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是陳圓圓,到底是誰逼反了吳三桂?

明末名將的故事中, 恐怕最被文學家、戲劇家寵愛的便是吳三桂了。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衝冠一怒為紅顏, 一直是婦孺皆知的典故。 但說來說去, 總離不開那點兒香豔的味道。

吳三桂, 何許人也?一個有大周皇帝的天子命, 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一個敢為愛情擔負身後滾滾駡名的人;一個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 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複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于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 言而無信, 仕明叛明,

聯闖破闖, 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 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 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 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臺上卻又是最關鍵的籌碼。 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 因此, 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 很難簡單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瞭解吳三桂降清的具體過程, 瞭解一個真實的吳三桂, 並且作出準確的評價, 有助於我們客觀、準確地去瞭解那段特殊的歷史。

大明最後一張軍事王牌

山海關與北京城相隔不過三百多公里, 是京師的護翼, 更是從遼東通往北京的最後一道屏障。 “兩京鎖鑰無雙地, 萬里長城第一關”。 山海關由明初的大將軍徐達修建,

後來經譚綸、戚繼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等明朝幾代軍事將領加固及重修, 由城裡到城外, 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 關城呈四方形, 四面均有關門:東樓鎮東, 西樓迎恩, 北樓威遠, 南樓望洋。 城外有護城河, 城南城北是兩座翼城, 此外還有兩座羅城, 分別為東西羅城, 護城河由其中穿過。 出東門三十餘裡, 是山海關第一個前哨軍事據點“中前所城”(今遼寧省綏中前所), 前面有一座護衛城名叫“前屯衛”(今遼寧綏中前衛), 再前行數十裡, 是“中後所城”, (今遼寧綏中縣城)。 在同海關城東二裡的歡喜嶺上, 還有一座用於軍事暸望的高地, 名叫威遠城。

松山會戰之後, 逃到杏山的吳三桂的軍隊再次被擊敗, 他與一名部將隻身逃往寧遠。

對明朝軍事情況瞭若指掌的洪承疇和祖大壽先後降清, 陷入無將可用的尷尬處境的崇禎皇帝一反常態, 不僅沒有下旨降罪, 反而給吳三桂加升了提督職銜, 並指示他“收殘轉敗”, 收拾各鎮潰兵散勇, 總歸吳三桂統一管理。 這樣一來, 吳三桂的兵力反而增強了, 成為崇禎皇帝手上最後一張軍事王牌。

吳三桂的繼母是祖大壽的妹妹, 祖大壽於是成了吳三桂的舅父。 祖大壽降清後, 皇太極利用祖大壽, 頻頻向吳三桂伸出橄欖枝, 一心想招撫吳三桂。

勸降進行了一年, 卻毫無結果。

皇太極去世後僅一個月, 喪期未滿, 多爾袞、濟爾哈朗與諸王貝勒便作出出征寧遠的決策。 名為征寧遠, 實則是攻取寧遠以西至山海關之間的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三城,

從而切斷寧遠與大本營山海關的聯繫, 把寧遠變為一座孤城。 三所的明軍哪裡會是多爾袞的對手, 前後不過七八天, 就被清軍擊敗。

吳三桂在困守孤城中, 迎來了西元1644年。

艱難的撤離

1644年春節, 已經佔領了“百二秦川”、既而席捲山西的李自成確定國號為大順, 年號永昌。 崇禎皇帝意識到, 明都北京已經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 而此時, 衛戍京城的軍隊已經幾乎一年沒有得到軍餉。 兵士們人心極度渙散, 正如一位將領所報告的:“鞭一人起, 一人複臥如故。 ”

儘管情況已經不能再糟, 崇禎皇帝還是嚴詞拒絕了群臣遷都南京的建議, 堅決主張固守北京。 這年四月, 皇帝下旨:調吳三桂回師勤王。

這是一道破釜沉舟的命令, 因為這樣的話, 寧錦防線將徹底崩潰, 等於將山海關——這座大明王朝對抗清軍最後的屏障直接暴露在敵軍面前。 八旗軍的鐵騎, 向著北京又近了一步。

對於吳三桂來說, 這是一次艱難的撤離。 除了他自己的四萬軍隊, 還有遼東的七八萬百姓, 所有的人都不願留在寧遠。 吳三桂不能不為這些大明子民們著想, 只能把寧遠及其附近的兵民全部帶入山海關內, 這樣一來, 撤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精心地準備之後, 吳三桂率領軍民號稱五十萬人, 放棄了明王朝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孤城, 向山海關進發。

從寧遠至山海關, 僅有兩百里路程。 按照吳三桂軍隊的速度, 最多兩天一夜即可到達。 而百姓們背井離鄉,將妻攜子,一路擁擠不堪,人擠馬嘶,於是在這條本不太長的路上,吳三桂走了整整五天。

