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劍為什麼會逐漸退出了古代戰場?

刀以砍劈為主, 劍以刺擊為主。 這樣的基本用法決定了兩者的形制、生產工藝以及訓練。 也可以看出劍退出戰場的原因端倪:

1、劍的生產成本高, 工序複雜, 難以適應大規模戰爭。 就中國劍來看, 早期的劍是青銅造, 漢代開始是鋼鐵造。 青銅硬度高, 但是也脆, 導致劍不能做長, 長了就經不起碰撞。 所以春秋戰國時的劍一般都不超過50釐米。 這種劍的劈砍性能基本為零, 只能以刺為主。 但是青銅鑄造為後來鋼鐵劍的生產積累了許多經驗, 例如分層鑄造, 就是後來夾鋼法的雛形。 我們注意到, 青銅武器的生產採用“鑄造”,

而鋼鐵武器生產採用“鍛造”。

充分表面鋼鐵的可塑性比青銅強,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調整武器性能。 雖然如此, 但是古代鋼鐵的生產是艱難的, 即使國家支持鋼鐵生產, 鋼鐵的產量也很小, 還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導致冷兵器時代鋼鐵的成本很高。

這樣巨大的成本顯然不是封建王朝能夠隨便承擔的, 所以我們看到, 鋼鐵劍大規模裝備軍隊只在西漢時期。 而刀, 既可以用生產劍這樣複雜的工藝生產, 也可以用比較簡單的工藝生產, 而且實戰的性能不會差太多。 二戰中, 中國的大砍刀和日本的軍刀對戰可以看出。

2、刀劍自身力學特點決定劍的使用成本比刀大。 而且劍是雙刃, 戰場上容易誤傷自己。 劍開雙刃, 劍脊突出。 戰鬥中難免磕碰, 一旦磕碰了刃, 極易損壞, 所以“劍走輕靈”。 實際情況是, 劍再走輕靈也難保不被磕碰。 一旦要發生磕碰, 劍用哪個部位格擋都不是辦法, 都會損壞劍, 影響性能。 而刀不同, 刀開單刃, 刀背、刀身可以格擋, 而且不易給刀造成很大損壞。

即使有少許損壞, 也不影響刀的使用。 在戰爭這種拼消耗的環境下, 節約成本的選擇無疑是刀, 而非劍。

3、劍術複雜難學, 需要很久的訓練。 刀比較容易, 很快可以上手, 然後再去戰場磨練。 矛、槍更如此。 而且劍是雙刃, 戰場上容易誤傷自己。 劍法的核心是刺擊,

刀法的核心是劈砍。 刺擊強調準確, 對力量要求較小。 砍劈強調力度, 只要偏離不是太多, 都可以給對手造成傷害, 但是對力量要求高。 劍術除了手法, 步法、眼法等也很重要, 只要有一點差錯, 自己可能就掛了。

刀術主要就是手法, 而且容易掌握, 步法、眼法也比劍術的要求低。 就算哪裡出了點差錯, 憑藉刀的力量, 也可以有所挽回。 戰爭中, 要快速培養出能夠上戰場的軍隊, 培訓刀法明顯比劍法合適。 當然, 矛、槍可能更加簡單。 中國古代的戰爭規模一般都比較大, 幾千人只能算暴動了。 大規模混戰中, 沒有太多時間讓士兵思考自己手裡的武器怎麼運用, 只能以保命為要。 這時, 雙刃的劍可能在混亂中傷及同伴, 造成無謂的犧牲。

而刀, 士兵只要管一刃就可以, 刀背不容易傷人。

4、劍兼具劈砍與刺擊, 但是哪方面都不突出, 也沒有距離優勢。 要強調劈砍的話, 大刀明顯優於劍;要強調刺擊的話, 矛、槍也明顯優於劍。 攻擊距離還要加長的話, 可以用弓弩。 由此看來, 劍在戰場上是雞肋, 也難怪只有少數軍隊將領裝備。

5、防護裝備的強化抵消了劍的刺擊優勢。這裡所指的防護裝備是身上穿的“甲”。從最初的皮甲,到木甲、藤甲,再到青銅甲、鋼鐵甲,製造裝甲的材料越來越好,劍對裝甲的刺擊能力也越來越差。而且裝甲的結構也變得五花八門,典型的有鱗甲、板甲、鎖子甲。在這3種甲中,劍除了對鎖子甲有點殺傷力,對鱗甲、板甲基本沒用。要對付他們,得用鈍器,例如棒、斧鉞、錘。刀間於劍與這些鈍器中間,還有點殺傷。就算沒有劈砍開,人多少會有些痛。

6、作戰方式轉變導致刀更適應。西漢時,騎兵大量裝備。騎戰中,劈砍的機會遠比刺擊多。當然也可以用劍刺擊,但是劍的砍劈能力不如刀,自然會淘汰掉劍。

這六點都是在管形火器大量應用前的原因。管形火器可不只是讓劍退出戰場,而是讓全體冷兵器退出戰場。

也難怪只有少數軍隊將領裝備。

5、防護裝備的強化抵消了劍的刺擊優勢。這裡所指的防護裝備是身上穿的“甲”。從最初的皮甲,到木甲、藤甲,再到青銅甲、鋼鐵甲,製造裝甲的材料越來越好,劍對裝甲的刺擊能力也越來越差。而且裝甲的結構也變得五花八門,典型的有鱗甲、板甲、鎖子甲。在這3種甲中,劍除了對鎖子甲有點殺傷力,對鱗甲、板甲基本沒用。要對付他們,得用鈍器,例如棒、斧鉞、錘。刀間於劍與這些鈍器中間,還有點殺傷。就算沒有劈砍開,人多少會有些痛。

6、作戰方式轉變導致刀更適應。西漢時,騎兵大量裝備。騎戰中,劈砍的機會遠比刺擊多。當然也可以用劍刺擊,但是劍的砍劈能力不如刀,自然會淘汰掉劍。

這六點都是在管形火器大量應用前的原因。管形火器可不只是讓劍退出戰場,而是讓全體冷兵器退出戰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