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英武一世,智昏一時——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 本名趙雍, 是戰國時期趙國君主, 他少年即位, 變法圖強, 推行“胡服騎射”, 建立一支中原前所未有的精銳輕騎兵, 攻滅勁敵中山國, 向西北征服林胡、樓煩兩支遊牧部族, 令趙國疆土擴大近三倍, 成為關東六國第一強國, 不愧為戰國時代最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 也因此為後世所稱頌。

西元前290年形勢

然而, 一代英主亦有一大缺憾, 便是英雄氣短, 兒女情長, 在揮軍攻滅中山國的前夕,

趙武靈王因為自己私愛, 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 直接導致了其最終悲劇結局。 這要從他的一場春夢說起。

趙武靈王原本迎娶韓國女子為夫人, 生下長子趙章, 立其為太子, 後其妻早逝。 到了他繼位第十六年(西元前310年), 他出巡至大陵時, 夢見一個窈窕少女亭亭而立, 鼓琴而歌:「美人熒熒兮, 顏苕苕之榮。 命乎命乎, 曾無我嬴。 」。 待到他迎面上前, 少女卻如風而逝, 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佳人如此美好, 歌聲如此動人心魄, 令趙武靈王念念不忘, 他在大宴群臣時, 忍不住將此人向諸人訴說。 一個叫吳廣的大臣聽說後, 覺得這個夢中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兒孟姚, 便將她獻給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見之大悅, 將這個吳氏孟姚(又稱“吳娃”)立為王后,

琴瑟和諧的夫婦兩人生下一子, 名趙何, 趙武靈王對這個幼子自然愛逾非常。

誰曾料, 短短九年後, 王后吳娃便紅顏薄命, 逝如秋露。 趙武靈王痛失愛妻, 幾乎痛不欲生。 眼見著年幼便喪母的幼子, 想到自己死後, 這個讓他愛逾珍寶的孩子, 便需得向兄長趙章俯首稱臣, 頓覺難以忍受。 他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 讓他繼承自己的一身功業, 因此, 變更王儲, 廢長立幼, 已是勢在必行。

春秋戰國時期, 君權遠不及後世強化, 立儲不是君主一家之事, 更是舉國卿大夫的國事。 君主以私愛而無罪廢立儲君更是國之大忌, 廢長立幼不知令多少英明君主晚節不保, 不知令多少強國轉盛為衰。

趙國歷史上, 之所以作為三家分晉、力抗智氏的主角,

其後百年反被魏國奪取中原霸業, 便和趙襄子不傳子而傳侄孫趙獻侯, 其弟趙桓子趁亂奪位導致的內亂密不可分。

前車之鑒如此, 趙雍又因為對王后吳娃、及其所生趙何母子的私愛, 一定要立趙何為繼承人;又為了不至於在自己死後, 趙何即位時發生類似變亂。 他就別出心裁地想出了自己壯年退位為“主父”, 攝國政, 讓趙何提前接班為趙王, 以正式的國君名義來強化和鞏固其統治的對策。 甚至將自己的親信大臣如肥義等, 都派到新任趙王趙何身邊去輔佐。 這才是其壯年讓位的主要原因, 就是為了讓幼子將來接班時, 國家不致變亂, 就趁自己還年富力強時, 提前給他正式國君身份。

至於其自稱的讓幼子主國政、自己好一心領軍,

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因素, 但大體不過是檯面上冠冕堂皇的說辭。 春秋戰國數百年, 後世列朝兩千年, 誰說國君領軍時, 太子或其他大臣就不能攝行國政, 而定要君主名義不可了?

這個做法和日本戰國時期的許多封建領主(或稱“大名”)有異曲同工之妙。 彼等在壯年時退位但仍掌握實權, 讓屬意的兒子為名義家督, 如此既能保證自己死時, 已經繼任數年、十數年家督的兒子的統治合法性, 又能培養其擔當領主的能力, 何樂而不為?

