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光緒是“帝王教育”失敗品 急躁易怒無耐心

“湉”的意思是“水流平靜”。 以“小心”、“恭謹”聞名的醇親王奕譞給長子起名“載湉”, 這表明他唯一的希望是這孩子一生安穩平順而已。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荒誕, 偏偏就是這個孩子, 被他的嫂子兼大姨子慈禧選中, 要接替剛剛死去的同治, 繼承大清王朝的帝統。

發生在養心殿東暖閣的那一幕讓所有的大臣們記憶猶新:太后的話剛出口, 中選者的父親奕譞如同被雷擊了一樣, 當時癱軟在地, “碰頭痛哭, 昏迷伏地, 掖之不能起……”(《翁同和在日記》)。

之所以選擇四歲的載湉繼承同治, 除了他年齡小易於控制之外, 一個隱秘而關鍵的原因,

恰恰是他那個富於遠見、聞命痛哭流涕的父親。 這個以“謙謹老成”聞名的小叔子十分乖巧, 素無野心, 知道怎樣和權力保持最恰當的距離, 以迎合這個權欲極重、猜忌心極強的嫂子。 另一個原因是這個孩子的性格。 這個孩子最大的特點是“文靜”, 從不淘氣。 這極愜太后之心。 眾所周知, 剛剛死去的同治皇帝, 是清代皇帝中最頑劣的一個, 從小頑皮異常, 任性乖張。 小載湉起碼不會蹈此覆轍。

然而, 和這孩子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 慈禧就發現, 這孩子並非大清皇帝的適合人選。

網路配圖

首先, 這個孩子身體太差了。 進宮之後, 三天兩頭鬧病, 不是感冒頭疼就是嘔吐腹瀉, 幾乎沒有一個月消停過(參見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 另, 《翁同和日記》中亦常見光緒生病的記載)。

其次, 這孩子太“文靜”了, 文靜得像個女孩子一樣。 一聽到雷聲就嚇得大哭大叫, 冷汗不止, 非得大人抱在懷裡, 百般撫慰, 才能安靜下來。 除了雷聲, 鞭炮聲、鑼鼓聲也怕得要命。

失望歸失望, 太后對這個親外甥還是盡心盡力的。

後來她回憶說:“皇帝入承大統, 本我親侄。 從娘家算, 又是我親妹妹之子, 我豈有不愛憐之理!皇帝抱入宮時, 才四歲, 氣體不充實, 臍間常流濕不幹, 我每日親與塗拭, 晝間常臥我寢榻上, 看著天氣寒暖, 親自為他加減衣衿, 節其飲食。 皇帝自在醇王府時即膽怯, 怕聽到大聲特別是雷聲, 每有打雷下雨, 我都把他摟在懷裡, 寸步不離。 皇帝三五歲後, 我每日親書方紙, 教皇帝識字, 口授讀《四書》、《詩經》, 我愛憐惟恐不至……”(瞿鴻禨《聖德記略》)

太后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選擇既不能更改, 她所能做的, 只有給這個孩子以最好的教育。 剛剛五歲, 她就迫不及待地給小皇帝開了蒙, 請了狀元出身的翁同和為師, 並制定了極其嚴格的學規。

她經常召見師傅, 詳細詢問學業進展情況。 光緒十一年, 當發現小皇帝的作文頗有可觀之處時, 她當即降旨, 從此之後, 把“(皇帝)每日所作詩、論及對子, 均繕寫清本, 隨功簿一併呈覽”。 在繁重的政務之餘, 還把檢查批閱皇帝學業作為自己每日必修的功課。

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證明慈禧太后對光緒的培養是盡心盡力的。 每一個專制者對繼承人的期望都是既聽話又能幹。 活著的時候, 可以絕對控制。 百年之後, 又可以挑起大樑。 從很早開始, 她就有計劃、分步驟地培養光緒的政治興趣和能力。 小皇帝剛滿十歲, 她就經常在工作時讓小皇帝陪伴在身邊, 給他講解奏摺, 有時候還讓他試著在折上批答。 大臣們發現, 在發回的奏摺上,

