劃為支撐、景區景點規劃為基礎,加快構築“一心”,即伊寧市旅遊中心,“三帶”,即草原旅遊帶、伊黎河旅遊帶、邊境旅遊帶,“三大板塊”,即牧歌天山、西域天府、神聖國土板塊,以及8個集散基地、22個風情小鎮以及若干個自駕服務營地。突出板塊聯動和融合,加強縣市間“全域旅遊”規劃的銜接,優化精品旅遊線路,做到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切實把伊犁旅遊資源“聚寶盆”轉化為旅遊產品“萬花筒”,通過打造“伊犁·國際旅遊穀”和“塞外江南·大美伊犁”兩大旅遊品牌,發展全域旅遊。

伊黎河風景區

伊黎河濕地 王民斌攝

據瞭解,未來三年,伊犁州將在伊黎河穀旅遊景區,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特色交通、自駕遊體系、研學基地以及度假休閒娛樂產品等,發展山地旅遊、康養旅遊、航空旅遊、跨境旅遊、免稅購物等業態,將伊黎河穀打造為國家旅遊產業經濟發展先導區,將伊犁州打造成為“一帶一路”上的國際旅遊穀以及中國一流的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今年,自治區設定了“把旅遊產業發展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目標,提出科學編制旅遊業發展規劃,加大旅遊景區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如今,伊犁州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已全面啟動。

全域旅遊:撬動經濟新支點

2016年2月,自治區旅遊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末,實現旅遊消費、旅遊接待和旅遊從業人數3個翻番任務,通過精准行銷等措施全力打造“全域旅遊”格局,使其成為新疆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拓展發展空間的新動力。

王衍用表示,在旅遊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賓館。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個人遊、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傳統的景點旅遊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遊發展的需要。如今,旅遊業正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全域旅遊”中,旅遊目的地的概念由景區轉變為區域,景點內外一體化,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無景區旅遊成為顯著特徵。遊客不再依賴傳統的景區景點,不以觀光為目的,而崇尚到處都是景點,隨時都能成行;注重旅遊體驗,以旅遊活動為中心;打破門票經濟,強調開放式的經營方式。

賽裡木湖風景區

“可以說,‘全域旅遊’是一種發展驅動力,是一種國家層面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架構。”王衍用如是說。

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黨組成員劉勁柳提出,今天的旅遊業,從經濟上看,兼具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功能,對全國GDP貢獻超過10%,既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又是調結構、促轉型的利器,同時還是重要的經濟工具,在與工業、農業融合發展以及促進地區均衡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倪娟表示,未來,絲路文旅將致力於整合新疆旅遊資源,全面構建智慧旅遊新格局,實現旅遊產業投資的規模效應,帶動全區旅遊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新疆旅遊研究院院長楊兆萍研究員告訴記者,“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原則就是全民參與、全民共用。“‘全域旅遊’是提升地區經濟有力的抓手。自治區各地不斷探索適合本區域的全域旅遊發展道路,喀什市、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昭蘇縣等縣市進行頂層設計、融合發展,將旅遊發展同精准扶貧、定居興牧、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新農村建設結合了起來。”

“加快旅遊產業發展,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是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是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擴大產品供給、創新發展模式的有力抓手,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路徑,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選擇,是各族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有利於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有利於社會更加文明進步。”曾存表示,推進“全域旅遊”,就是要把旅遊業貫穿於百業千態中,處處體現旅遊元素,讓各行各業參與,各族群眾受益。

大家都在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