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國命運多舛,長期受制大國並被霸佔,二戰傷害大,獨立晚發展快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 西向波羅的海, 北向芬蘭灣, 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 面積45227平方公里, 總人口131.2萬人, 其中愛沙尼亞籍人口為110萬, 首都塔林。 愛沙尼亞是一個小國, 曾被當做大國間的旗子, 受盡屈辱, 長期被他國佔領, 二戰中受的傷害很大, 20世紀末才完全獨立, 現在經濟發展速度快, 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 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佔領和統治。 從1710年開始, 愛沙尼亞受沙俄統治長達200多年。 1918年2月24日宣佈獨立, 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

2月25日, 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領導下發動暴動, 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 3月3日蘇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 將愛沙尼亞割讓給德國, 蘇俄軍隊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

1918年11月, 德國爆發革命。 蘇俄借機宣佈廢除《布列斯特和約》, 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 在此情況下, 愛沙尼亞於11月28日宣佈獨立, 國內的德裔志願軍團和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的進攻。 1919年2月1日, 德國將軍戈爾茨率領“自由軍團”援戰, 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 1920年2月, 蘇維埃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獨立。

1939年8月23日, 蘇德外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秘密附約, 德國將秘密附約籌碼與蘇俄秘密附約,

將劃入秘密附約蘇勢力範圍。 1940年6月16日, 蘇聯出兵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 逮捕其政府官員, 廢除憲法, 建立了共產黨政府。 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蘇聯, 3個星期後德國軍隊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 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 並與其展開合作, 在武裝党衛軍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 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 因此遭到蘇聯的懲罰。 蘇聯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 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 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 有8萬人流亡。 蘇聯還把愛沙尼亞的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

從1949年5月起, 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 並遷入俄羅斯人, 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

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 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 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 戈巴契夫時代, 愛沙尼亞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 1988年11月16日, 愛沙尼亞通過了獨立于蘇聯主權的聲明, 1989年1月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 2月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國旗。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8•19政變, 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佈獨立。 2004年加入歐盟, 成為歐盟成員。 2011年加入歐元區。

愛沙尼亞獨立後, 致力發展本國經濟。 愛沙尼亞旅遊資源豐富, 森林覆蓋率達到48%, 湖泊島嶼星羅棋佈, 中世紀古城堡、國家公園、海邊度假勝地都是遊客嚮往的地方,

是很多歐洲國家的後花園。 旅遊業成為了愛沙尼亞的支柱產業。 當前該國經濟發展迅速, 資訊科技較發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3213美元, 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 也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