大明末代皇帝的悲慘結局

崇禎皇帝望眼欲穿,卻始終看不到吳三桂勤王軍的影子。無奈之下,他下令征 召民兵,同時,派遣部分京城守軍開到城外紮營,其餘的派往各個城門。又把宦官們武裝起來,命令他們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路口。他甚至還將藏於地下的並不多的內帑儲備挖了出來,以招募軍隊,協助唯一一支及時趕到的勤王軍--總兵唐通的部隊守衛居庸關。

但一切似乎都是徒勞的。

四月二十一日,唐通不戰而降,起義軍過居庸關。

四月二十二日,距紫禁城西北僅六十五公里的昌平失守,朝野恐慌。

四月二十三日,崇禎皇帝主持了生平最後一次正式朝會。他環顧群臣,不禁先落下淚來。群臣相向而泣,束手無策。

四月二十四日,李自成命令部隊開始攻城。當晚,他的部隊已經逐漸佔領了南城。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滿朝文武竟無一人上朝。

孤獨的皇帝絕望了,此時他身邊僅有一名隨從。二人走出皇宮,互相攙扶著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他們找到兩棵一人高的海棠樹,然後拿出隨身帶著的繩子,在樹上上吊自殺了。

崇禎皇帝死得非常狼狽,據說當時他披散著頭髮,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只有右腳上穿著一隻紅鞋。

在我國歷史上,丟了江山憤而自殺者寥寥無幾,朱由檢算是一個。多數亡國之君一無廉恥,二無勇氣,他們不會選擇“殉國”。

就在崇禎皇帝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北京城內的明軍已經放下了武器,大開城門,迎接起義軍。

亡國之師的選擇

當吳三桂的軍隊到達距京師不遠的豐潤時,傳來了北京城陷落的消息。於是他下令部隊返回山海關駐紮。

佔領了北京的李自成將吳三桂的家人扣為人質,並讓吳三桂的父親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如若歸降大順,不僅可以搭救一家人的性命,還可官封王侯。隨信一同送到吳三桂軍營的還有白銀萬兩,黃金千兩。

吳三桂並沒有像他曾經的戰友唐通那樣迫不及待地賣身求榮,這位年方三十出頭的名將經過幾天反復考慮,決定先試探一下部將們的想法。於是在一個例行公事的碰頭會上,吳三桂突然將國破帝亡、今後何去何從的問題拋了出來。眾部將猜不透他的意思,均沉默不語。吳三桂又說,現在闖王的使者已經來了,我們是殺了他們還是歡迎他們呢?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李自成的使者已經到了。於是眾人紛紛表示,無論吳三桂是戰是降,他們都將誓死效忠,永遠追隨。

吳三桂心中暗喜,他聽到了想要聽的話。

投降,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吹皺一池春水的女人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吹皺了一池春水的,是一個叫陳圓圓的女人。

風流才子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曾這樣描述過陳圓圓的美: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衣椒繭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鸞之在煙霧。

陳圓圓原姓邢,生於江南,家境貧寒,年幼時父母雙亡,由姨媽收養,姨夫姓陳,故改姓陳。姨媽家生活也很拮据,陳圓圓十歲那年被姨夫賣到藝館,學習歌舞伎、琴棋書畫,由於天賦聰穎,美豔絕倫,且吹拉彈唱樣樣俱全,很快就出類拔萃,成為風月場所中“色藝雙全”的大紅人。當時陳圓圓在江南一帶名噪一時,多少達官顯貴為之美色而傾倒。

本為昆山歌妓的陳圓圓後被國丈田弘遇贖身。在一次國丈的家庭宴會上與吳三桂相識。吳三桂被她的美豔震驚,一見傾心。田弘遇為了結交這位手握兵權的少壯實力派人物,慷慨地將圓圓送給了吳三桂,成就一段“英雄美女”的佳話。

吳三桂與陳圓圓度過了一段短暫卻美好的時光。當吳三桂啟程返回邊關時,因前線戰事吃緊,並沒有將圓圓帶在身邊,而是讓她暫時住在父親的府中。

陳圓圓豔名遠播,李自成手下的悍將劉宗敏派人來到吳府,掠走了這個吳三桂最為心愛的女人。消息傳來,吳三桂勃然變色,拍案而起,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一代梟雄怎能忍受戴綠帽子的恥辱,血氣方剛的吳三桂當即決定與李自成決戰到底,以雪此奪妻之恨。於是有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經典名句。

五月三日,李自成派唐通出征山海關,大敗逃至永平。

五月十日,李自成再派白廣恩部與唐通部聯軍,對山海關發起攻擊。吳三桂再次獲勝。

經歷了兩次失敗後,李自成決定親率十萬大軍來襲。大軍壓境,吳三桂頗覺吃力。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雙方的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可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不打,又該怎麼辦呢?忽然腦海中靈光一閃,向關外的大清借兵?

