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雞尾酒連載(金湯力)Gin tonic

雞尾酒連載(金湯力)Gin tonic

瘧疾與大航海時代

西歐人為了絲綢、黃金和香料, 帶著改變命運和傳播普世價值(基督教)的夢想, 同時也是迫不得已(通往東方的陸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封鎖了)開始大航海。 列強于非洲的殖民開始於1415年, 葡萄牙佔領了休達。 自1434年越過死亡之地——博哈多爾角後, 葡萄牙人一直沿非洲西海岸穩步推進。 看著葡萄牙人收穫頗豐, 西班牙也坐不住了, 國王開始招兵買馬, 希望有人可以出去開拓殖民地。 義大利人哥倫布一直很想發財, 且堅信地球是圓的, 他相信一直往西可以到達東方的印度,

所以很快跟西班牙國王達成協議。

1492年,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不過他到死都以為自己到的地方是印度;6年後葡萄牙人達伽馬越過好望角到達真正的印度;1500年, 葡萄牙人卡布拉爾到達了巴西。 同年, 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探險隊, 沿西非的甘比亞河逆流而上, 去探索那“黑暗的中心”。 然而, 探險隊最終只有一人安然返回, 他們大多都死於瘧疾。 為此, 後世的葡萄牙歷史學家巴若斯(João de Barros)寫道:“上帝派了一位天使, 手中揮舞著一把火焰之劍, 阻止我們進入非洲花園的清泉, 充滿黃金的河流從那裡流出, 一直到我們多次征服的大海。 ”這把劍就是瘧疾。

所以在大航海時代, 美洲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瓜分了, 但是非洲卻只有極少數地方被列強佔領,

非洲中部仍處於無人勘探的狀態(非洲中部有原住民, 或許有探索, 但沒有參與世界文明交流)。 17世紀歐洲人繪製的非洲地圖將那些地區用大象來填補

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殖民地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的殖民地歐洲人把鼠疫、天花、流感、瘧疾等帶到美洲, 橫掃整個大陸的印第安人(估計死於傳染病的占80%以上, 參見《槍炮、病菌和鋼鐵》), 幫助其徹底征服美洲。 同時, 意外發現美洲的金雞納樹皮中的抗瘧特效藥——奎寧, 這才幫助歐洲人再一次去深入非洲。 瘧疾與金雞納樹皮粉的時代

從金雞納樹皮被發現有抗瘧效果一直到奎寧的提取, 這中間有接近200年, 暫且稱之為金雞納樹皮粉時代。

在大航海時代後期,

由於人員交往頻繁, 瘧疾肆虐除了北歐以外的整個歐洲, 從1492年到1590年將近100年間, 先後有五位天主教教皇死于瘧疾。 每一位教皇死後, 就得選新教皇, 各地趕來的紅衣主教們總會有好多位死於瘧疾, 以至有人乾脆拒絕去羅馬。 1640年, 耶穌會的胡安·盧高被選為紅衣主教, 到了羅馬正值夏季, 教廷裡幾乎每天辦喪事, 一多半人正得瘧疾, 剩下的一小半人已經打算開溜了, 人心惶惶唯獨盧高泰然處之。 因為他帶了金雞納樹皮粉, 他將其命名為“耶穌會粉”, 分送教廷中得瘧疾之人, 服下數日後竟然痊癒了!耶穌會粉名氣大振, 大家紛紛索要, 對於非教會中人, 盧高就不白送了, 從此耶穌會財源廣進。 雖然耶穌會粉高價難求,
但讓歐洲人看到了希望——原來瘧疾可以治!

