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萬曆皇帝為何要找張居正秋後算帳路

萬曆皇帝是在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十一時舉行的登基大典。 到了下午三時, 便有一道中旨傳到內閣:免去孟沖司禮監掌印之職, 馮保接任。

什麼叫中旨呢?就是不經過內閣討論, 徑由皇帝直接發佈的聖諭。 明代的聖旨頒佈, 有極為嚴格的規定。 大凡朝臣呈給皇上的奏疏, 需要給予回復的, 先交皇上讀過, 然後再轉至內閣。 閣臣提出批復的建議, 另抄在一張紙上, 是為批黃, 亦叫擬旨。 批黃送呈大內司禮監。 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再根據皇上的意見抄錄成文, 是為批。 這種批有的完全照抄內閣的擬旨,

有的略加改動。 如果皇上不同意內閣的擬旨, 就發回內閣重擬。 有時候, 為了一道批復, 奏疏會在內閣與司禮監之間來回遊行好多次, 以期最後達到統一。

但是, 朱翊鈞登基後的第一道聖旨便繞開了內閣。 高拱立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這不僅涉及到違背公文制度的祖制問題, 更是皇權對相權的輕視和忽略。 何況走馬上任的馮保又是高拱的宿敵。 據說, 當傳旨太監讀罷聖諭, 高拱一怒之下, 將黃綾聖旨摜到地上。 傳旨太監嚇得臉色都變了, 咕噥一句:“這可是聖旨啊!”高拱厲聲斥道:“什麼聖旨, 10歲孩子懂得什麼, 還不是你們這幫太監鼓搗出來的, 遲早要把你們都趕走!”

傳旨太監跑回大內, 立即將高拱的態度稟報給馮保。

馮保又趕緊來到乾清宮, 向李貴妃和新皇上作了回奏。 馮保添油加醋, 將“10歲孩子懂得什麼”改成“10歲孩子如何當皇帝”!據說李貴妃母子聽了, 既震驚又害怕, 抱在一起哭了一場。

網路配圖

10天后, 小皇上再傳中旨, 勒令高拱致仕, 驅逐出北京, 一刻也不許停留。

空出來的首輔職位由張居正接任。

一個28歲的女人, 一個10歲的孩子, 就這麼輕而易舉地決定了一位60歲的名滿天下的資深政治家的命運。

短短的一個月時間, 李貴妃換掉了內相外相, 馮保與張居正連袂登場, 從而拉開了萬曆新政的序幕。

考察整個明代, 二百七十餘年中, 李貴妃做出的這兩樁走馬換將的決定, 的確是可圈可點的英明之舉。 有的皇帝如武宗、世宗、熹宗等, 終其一生, 也未做出過這等漂亮的事情。 但是, 如果我們據此說李貴妃有著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手腕, 那就大錯特錯。 如果說男人的憂患在國家、在蒼生, 女人的憂患則是在家庭、在親人。 李貴妃撤換孟沖與高拱, 起用馮保與張居正, 並不是為了朝廷社稷、天下蒼生的福祉,

而是出於母愛, 為了給兒子找兩個可靠的人。

馮保是朱翊鈞的大伴, 即男保姆。 朱翊鈞鬧百日咳, 整夜不能睡覺, 馮保讓朱翊鈞騎在自己背上, 在磚地上轉磨兒, 兩隻膝蓋都磨出血來。 所以, 李貴妃母子對他倚重甚深。 而張居正則是朱翊鈞的老師。 他的嚴謹與沉穩, 還有他的潔癖, 都深得李貴妃母子的尊重與喜愛。

儘管我們承認英雄創造歷史, 但政治不是一個人的事業。 縱觀歷史, 凡成就偉業者, 除了有一位膽識超常的領袖, 還得有一個互相信任的精英團隊。 萬曆初年的新政之所以能夠迅速推開並取得巨大成就, 就因為李貴妃、張居正、馮保這樣一個牢不可破的“權力鐵三角”。 其時朱翊鈞尚小, 凡由皇帝決定的事情,

都由他的監護人李貴妃拍板定奪。

母愛可以讓一個女人極度自私, 母愛也能讓一個女人產生超常的智慧。 將母愛融入政治, 要麼一塌糊塗, 要麼充滿和諧。 值得慶倖的是, 李貴妃不但是一位慈母, 更是一位嚴母。 她將自己的這兩個功能轉植于兩位信任的大臣。 在小皇上面前, 馮保近慈, 張居正持嚴。 兩相配合, 國事家事就顯得井然有序。

關於萬曆新政, 史學界一直給予肯定。 拙著《張居正》也因人及事, 對這一歷史時期作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所以這裡再不用贅述。 但是, 我仍要從女人的角度, 談談李貴妃的歷史功德。