出現了一種類似兒童描紅的特別幼稚的字體, 雖然故作大人腔, 一望而知是兒童所擬, 這無疑是“今上”的手筆。 滿十三歲那年, 她又讓小皇帝實習政務。 在垂簾聽政的時候, 大臣們遞上奏摺, 慈禧總是讓皇帝先看一遍, 然後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 告訴皇帝為什麼要這樣辦。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 太后命皇帝的功課中加上講解奏摺一項。

事實上, 直到十多年後打算更換皇帝之前, 她一直是以“恩主”的心態來對待皇帝的:是她親手把他扶到了寶座上。 這個座位, 被帝國內所有的男人視為最大的幸運和幸福的象徵, 千百年來, 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生命甚至家族的代價。 太后常常想, 長大懂事後, 這個孩子沒有理由不對她感激涕零。

然而光緒的童年回憶卻充滿苦澀。

那是1875年的1月13日,載湉從熟悉的家裡被拋到了這個巨大、荒涼的宮殿之城。他面對的是一群陌生的人。剛剛還抱著他逗他玩的父親,現在遠遠地跪在丹墀之下,成了他的臣子。與他朝夕不離的祖母和母親淚眼婆娑地被厚厚的宮門阻擋在外。為了讓他徹底與過去的生活告別,太后甚至不允許他的奶媽跟進宮來。

天底下可能沒有比紫禁城更不合適一個孩子成長的地方了。這個權力的象徵物裡,批發著世界上最密集的陰謀,籠罩著世界上最嚴密的規矩,呈現著人間頂級的浮華和奢糜,卻唯獨缺乏一樣東西:簡單平凡的親情。

我們無法想像進宮的當天晚上,光緒心裡是多麼驚惶和迷惑。我們只知道,從第二天起,他的生活就完全改變了。那個原本無拘無束的孩子現在變成了帝國機器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零件。他每天得按固定的程式運轉:每天四點多鐘就要起來,正襟危坐在乾清宮那張堅硬的寶座上,充當“垂簾聽政”的道具。在禁宮林林總總的幾百年一成不變的禮儀中,他都是必不可少的器皿,被群臣捧來捧去:到觀德殿給先皇帝梓宮叩頭;到奉先殿給列祖列宗牌位跪拜;去慈甯宮給太后太妃請安;往壽皇殿及太高殿祈雪、祈雨,春天到豐澤園去行耕藉禮……

他完全不知道他做這些事的意義,他只知道,在這廣闊無垠的禁宮之中,每一寸空間都充滿著看不見摸不著的“規矩”。在哪位太妃前應該說哪些話,在哪個儀式上應該穿哪套衣服,下跪時先跪哪條腿,跪下後龍袍的前擺放在哪裡,磕頭的次數、深度、跪或立的間隔,都有詳盡的規定。稍有錯誤,就會遭到批評和訓斥。

對於自己的親姨、伯母和養母,小載湉怎麼也親近不起來。在他的感覺裡,這個“親爸爸”更像一個男人。她說話從來都說一不二,在她面前所有的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他從心底裡懼怕這個鋼鐵一樣的女人。

從進宮的第一天起,他總是處於太后的糾正和訓斥之中。為了讓小皇帝成為合格的統治者,她發誓絕不犯在同治身上犯過的錯誤,不容忍這孩子身上任何一點“毛病”。在為小皇帝挑選太監時,葉赫那拉特意指出:“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質樸數人,凡年少輕佻者,概不准其服役。”這個以權力為生命的女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對養子的絕對控制。從進宮的那天起,那些面容呆板的老太監,“像灌輸軍事知識一樣”,天天教育他,“他應該永遠承認太后是他的母親,除掉這個母親之外,便沒有旁的母親了。”(《瀛台泣血記》)除此之外,太后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培養小皇帝的絕對服從。按照太后的要求,小皇帝“每日必至太后請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罰令長跪。”(古靈後人《清外史》)在平時,“孝欽後乘輿出,德宗亦必隨扈,炎風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徐珂《清稗類鈔》)太后每頓賜給他的飯菜量都很大,即使他已經吃飽,也不得不一口口吃得乾乾淨淨。因為那不是普通的食物,那是太后的天恩和意志。

