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是弓,孩子是弓上射出去的箭

一、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性格

我一直相信性格決定命運, 技能、智商、知識都排在後面。

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桔子改造成蘋果,

但無論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 都可以培養自信、樂觀、和面對挫折的堅韌。 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有安全感, 是自信的起點。

樂觀很重要, 可以在別人看不到機會之處看到希望, 在面對挫折時不會輕言放棄。

性格的影響常在無聲之中。 曾經見過一個德國母親帶二三歲的孩子, 小朋友走路啪塔摔倒, 趴在地上要哭, 母親站著沒動, 微笑鼓勵她自己站起來, 孩子費力爬起來又笑嘻嘻往前晃。 我見過在相似情形下, 很多其他父母驚惶失措跑過去, 又摟又抱又哄, 孩子反而開始嚎啕大哭。 性格, 是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形成的。

鼓勵孩子, 是影響性格的一個重要環節。 如果表揚孩子努力, 他會認為, 能否做好一件事,

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 誇孩子聰明, 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掌握之中。 聰明孩子為保持看起來聰明, 躲避風險避免出醜, 面對失敗時, 往往束手無策。

而且, 不要輕易拿孩子去和別的孩子攀比, 激勵孩子比過他人, 貌似增加動力, 但有後果。 攀比式表揚, 孩子可能只在乎相對地位, 而非把掌握某種能力作為目標, 只要做得比別人好, 他即失去對工作的內在樂趣, 不願持續學習和尋找挑戰。

這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 就是獎勵的作用。 教育孩子有時變成對父母的極限測試, 獎勵成為東西方學校和家庭的通用辦法, 似乎是個捷徑, 但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獎勵, 常把孩子對學習、工作本身的關注, 轉移到獎品上,

比如為了得到一個iPad而考滿分。

尋求短期甚至即刻的滿足會得不償失。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設置目標, 體會到戰勝挑戰內在的快樂, 比設獎勵更重要。

今天逐漸富足舒適的社會, 通過營造艱苦環境磨練性格, 對中產階級獨生子女而言已無可能, ‌‌“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是遙遠的傳說。 但體育是一項絕佳的活動, 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增強健康, 而且可以磨礪性格, 學習如何同他人合作、如何解決衝突。

我每每看到小朋友, 在球場上贏球後的歡喜, 輸球後的悲傷, 和人衝突後的委屈, 歡笑和淚水如此強烈。 此時的體育, 對我而言, 是人生最好的隱喻。 全力以赴, 輸了, 爬起來繼續;贏了很開心, 但也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做喜歡的事情, 把它做到最好。

體育用精巧的方式把生活縮短到一個可以理解的場景, 其實給了孩子一個對人生體驗和洞察的機會。 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挑戰和困惑時, 我發現用體育來打比方, 往往讓他容易理解豁然開朗。

二、不要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

性格健康是最重要的, 對我而言, 下一個就是技能, 遠比知識重要。 所有技能中, 學習能力最為重要, 這是我們一生中最可持續的競爭力。

佛蘭克林說:你光說給我聽, 我會忘, 讓我自己參與嘗試才是真的學習。 東方父母多急於把自己對生活經驗的結論強加給孩子, 似乎是捷徑。 其實這剝奪了孩子通過試錯學習的機會。

經驗, 無法被結論替代, 何況很多父母的‌‌“結論‌‌”未必是對的。

或者在過去是對的, 但現在外部約束條件變化了。 有時候, 需要讓孩子犯自己的錯誤, 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 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常識和判斷力。

朋友家孩子小時在倫敦同英國孩子玩, 小朋友爭相把沙子往嘴裡塞。 英國媽媽說, 讓他們往嘴裡吃一次, 下回就知道不好吃, 會改掉。 孩子不到兩歲即上蒙台梭利幼稚園, 那裡所有餐具是瓷器而非塑膠。 老師說打碎一次, 就能從後果中學習小心。

還有一個例子, 孩子小時對廚房的燙手東西充滿好奇心總要伸手去抓, 大人怎麼也攔不住。 於是有一天, 我決定邀請他, 伸手摸了一下餐桌中間的熱湯碗, 他此後即提高了警惕, 總是繞道走。 有些經驗, 不能被父母的結論替代。