但用用金雞納樹皮粉治療瘧疾並非十拿九穩, 需要注意三點:是真貨(柳樹皮粉含有阿司匹林, 可以解熱, 但治不好瘧疾);劑量要對;對的時間采自對的樹。 很悲劇的是1685年英國國王查理斯二世感染瘧疾後服了沒有藥效的粉而駕崩。 1693年, 康熙也得了瘧疾(赴緬甸打仗歸來的將士將瘧疾帶回北京), 御醫和民間高手均束手無策, 法國大帝路易十四派來的傳教士洪若翰(Joames Fontaney)用帶來的金雞納樹皮粉治好了瘧疾。 此後該粉被稱為金雞納霜, 奉為“聖藥”。

由於發現金雞納樹皮粉具有巨大的價值, 西班牙及隨後獨立的秘魯、智利政府均對金雞納樹壟斷, 金雞納樹也越來越少再加上此樹很難移種成功導致金雞納霜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所以西方列強並不能靠此進軍非洲。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 西方列強在被稱為“黑暗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僅有318萬平方公里。 19世紀最偉大的非洲探險家大衛·李文斯頓首次完成了從東南非穿越非洲大陸到達非洲西海岸的探險, 發現了包括維多利亞瀑布和馬拉威湖在內的眾多地理座標, 但他們夫婦倆仍雙雙死於瘧疾。

瘧疾與奎寧時代

1820年, 法國科學家皮埃爾·佩爾蒂埃(Pierre Pelletier)和約瑟夫·卡文圖(Joseph Caventou)從金雞納樹皮粉中成功地分離出抗瘧有效成分, 命名為奎寧, 自此來到了奎寧時代, 雖然1907年, 德國化學家拉比才推導出其化學結構式。

由於對奎寧的巨大需求, 迫使各國科學家開始研發人工合成奎寧:1856年, 英國化學家帕金(W.H.Perkin)在制取奎寧的試驗中意外地發現一種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產,這標誌著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德國人拜耳等從靛藍、茜素、陰丹士林等染料開始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工業,然後搞合成藥物,包括埃爾利希的“六〇六”(抗梅毒藥)以及他的“魔球”夢想,最後成就了多馬克的磺胺(源自於一種紅色染料百浪多息)。

19世紀60年代,荷蘭人意外得到一種高品質的金雞納樹種子,經過幾十年努力終於在爪哇種植成功。到1900年,爪哇佔有66%的奎寧市場,到1930年,爪哇產的奎寧佔據了全球市場的97%。荷蘭人因此控制了全球奎寧市場80年。有了大量的奎寧,歐洲人不再懼怕熱帶的瘧疾,非洲在20世紀初很快被瓜分殆盡;在印度的英國人為了防瘧疾,居然把奎寧水(湯力水)當飲料喝,不過奎寧水實在太苦,英國人把故鄉的杜松子酒(金酒)和奎寧水兌在一起喝,沒想到口感還不錯,這種飲料就是著名的雞尾酒——金湯力(Gin Tonic),經由倫敦傳到了全世界。

金湯力

1880年11月,法國軍醫拉弗朗在阿爾及利亞檢查一位瘧疾患者的血液時,意外地在顯微鏡中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月牙型細胞,他在隨後檢查的200例瘧疾患者的血液中,同樣發現了這種細胞。這是瘧疾的元兇——瘧原蟲第一次被人類看到。拉弗朗因發現瘧原蟲而被授予1907年度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拉弗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892年,英國醫生羅斯(Sir Ronald Ross)深入瘧疾嚴重的印度,研究瘧原蟲的傳播方式,當時印度每年有數百萬人死于瘧疾,羅斯首先證明飲用被瘧原蟲污染的水是不會感染瘧疾的。後來他發現瘧疾流行區到處飛舞著蚊子,於是他觀察了一隻吸過瘧疾病人血的蚊子的胃,發現了數百個瘧原蟲的卵囊附著在胃壁上,這一發現證實了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蚊子傳播的。羅斯因此被授予1902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羅斯顯微鏡下瘧疾與2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大部分作戰區在瘧疾感染區,奎寧對於戰爭是非常重要的。一戰爆發後協約國迫使中立的荷蘭不再賣金雞納樹皮給德國。無奈之下,德國決定研發化學合成類抗瘧藥。1930先後從黃色染料中發現了阿的平(黃色藥片,吃了皮膚會變黃)以及與奎寧類似的氯喹。