教育學家說,刻板、教條、嚴厲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些孩子往往拘謹懦弱,膽小怕事,同時又固執倔強,不善變通。這些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會下意識地時時處處以父母的要求來評價自己,對自己過分苛求,事事追求完美,對自己和對他人都缺乏寬容。不幸的是,在閱讀光緒的有關資料時,我們發現他性格中這些特點非常明顯。

然而光緒的童年回憶卻充滿苦澀。

那是1875年的1月13日,載湉從熟悉的家裡被拋到了這個巨大、荒涼的宮殿之城。他面對的是一群陌生的人。剛剛還抱著他逗他玩的父親,現在遠遠地跪在丹墀之下,成了他的臣子。與他朝夕不離的祖母和母親淚眼婆娑地被厚厚的宮門阻擋在外。為了讓他徹底與過去的生活告別,太后甚至不允許他的奶媽跟進宮來。

天底下可能沒有比紫禁城更不合適一個孩子成長的地方了。這個權力的象徵物裡,批發著世界上最密集的陰謀,籠罩著世界上最嚴密的規矩,呈現著人間頂級的浮華和奢糜,卻唯獨缺乏一樣東西:簡單平凡的親情。

我們無法想像進宮的當天晚上,光緒心裡是多麼驚惶和迷惑。我們只知道,從第二天起,他的生活就完全改變了。那個原本無拘無束的孩子現在變成了帝國機器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零件。他每天得按固定的程式運轉:每天四點多鐘就要起來,正襟危坐在乾清宮那張堅硬的寶座上,充當“垂簾聽政”的道具。在禁宮林林總總的幾百年一成不變的禮儀中,他都是必不可少的器皿,被群臣捧來捧去:到觀德殿給先皇帝梓宮叩頭;到奉先殿給列祖列宗牌位跪拜;去慈甯宮給太后太妃請安;往壽皇殿及太高殿祈雪、祈雨,春天到豐澤園去行耕藉禮……

他完全不知道他做這些事的意義,他只知道,在這廣闊無垠的禁宮之中,每一寸空間都充滿著看不見摸不著的“規矩”。在哪位太妃前應該說哪些話,在哪個儀式上應該穿哪套衣服,下跪時先跪哪條腿,跪下後龍袍的前擺放在哪裡,磕頭的次數、深度、跪或立的間隔,都有詳盡的規定。稍有錯誤,就會遭到批評和訓斥。

對於自己的親姨、伯母和養母,小載湉怎麼也親近不起來。在他的感覺裡,這個“親爸爸”更像一個男人。她說話從來都說一不二,在她面前所有的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他從心底裡懼怕這個鋼鐵一樣的女人。

從進宮的第一天起,他總是處於太后的糾正和訓斥之中。為了讓小皇帝成為合格的統治者,她發誓絕不犯在同治身上犯過的錯誤,不容忍這孩子身上任何一點“毛病”。在為小皇帝挑選太監時,葉赫那拉特意指出:“所有左右近侍,止宜老成質樸數人,凡年少輕佻者,概不准其服役。”這個以權力為生命的女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對養子的絕對控制。從進宮的那天起,那些面容呆板的老太監,“像灌輸軍事知識一樣”,天天教育他,“他應該永遠承認太后是他的母親,除掉這個母親之外,便沒有旁的母親了。”(《瀛台泣血記》)除此之外,太后也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培養小皇帝的絕對服從。按照太后的要求,小皇帝“每日必至太后請安,不命之起,不敢起,少不如意,罰令長跪。”(古靈後人《清外史》)在平時,“孝欽後乘輿出,德宗亦必隨扈,炎風烈日,迅雷甚雨,不敢乞休。”(徐珂《清稗類鈔》)太后每頓賜給他的飯菜量都很大,即使他已經吃飽,也不得不一口口吃得乾乾淨淨。因為那不是普通的食物,那是太后的天恩和意志。

教育學家說,刻板、教條、嚴厲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些孩子往往拘謹懦弱,膽小怕事,同時又固執倔強,不善變通。這些人通常都是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會下意識地時時處處以父母的要求來評價自己,對自己過分苛求,事事追求完美,對自己和對他人都缺乏寬容。不幸的是,在閱讀光緒的有關資料時,我們發現他性格中這些特點非常明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