三、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為人父母的責任之一,是幫助孩子發現自身的天賦和潛能,而非把父母一廂情願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那些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功成名就的例子,有,但鳳毛麟角,他們的背後,有數以萬計的傷痕累累被毀掉的孩子。拿孩子去做一個大概率會失敗的事情,恐怕非明智選擇。

同情和理解對小朋友很重要。小孩子因不能淮確表達感受而常有挫折感,他們的小小內心也是一個驚濤駭浪的世界。父母應先試圖理解孩子,再尋求被孩子理解,然後講道理。第一步總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已經瞭解他的挫折、悲傷、鬱悶,確認這一步是避免雞對鴨講的基礎。然後確認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最後一步才開始講道理。

父母有責任去發現哪些適合一對一教,哪些適合一群孩子一起學,做對四兩撥千斤,選錯了千斤撥四兩,這些因人因事而異。

讓小朋友敞開心扉,需從他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慢慢談到大人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方向相反。比如:談論他喜歡或者強烈不喜歡的孩子,小朋友往往滔滔不絕;把他喜歡和不喜歡的孩子的行為編入他最愛的故事裡,讓他捧腹大笑,則開啟了談話的大門。

自信心和獨立判斷能力,來源於每天的日常生活的點滴。我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告訴他,十八歲後他自己單獨做決定,十八歲前父母做最後決定,他可以參與討論,講道理,提要求,不用畏懼挑戰父母的觀點。我小心不用‌‌“聽話‌‌”要求我家小朋友。

孩子未來,是個很大的話題,需要父母説明思考。最佳選擇是三個圓交匯重迭處,第一個圓讓他寫滿‌‌“我最喜歡的‌‌”,第二個圓寫滿‌‌“我最擅長的‌‌”,第三個圓寫滿‌‌“社會的機會‌‌”。這遠非看上去那麼簡單,需長期思考,且隨時間在變化。孩子在一生中,有很多次選擇,遺憾的是,今天這個社會,多數人既不知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自己擅長什麼,但都在追逐社會熱門。所以,滿大街都是不快樂的人。

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學校的教育理念,但可以改變我們同學校交往的方式

在家長無力選擇與體制對抗的假設條件下,最優策略是把精力集中於學校不擅長的領域:性格塑造,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校的歸學校,家長的歸家長,繞著學校的指揮棒轉,把所有課外的時間都花在如何讓孩子課內勝出,我認為是投資回報最低的做法。我希望孩子能用20%的時間把學校80%的功課解決了,剩下80%的課餘時間,他可以去踢球、游泳、下棋、發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個做法,對家長的考驗是頂住老師的壓力,不傳導迭加到孩子心靈上,孩子可能非常敏感地感覺到這種壓力。當老師因孩子成績不夠好而給家長施加壓力時,父母回家接著訓孩子非明智之舉。其實,頂不住壓力的時候,想一想,多年以後,還有誰在乎你小學初中的成績呢?

家長也無需貶低學校教育,在孩子心中製造困惑;當老師在學校讓孩子反復練習數學題,父母可以在家想出更有趣的活動,幫助他解決生活或遊戲中的困難。

在適當的年齡,帶孩子旅行不僅增加他的樂趣,我意外發現,孩子性格在旅行中變得更為從容。在自然博物館、科學館、技術館,孩子總是流連忘返。對年齡小的孩子,遠比美術館、歷史博物館更加直觀。

一有機會,我則每晚和小朋友耳鬢廝磨,躺在床上讀書講故事,其樂無窮。我們一起讀唐詩,讀到王昌齡,他很喜歡,說口感很好。一起讀李煜的詩,講到李煜從皇帝到囚徒,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故事。小朋友淚如雨下嚎啕大哭,說他很同情這個詩人……關燈後,他則把腳蹬在我肚子上,再瓜唧瓜唧把他的同學和老師編進故事。