張居正上任首輔後, 首先就是給隆慶皇帝的兩位遺孀上尊號。 因為新皇上登基, 老皇上的後妃要升格為“太”字輩, 如太后、太妃等。明朝進封制度規定:“新天子登基,尊老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亦封為太后,但加徽號以示分別。”這意思是,陳皇后是當然的皇太后,李貴妃作為皇上的生母,也可以進封皇太后。但是,為了顯示兩個皇太后的差別,則應在陳皇太后前邊加兩個字的尊號。馮保與張居正商量:鑒於李貴妃擔負著小皇上的監護作用,兩宮太后不應該有差別,都應加兩個字尊號。雖然,這件事在禮部實施過程中遭到一些官員的反對,但因張居正的強力支持,最終獲得通過。陳皇后的尊號是仁聖皇太后,李貴妃是慈聖皇太后。從此,兩宮太后遂無差別。

陳太后與李太后兩人,打從認識一直到死,始終感情和睦、親如姐妹。李太后地位比陳太后低下時,她對陳太后奉事唯謹。後來母以子貴,她與陳太后身份齊平但實際占優時,她對陳太后依然奉事唯謹。每天清晨,她都會帶著兒子到陳太后處請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如此,風雨無阻。這一點令陳太后非常感動,她多次要李太后取消這個禮節。李太后的回答是:“老輩子傳下的規矩,在我手上不能改。”兩人始終以姐妹相稱。在明代,後妃之間這樣的親密無間,是難得的佳話。

李太后對陳太后的尊敬,為她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但是,對待自己的兒子萬曆皇帝,她卻管教極嚴。兒子登基的頭幾年,她將國事託付給張居正,而讓兒子以讀書為主。

皇帝讀書,叫出經筵。張居正親自給萬曆皇帝挑選了六位講臣。每逢在文華殿聽講歸來,李太后便邀來陳太后,讓兒子將聽講的內容複述一遍。小皇上講完了,李太后就問陪皇上聽講的馮保,皇上講的是否有錯漏。如果全部都講對,就給予褒獎;如果有錯漏,就給予懲處。有好幾次,小皇上因為翹課而被罰長跪。

由於管教極嚴,萬曆皇帝對李太后充滿敬畏。萬曆六年(1578年),母子間曾發生過一次極為嚴重的衝突。其時,萬曆皇帝新婚不久,李太后便離開乾清宮,搬回慈甯宮居住。離開了母親的監護,萬曆皇帝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便在太監的唆使下,做一些往常不敢做的事情。一次夜遊西城,貼身侍應太監孫海為其找來兩位年輕貌美的宮女陪酒。喝得半醉時,萬曆皇帝要這兩位宮女唱時令新曲。所謂時令新曲,類似於今天的流行歌曲,但明代坊間的曲子,語頗輕佻,與時下東北民間的二人轉,庶幾近之。兩位宮女說不會唱,孫海在一旁慫恿,宮女仍堅持不唱,萬曆皇帝因此大怒,喝令推出斬首。經孫海提醒,萬曆皇帝這才醒悟殺人不是好玩的事情,於是改為削髮代替斬首。

第二天,李太后知道了這件事情,找來那兩位驚魂未定花容失色的宮女,問明事情原委,頓時大怒。她跑到奉先殿祭告亡夫,竟然作出撤銷萬曆皇帝的九五至尊地位的決定,改讓潞王繼承皇位。

乍一聽到這個消息,朱翊鈞嚇得三魂出竅,六魄離身。他跑到李太后面前長跪不起,乞求得到寬恕,並保證悔過自新。李太后在陳太后的一再勸說下,終於松了口氣,但仍堅持說:“能不能留你,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張居正在李太后的授意下,寫了一道勸誡皇上“慎起居”的奏疏。《明史·李太后傳》中說張居正“具疏切諫”,過幾天,張居正又遵李太后的懿旨,替萬曆皇帝代草“罪己詔”頒示天下,此場風波才告平息。

這次事件,可看做是朱翊鈞與張居正這一對君臣關係的轉捩點。此前,朱翊鈞對張居正深為倚賴,信任有加;此後,他對張居正除了敬畏,更在內心中潛藏了一份不滿。

引起君臣對立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李太后的介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李太后與張居正的關係,在萬曆初年,始終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幾乎是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上的謀劃還是對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朱翊鈞年滿18歲後,張居正多次提出歸政於皇上,均遭李太后拒絕。朱翊鈞20歲時曾向母親委婉提出想親政處理國事,李太后亦明確回復:“30歲前不要提親政的事,一切聽張先生的安排。”母親的這個態度,增強了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反感。

因為李太后的完全支持,張居正得以大刀闊斧地推行萬曆新政,使本已氣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復了生氣。但是,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一死,親政的萬曆皇帝迅速對張居正進行無情的清算。導致在短短幾年內,萬曆新政的改革成果喪失殆盡。