二戰時,本來奎寧準備充分的盟軍,沒想到德國很快佔領阿姆斯特丹,並第一時間將奎寧運往柏林。而日本也迅速控制了爪哇的金雞納產地,幾個月之內全球95%的奎寧落入軸心國之手。

美國人被迫生產阿的平,但是這種能使身體發黃的藥物在盟軍中得到一致抵制,被迫服用不久後耐藥性還產生了……一次偶然的機會,盟軍發現氯喹的抗瘧效果是奎寧的10倍且副作用小,之後的大量使用把很多士兵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來。同時,美國人也投鉅資研發出了伯氨喹等好幾種新型抗瘧藥。

美國政府資料顯示:太平洋戰爭中,70%的澳大利亞軍人患瘧疾,1942年在瓜島之上的美軍全患瘧疾,東南亞的盟軍的60%得了瘧疾。共有6萬名美軍在非洲和東南亞死於瘧疾,占整個二戰美軍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

人類對瘧疾的“大勝利”

人類對瘧疾的“大勝利”

二戰後,合成藥氯喹的發現和推廣(1945年,哈佛大學也成功研發出人工合成奎寧,費時100多年,終於實現了!),荷蘭人對奎寧的壟斷一去不復返了。且由於氯喹的高效和廉價,人們普遍相信瘧疾會和天花一樣被人類征服。

與此同時,瑞士人穆勒(Paul Muller)重新發現DDT對昆蟲是一種有效的神經性毒劑,並因此獲得1948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後期還有爭議)。二戰期間以及以後的十多年大量噴灑DDT,確實大面積殺滅了蚊蟲,有效地對抗包括瘧疾在內的各種蟲媒病,糧食產量也大量提升。

用氯喹治療,用伯氨喹預防,再加上DDT滅蚊,一度使得全球瘧疾大量減少。義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基本消滅了瘧疾,印度瘧疾病例10年內從7500萬例減少到500萬例。1962年,全球瘧疾的發病己降到很低,為此,世界各國回應WHO的建議,都在當年的世界衛生日發行了世界聯合抗瘧疾郵票。

1962年世界各國發行的抗瘧郵票(部分代表)

同年,著名美女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了巨作《寂靜的春天》,指出DDT對環境和生態的損壞,並暗示蚊蟲可能會產生抗藥性。果不其然,抗藥性按蚊和抗氯喹瘧原蟲相繼出現,各國緊急叫停DDT,瘧疾又捲土重來了……

蕾切爾·卡森和她的巨作《寂靜的春天》

英國化學家帕金(W.H.Perkin)在制取奎寧的試驗中意外地發現一種紫色染料——苯胺紫。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產,這標誌著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德國人拜耳等從靛藍、茜素、陰丹士林等染料開始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工業,然後搞合成藥物,包括埃爾利希的“六〇六”(抗梅毒藥)以及他的“魔球”夢想,最後成就了多馬克的磺胺(源自於一種紅色染料百浪多息)。

19世紀60年代,荷蘭人意外得到一種高品質的金雞納樹種子,經過幾十年努力終於在爪哇種植成功。到1900年,爪哇佔有66%的奎寧市場,到1930年,爪哇產的奎寧佔據了全球市場的97%。荷蘭人因此控制了全球奎寧市場80年。有了大量的奎寧,歐洲人不再懼怕熱帶的瘧疾,非洲在20世紀初很快被瓜分殆盡;在印度的英國人為了防瘧疾,居然把奎寧水(湯力水)當飲料喝,不過奎寧水實在太苦,英國人把故鄉的杜松子酒(金酒)和奎寧水兌在一起喝,沒想到口感還不錯,這種飲料就是著名的雞尾酒——金湯力(Gin Tonic),經由倫敦傳到了全世界。