借兵?投降!

幾乎就在一念之間,吳三桂就下了借兵的決心。

一個月前,當吳三桂放棄甯遠時,攝政王多爾袞就驚喜地發現,建立偉業的機會似乎來了。

隨著明朝政府的崩潰,範文程力勸多爾袞進取中原。範文程認為,李自成的軍隊雖然強大,但進入北京之後,逼死了明朝的皇帝,虐待前朝的縉紳和官員,縱兵在城內四處搶掠,天怒人怨,已經失去了人心。這是大清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部隊要軍紀嚴明,所到之處應保證秋毫無犯,以成大業。

多爾袞認為範文程說得有道理,果斷決定全民動員,“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秣馬厲兵,做出征前的準備。

五月十四日,攝政王多爾袞以討伐叛匪為名,率領八萬大軍離開盛京,前往山海關方向。

五月二十日,吳三桂的使者到達了清軍大營,表示願以財物和割讓領土為酬謝,請攝政王多爾袞出兵共剿李自成。但是吳三桂還是留了一手,他提出清軍由密雲、喜峰口等處繞道入關,伏擊李自成,而自己坐鎮山海關,以對李自成統領的大順軍形成合圍之勢。

多爾袞當然看穿了吳三桂將山海關緊緊抓在手中不放的用心。他在給吳三桂的回信中,不僅對吳三桂的來信表示高興,還提出所率軍隊已到達寧遠,與吳三桂駐守山海關的部隊會合後,定能擊潰叛匪。

五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的主力抵達山海關城郊。

已經沒有時間討價還價的吳三桂,不得不同意了多爾袞進入山海關的要求。而多爾袞又提出,吳三桂的部隊與大順軍裝束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要吳三桂命令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並要按照滿族習俗,訂立正式盟誓。

吳三桂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他接受了這個條件。也就是從這時起,借兵變成了投降。

吳三桂降清是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性格因素等多方面作用的結果。陳圓圓不過是個導火索,把一代梟雄的叛逆歸結為紅顏禍水,實在是有失公正的。

而百姓們背井離鄉,將妻攜子,一路擁擠不堪,人擠馬嘶,於是在這條本不太長的路上,吳三桂走了整整五天。

大明末代皇帝的悲慘結局

崇禎皇帝望眼欲穿,卻始終看不到吳三桂勤王軍的影子。無奈之下,他下令征 召民兵,同時,派遣部分京城守軍開到城外紮營,其餘的派往各個城門。又把宦官們武裝起來,命令他們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路口。他甚至還將藏於地下的並不多的內帑儲備挖了出來,以招募軍隊,協助唯一一支及時趕到的勤王軍--總兵唐通的部隊守衛居庸關。

但一切似乎都是徒勞的。

四月二十一日,唐通不戰而降,起義軍過居庸關。

四月二十二日,距紫禁城西北僅六十五公里的昌平失守,朝野恐慌。

四月二十三日,崇禎皇帝主持了生平最後一次正式朝會。他環顧群臣,不禁先落下淚來。群臣相向而泣,束手無策。

四月二十四日,李自成命令部隊開始攻城。當晚,他的部隊已經逐漸佔領了南城。

四月二十五日清晨,滿朝文武竟無一人上朝。

孤獨的皇帝絕望了,此時他身邊僅有一名隨從。二人走出皇宮,互相攙扶著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他們找到兩棵一人高的海棠樹,然後拿出隨身帶著的繩子,在樹上上吊自殺了。

崇禎皇帝死得非常狼狽,據說當時他披散著頭髮,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只有右腳上穿著一隻紅鞋。

在我國歷史上,丟了江山憤而自殺者寥寥無幾,朱由檢算是一個。多數亡國之君一無廉恥,二無勇氣,他們不會選擇“殉國”。

就在崇禎皇帝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北京城內的明軍已經放下了武器,大開城門,迎接起義軍。

亡國之師的選擇

當吳三桂的軍隊到達距京師不遠的豐潤時,傳來了北京城陷落的消息。於是他下令部隊返回山海關駐紮。

佔領了北京的李自成將吳三桂的家人扣為人質,並讓吳三桂的父親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如若歸降大順,不僅可以搭救一家人的性命,還可官封王侯。隨信一同送到吳三桂軍營的還有白銀萬兩,黃金千兩。