然則, 天朝情勢終究非東倭小國可比, 趙雍創制“主父”之稱既為自古所無, 那麼僅僅是國君生父的身份, 也並沒有專斷國政的正當法理。 於是同時亦是國家大臣的趙相肥義等, 逐漸都將自己首先效忠的主君變成了趙王何。

隨著趙王何年齡愈長,“主父”趙雍泰阿倒執,權柄漸失,已成必然。

於是趙雍才想到扶植廢太子趙章,兩分趙國國土,立趙章為代王,意圖藉此令兩個兒子相爭,自己從中調處,自可趁機收回王權,甚至重登王位。

肥義對趙雍的拒絕正是嚴厲的告誡,“國無二日、百姓方甯”,明指趙章,實指趙雍自己,亦代表全體趙國臣民的心聲。可惜趙雍被私欲蒙蔽雙眼,一意孤行,如此將個人的權欲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本身就成了趙國最大的亂源。

趙王何即位四年,王權逐漸鞏固,宗室陽文君趙豹、公子成,大臣李兌、將軍信期等,皆團結在趙王周圍,做好了隨時應變準備。

趙雍自稱去去沙丘選看墓地,以父子孝道迫使趙王何隨行。趙章以趙雍的主父令符,招趙王何來主父宮,意圖謀害。此時他們父子一心弑君篡位,對自己的兒子和弟弟,又何嘗有親情可言呢?肥義代君赴死,亦是以自己性命報償了從前趙雍的知遇之恩,可謂兩全于君國,社稷之良佐。

這才是“沙丘之亂”的本質,正是“主父”趙雍默許下,趙章殺害趙相肥義,並意圖謀殺趙王何,奪取政權的政變。

趙雍為私心權欲而不惜兩分國土、引發變亂,就算他能政變成功,重奪王權,要壓制舉國動盪亦已不易,除已經殉難的良相肥義外,尚不知有多少社稷忠臣要因此而死。做下如此昏聵之行,還想再去吞滅軍力強大、政令嚴明的虎狼之秦,進而一統天下,豈非笑談?

逐漸都將自己首先效忠的主君變成了趙王何。

隨著趙王何年齡愈長,“主父”趙雍泰阿倒執,權柄漸失,已成必然。

於是趙雍才想到扶植廢太子趙章,兩分趙國國土,立趙章為代王,意圖藉此令兩個兒子相爭,自己從中調處,自可趁機收回王權,甚至重登王位。

肥義對趙雍的拒絕正是嚴厲的告誡,“國無二日、百姓方甯”,明指趙章,實指趙雍自己,亦代表全體趙國臣民的心聲。可惜趙雍被私欲蒙蔽雙眼,一意孤行,如此將個人的權欲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本身就成了趙國最大的亂源。

趙王何即位四年,王權逐漸鞏固,宗室陽文君趙豹、公子成,大臣李兌、將軍信期等,皆團結在趙王周圍,做好了隨時應變準備。

趙雍自稱去去沙丘選看墓地,以父子孝道迫使趙王何隨行。趙章以趙雍的主父令符,招趙王何來主父宮,意圖謀害。此時他們父子一心弑君篡位,對自己的兒子和弟弟,又何嘗有親情可言呢?肥義代君赴死,亦是以自己性命報償了從前趙雍的知遇之恩,可謂兩全于君國,社稷之良佐。

這才是“沙丘之亂”的本質,正是“主父”趙雍默許下,趙章殺害趙相肥義,並意圖謀殺趙王何,奪取政權的政變。

趙雍為私心權欲而不惜兩分國土、引發變亂,就算他能政變成功,重奪王權,要壓制舉國動盪亦已不易,除已經殉難的良相肥義外,尚不知有多少社稷忠臣要因此而死。做下如此昏聵之行,還想再去吞滅軍力強大、政令嚴明的虎狼之秦,進而一統天下,豈非笑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