如太后、太妃等。明朝進封制度規定:“新天子登基,尊老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亦封為太后,但加徽號以示分別。”這意思是,陳皇后是當然的皇太后,李貴妃作為皇上的生母,也可以進封皇太后。但是,為了顯示兩個皇太后的差別,則應在陳皇太后前邊加兩個字的尊號。馮保與張居正商量:鑒於李貴妃擔負著小皇上的監護作用,兩宮太后不應該有差別,都應加兩個字尊號。雖然,這件事在禮部實施過程中遭到一些官員的反對,但因張居正的強力支持,最終獲得通過。陳皇后的尊號是仁聖皇太后,李貴妃是慈聖皇太后。從此,兩宮太后遂無差別。

陳太后與李太后兩人,打從認識一直到死,始終感情和睦、親如姐妹。李太后地位比陳太后低下時,她對陳太后奉事唯謹。後來母以子貴,她與陳太后身份齊平但實際占優時,她對陳太后依然奉事唯謹。每天清晨,她都會帶著兒子到陳太后處請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如此,風雨無阻。這一點令陳太后非常感動,她多次要李太后取消這個禮節。李太后的回答是:“老輩子傳下的規矩,在我手上不能改。”兩人始終以姐妹相稱。在明代,後妃之間這樣的親密無間,是難得的佳話。

李太后對陳太后的尊敬,為她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但是,對待自己的兒子萬曆皇帝,她卻管教極嚴。兒子登基的頭幾年,她將國事託付給張居正,而讓兒子以讀書為主。

皇帝讀書,叫出經筵。張居正親自給萬曆皇帝挑選了六位講臣。每逢在文華殿聽講歸來,李太后便邀來陳太后,讓兒子將聽講的內容複述一遍。小皇上講完了,李太后就問陪皇上聽講的馮保,皇上講的是否有錯漏。如果全部都講對,就給予褒獎;如果有錯漏,就給予懲處。有好幾次,小皇上因為翹課而被罰長跪。

由於管教極嚴,萬曆皇帝對李太后充滿敬畏。萬曆六年(1578年),母子間曾發生過一次極為嚴重的衝突。其時,萬曆皇帝新婚不久,李太后便離開乾清宮,搬回慈甯宮居住。離開了母親的監護,萬曆皇帝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便在太監的唆使下,做一些往常不敢做的事情。一次夜遊西城,貼身侍應太監孫海為其找來兩位年輕貌美的宮女陪酒。喝得半醉時,萬曆皇帝要這兩位宮女唱時令新曲。所謂時令新曲,類似於今天的流行歌曲,但明代坊間的曲子,語頗輕佻,與時下東北民間的二人轉,庶幾近之。兩位宮女說不會唱,孫海在一旁慫恿,宮女仍堅持不唱,萬曆皇帝因此大怒,喝令推出斬首。經孫海提醒,萬曆皇帝這才醒悟殺人不是好玩的事情,於是改為削髮代替斬首。

第二天,李太后知道了這件事情,找來那兩位驚魂未定花容失色的宮女,問明事情原委,頓時大怒。她跑到奉先殿祭告亡夫,竟然作出撤銷萬曆皇帝的九五至尊地位的決定,改讓潞王繼承皇位。

乍一聽到這個消息,朱翊鈞嚇得三魂出竅,六魄離身。他跑到李太后面前長跪不起,乞求得到寬恕,並保證悔過自新。李太后在陳太后的一再勸說下,終於松了口氣,但仍堅持說:“能不能留你,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張居正在李太后的授意下,寫了一道勸誡皇上“慎起居”的奏疏。《明史·李太后傳》中說張居正“具疏切諫”,過幾天,張居正又遵李太后的懿旨,替萬曆皇帝代草“罪己詔”頒示天下,此場風波才告平息。

這次事件,可看做是朱翊鈞與張居正這一對君臣關係的轉捩點。此前,朱翊鈞對張居正深為倚賴,信任有加;此後,他對張居正除了敬畏,更在內心中潛藏了一份不滿。

引起君臣對立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李太后的介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李太后與張居正的關係,在萬曆初年,始終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幾乎是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上的謀劃還是對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朱翊鈞年滿18歲後,張居正多次提出歸政於皇上,均遭李太后拒絕。朱翊鈞20歲時曾向母親委婉提出想親政處理國事,李太后亦明確回復:“30歲前不要提親政的事,一切聽張先生的安排。”母親的這個態度,增強了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反感。

因為李太后的完全支持,張居正得以大刀闊斧地推行萬曆新政,使本已氣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復了生氣。但是,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一死,親政的萬曆皇帝迅速對張居正進行無情的清算。導致在短短幾年內,萬曆新政的改革成果喪失殆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