吳三桂並沒有像他曾經的戰友唐通那樣迫不及待地賣身求榮,這位年方三十出頭的名將經過幾天反復考慮,決定先試探一下部將們的想法。於是在一個例行公事的碰頭會上,吳三桂突然將國破帝亡、今後何去何從的問題拋了出來。眾部將猜不透他的意思,均沉默不語。吳三桂又說,現在闖王的使者已經來了,我們是殺了他們還是歡迎他們呢?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李自成的使者已經到了。於是眾人紛紛表示,無論吳三桂是戰是降,他們都將誓死效忠,永遠追隨。

吳三桂心中暗喜,他聽到了想要聽的話。

投降,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吹皺一池春水的女人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吹皺了一池春水的,是一個叫陳圓圓的女人。

風流才子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曾這樣描述過陳圓圓的美: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衣椒繭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鸞之在煙霧。

陳圓圓原姓邢,生於江南,家境貧寒,年幼時父母雙亡,由姨媽收養,姨夫姓陳,故改姓陳。姨媽家生活也很拮据,陳圓圓十歲那年被姨夫賣到藝館,學習歌舞伎、琴棋書畫,由於天賦聰穎,美豔絕倫,且吹拉彈唱樣樣俱全,很快就出類拔萃,成為風月場所中“色藝雙全”的大紅人。當時陳圓圓在江南一帶名噪一時,多少達官顯貴為之美色而傾倒。

本為昆山歌妓的陳圓圓後被國丈田弘遇贖身。在一次國丈的家庭宴會上與吳三桂相識。吳三桂被她的美豔震驚,一見傾心。田弘遇為了結交這位手握兵權的少壯實力派人物,慷慨地將圓圓送給了吳三桂,成就一段“英雄美女”的佳話。

吳三桂與陳圓圓度過了一段短暫卻美好的時光。當吳三桂啟程返回邊關時,因前線戰事吃緊,並沒有將圓圓帶在身邊,而是讓她暫時住在父親的府中。

陳圓圓豔名遠播,李自成手下的悍將劉宗敏派人來到吳府,掠走了這個吳三桂最為心愛的女人。消息傳來,吳三桂勃然變色,拍案而起,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天下人?”一代梟雄怎能忍受戴綠帽子的恥辱,血氣方剛的吳三桂當即決定與李自成決戰到底,以雪此奪妻之恨。於是有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經典名句。

五月三日,李自成派唐通出征山海關,大敗逃至永平。

五月十日,李自成再派白廣恩部與唐通部聯軍,對山海關發起攻擊。吳三桂再次獲勝。

經歷了兩次失敗後,李自成決定親率十萬大軍來襲。大軍壓境,吳三桂頗覺吃力。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雙方的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可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不打,又該怎麼辦呢?忽然腦海中靈光一閃,向關外的大清借兵?

借兵?投降!

幾乎就在一念之間,吳三桂就下了借兵的決心。

一個月前,當吳三桂放棄甯遠時,攝政王多爾袞就驚喜地發現,建立偉業的機會似乎來了。

隨著明朝政府的崩潰,範文程力勸多爾袞進取中原。範文程認為,李自成的軍隊雖然強大,但進入北京之後,逼死了明朝的皇帝,虐待前朝的縉紳和官員,縱兵在城內四處搶掠,天怒人怨,已經失去了人心。這是大清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部隊要軍紀嚴明,所到之處應保證秋毫無犯,以成大業。

多爾袞認為範文程說得有道理,果斷決定全民動員,“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秣馬厲兵,做出征前的準備。

五月十四日,攝政王多爾袞以討伐叛匪為名,率領八萬大軍離開盛京,前往山海關方向。

五月二十日,吳三桂的使者到達了清軍大營,表示願以財物和割讓領土為酬謝,請攝政王多爾袞出兵共剿李自成。但是吳三桂還是留了一手,他提出清軍由密雲、喜峰口等處繞道入關,伏擊李自成,而自己坐鎮山海關,以對李自成統領的大順軍形成合圍之勢。

多爾袞當然看穿了吳三桂將山海關緊緊抓在手中不放的用心。他在給吳三桂的回信中,不僅對吳三桂的來信表示高興,還提出所率軍隊已到達寧遠,與吳三桂駐守山海關的部隊會合後,定能擊潰叛匪。

五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的主力抵達山海關城郊。

已經沒有時間討價還價的吳三桂,不得不同意了多爾袞進入山海關的要求。而多爾袞又提出,吳三桂的部隊與大順軍裝束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要吳三桂命令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並要按照滿族習俗,訂立正式盟誓。

吳三桂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他接受了這個條件。也就是從這時起,借兵變成了投降。

吳三桂降清是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性格因素等多方面作用的結果。陳圓圓不過是個導火索,把一代梟雄的叛逆歸結為紅顏禍水,實在是有失公正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