紀伯倫在詩歌《先知》中有一個比喻,他說,父母是弓,孩子是弓上射出去的箭。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左右他未來飛行的方向,‌‌“我們只能給他愛,而不能給他思想,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三、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為人父母的責任之一,是幫助孩子發現自身的天賦和潛能,而非把父母一廂情願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那些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功成名就的例子,有,但鳳毛麟角,他們的背後,有數以萬計的傷痕累累被毀掉的孩子。拿孩子去做一個大概率會失敗的事情,恐怕非明智選擇。

同情和理解對小朋友很重要。小孩子因不能淮確表達感受而常有挫折感,他們的小小內心也是一個驚濤駭浪的世界。父母應先試圖理解孩子,再尋求被孩子理解,然後講道理。第一步總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已經瞭解他的挫折、悲傷、鬱悶,確認這一步是避免雞對鴨講的基礎。然後確認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最後一步才開始講道理。

父母有責任去發現哪些適合一對一教,哪些適合一群孩子一起學,做對四兩撥千斤,選錯了千斤撥四兩,這些因人因事而異。

讓小朋友敞開心扉,需從他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慢慢談到大人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方向相反。比如:談論他喜歡或者強烈不喜歡的孩子,小朋友往往滔滔不絕;把他喜歡和不喜歡的孩子的行為編入他最愛的故事裡,讓他捧腹大笑,則開啟了談話的大門。

自信心和獨立判斷能力,來源於每天的日常生活的點滴。我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告訴他,十八歲後他自己單獨做決定,十八歲前父母做最後決定,他可以參與討論,講道理,提要求,不用畏懼挑戰父母的觀點。我小心不用‌‌“聽話‌‌”要求我家小朋友。

孩子未來,是個很大的話題,需要父母説明思考。最佳選擇是三個圓交匯重迭處,第一個圓讓他寫滿‌‌“我最喜歡的‌‌”,第二個圓寫滿‌‌“我最擅長的‌‌”,第三個圓寫滿‌‌“社會的機會‌‌”。這遠非看上去那麼簡單,需長期思考,且隨時間在變化。孩子在一生中,有很多次選擇,遺憾的是,今天這個社會,多數人既不知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自己擅長什麼,但都在追逐社會熱門。所以,滿大街都是不快樂的人。

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學校的教育理念,但可以改變我們同學校交往的方式

在家長無力選擇與體制對抗的假設條件下,最優策略是把精力集中於學校不擅長的領域:性格塑造,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校的歸學校,家長的歸家長,繞著學校的指揮棒轉,把所有課外的時間都花在如何讓孩子課內勝出,我認為是投資回報最低的做法。我希望孩子能用20%的時間把學校80%的功課解決了,剩下80%的課餘時間,他可以去踢球、游泳、下棋、發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個做法,對家長的考驗是頂住老師的壓力,不傳導迭加到孩子心靈上,孩子可能非常敏感地感覺到這種壓力。當老師因孩子成績不夠好而給家長施加壓力時,父母回家接著訓孩子非明智之舉。其實,頂不住壓力的時候,想一想,多年以後,還有誰在乎你小學初中的成績呢?

家長也無需貶低學校教育,在孩子心中製造困惑;當老師在學校讓孩子反復練習數學題,父母可以在家想出更有趣的活動,幫助他解決生活或遊戲中的困難。

在適當的年齡,帶孩子旅行不僅增加他的樂趣,我意外發現,孩子性格在旅行中變得更為從容。在自然博物館、科學館、技術館,孩子總是流連忘返。對年齡小的孩子,遠比美術館、歷史博物館更加直觀。

一有機會,我則每晚和小朋友耳鬢廝磨,躺在床上讀書講故事,其樂無窮。我們一起讀唐詩,讀到王昌齡,他很喜歡,說口感很好。一起讀李煜的詩,講到李煜從皇帝到囚徒,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故事。小朋友淚如雨下嚎啕大哭,說他很同情這個詩人……關燈後,他則把腳蹬在我肚子上,再瓜唧瓜唧把他的同學和老師編進故事。

紀伯倫在詩歌《先知》中有一個比喻,他說,父母是弓,孩子是弓上射出去的箭。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左右他未來飛行的方向,‌‌“我們只能給他愛,而不能給他思想,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