金湯力

1880年11月,法國軍醫拉弗朗在阿爾及利亞檢查一位瘧疾患者的血液時,意外地在顯微鏡中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月牙型細胞,他在隨後檢查的200例瘧疾患者的血液中,同樣發現了這種細胞。這是瘧疾的元兇——瘧原蟲第一次被人類看到。拉弗朗因發現瘧原蟲而被授予1907年度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拉弗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892年,英國醫生羅斯(Sir Ronald Ross)深入瘧疾嚴重的印度,研究瘧原蟲的傳播方式,當時印度每年有數百萬人死于瘧疾,羅斯首先證明飲用被瘧原蟲污染的水是不會感染瘧疾的。後來他發現瘧疾流行區到處飛舞著蚊子,於是他觀察了一隻吸過瘧疾病人血的蚊子的胃,發現了數百個瘧原蟲的卵囊附著在胃壁上,這一發現證實了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的蚊子傳播的。羅斯因此被授予1902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羅斯顯微鏡下瘧疾與2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大部分作戰區在瘧疾感染區,奎寧對於戰爭是非常重要的。一戰爆發後協約國迫使中立的荷蘭不再賣金雞納樹皮給德國。無奈之下,德國決定研發化學合成類抗瘧藥。1930先後從黃色染料中發現了阿的平(黃色藥片,吃了皮膚會變黃)以及與奎寧類似的氯喹。

二戰時,本來奎寧準備充分的盟軍,沒想到德國很快佔領阿姆斯特丹,並第一時間將奎寧運往柏林。而日本也迅速控制了爪哇的金雞納產地,幾個月之內全球95%的奎寧落入軸心國之手。

美國人被迫生產阿的平,但是這種能使身體發黃的藥物在盟軍中得到一致抵制,被迫服用不久後耐藥性還產生了……一次偶然的機會,盟軍發現氯喹的抗瘧效果是奎寧的10倍且副作用小,之後的大量使用把很多士兵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來。同時,美國人也投鉅資研發出了伯氨喹等好幾種新型抗瘧藥。

美國政府資料顯示:太平洋戰爭中,70%的澳大利亞軍人患瘧疾,1942年在瓜島之上的美軍全患瘧疾,東南亞的盟軍的60%得了瘧疾。共有6萬名美軍在非洲和東南亞死於瘧疾,占整個二戰美軍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

人類對瘧疾的“大勝利”

人類對瘧疾的“大勝利”

二戰後,合成藥氯喹的發現和推廣(1945年,哈佛大學也成功研發出人工合成奎寧,費時100多年,終於實現了!),荷蘭人對奎寧的壟斷一去不復返了。且由於氯喹的高效和廉價,人們普遍相信瘧疾會和天花一樣被人類征服。

與此同時,瑞士人穆勒(Paul Muller)重新發現DDT對昆蟲是一種有效的神經性毒劑,並因此獲得1948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後期還有爭議)。二戰期間以及以後的十多年大量噴灑DDT,確實大面積殺滅了蚊蟲,有效地對抗包括瘧疾在內的各種蟲媒病,糧食產量也大量提升。

用氯喹治療,用伯氨喹預防,再加上DDT滅蚊,一度使得全球瘧疾大量減少。義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基本消滅了瘧疾,印度瘧疾病例10年內從7500萬例減少到500萬例。1962年,全球瘧疾的發病己降到很低,為此,世界各國回應WHO的建議,都在當年的世界衛生日發行了世界聯合抗瘧疾郵票。

1962年世界各國發行的抗瘧郵票(部分代表)

同年,著名美女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了巨作《寂靜的春天》,指出DDT對環境和生態的損壞,並暗示蚊蟲可能會產生抗藥性。果不其然,抗藥性按蚊和抗氯喹瘧原蟲相繼出現,各國緊急叫停DDT,瘧疾又捲土重來了……

蕾切爾·卡森和她的巨作《寂靜的春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