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的根本起因跟這一著名條約有關嗎?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納碎、希特勒是人們繞不過去的名詞, 其實二戰的根本原因跟一著名的條約有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協約國集團把同盟國集團擊敗。 1918年11月, 戰爭結束後, 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 1919年6月28日, 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 1919年7月31日, 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魏瑪通過了魏瑪憲法, 宣告魏瑪共和國成立。

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 一戰結束後, 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 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 德意志帝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 德國被解除武裝, 德國的國防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 不准擁有空軍。 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 但德意志帝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 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 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

《凡爾賽條約》過多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 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 加上德國國內普遍不承認軍事上戰敗。 使得德國國民對《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 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 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 外不能排除外侮, 內不能解決內患的魏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 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 瀕臨破產的邊緣, 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 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簡稱納粹黨[Nazi])就是其中之一, 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 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 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 1933年1月30日, 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 與此同時,

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 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 此時, 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 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 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 希特勒在上臺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畫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 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 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 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 他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 加上他具備遠見, 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 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
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 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 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1935年3月16日, 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 並實行徵兵制, 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 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併入第三帝國, 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