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老闆“賣拐”,你怎麼辦

趙本山的小品“賣拐”讓我們笑得肚子痛的同時, 也感到了心痛。 因為, 我們這個社會“賣拐”的人真的太多了, 一不小心我們就被忽悠了。 年輕人剛走上社會, 缺少社會經驗, 如果遇上一個“賣拐”的老闆, 被忽悠是常有的事。

沈成剛闖北京時就遇到了一個“賣拐”的老闆。 那個老闆自稱畢業于某名牌大學, 他創辦的文化公司面向社會大張旗鼓地招聘編輯, 沈成和一個朋友前去應聘。 那家公司很大, 單是編輯室就設了五個, 符合沈成的標準。

沈成順利地過了筆試關, 然後就接受老闆的面試。 老闆通過與沈成的短暫對話, 又看了沈成帶來的作品, 覺得沈成人才難得。 於是就開始對沈成展開了“攻心戰”, 先是向沈成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史, 接著大談公司的發展前景, 然後就大講特講職場形勢的嚴峻, 這次招聘一周之內就收到了近萬份簡歷云云。 一番話讓沈成認定了此家公司是自己發展的最好平臺,

雖然給的薪水很低, 但沈成還是躊躇滿志地上班了。

但上班之後, 沈成就大失所望, 他發現被老闆忽悠了。 跟他一起被錄取的這些年輕人, 並不是像老闆說的那樣都是高學歷的, 甚至還有中專和高中生, 更可笑的是居然還有一位是某建築工地的木匠。 分派給他們的工作非常簡單, 就是把一些現成的資料用剪刀加糨糊的方式組合成一本本所謂的“暢銷書”。

沈成鬱悶極了, 本來想馬上“跳槽”走人, 但他很快發現老闆聘用的總編是個很有水準的人, 他有極強的圖書策劃能力, 很多市場上暢銷的圖書都是他策劃的, 而且他看出來沈成是個人才, 對沈成也很關照。 沈成打消了“跳槽”的念頭,

他決定跟這位總編好好學學圖書策劃, 有了圖書策劃能力, 說不定以後可以自己創業, 搞個文化公司呢!

就這樣, 沈成在那家公司幹了下去, 由於他謙虛好學, 又經常跑圖書市場去搞調研, 很快, 沈成策劃圖書的能力越來越強。 隨著圖書市場的日趨規範, 這家靠粗製濫造發家的公司倒閉了, 沈成憑著他過硬的策劃能力, 到了一家名牌出版社搞起了圖書策劃。

沈成的經歷告訴我們, 年輕人剛走上社會, 開始不要寄太多的希望, 這個社會, 能讓我們滿意的平臺本來就不多。 我們滿不滿意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從這個平臺中得到我們需要的東西。

老闆是精明的, 但我們也是有頭腦的。 不要過多地糾纏老闆“賣拐”的行為有多麼不道德,

重要的是不要因此就不會走路了。 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伊林是跟沈成一起應聘到那家公司的一個年輕人, 他本來才華橫溢, 在高中時就在國家級報刊發表過文學作品, 大學畢業後到北京是想找一個適合自己創作的發展平臺。 誤入這家公司後, 老闆對伊林的文學夢嗤之以鼻, 大講特講現在的文學是多麼的邊緣化, 小說是多麼的難發表, 堅持寫作的文人是多麼落魄等, 經過一番“洗腦”, 伊林拋棄了他的文學夢, 一心一意地拼湊圖書, 他比誰都敬業, 他相信了老闆的許諾, 將來公司做大, 自己這個“元老”級人物就可以拿到股份了。

伊林的結局可想而知, 每月拿著很低的薪水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了幾年,

夢想最終還是夢想, 那家公司最後轟然倒閉, 老闆卷著鋪蓋臨走時拍著伊林的肩說:“兄弟, 以後你還是好好寫東西吧。 ”伊林欲哭無淚, 他再想拾起他心愛的筆重新寫作, 卻發現經過這幾年的荒廢, 他的筆變得生澀, 以前的妙筆生花也只能在夢裡重現了。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一段時間內蟄伏, 但不能允許殘酷的現實閹割夢想。 思路決定出路, 同樣的平臺, 成了有些人的跳板, 也成了有些人的陷阱。

遇著“賣拐”的老闆是職場上的常態, 培養自己對“忽悠”的免疫力, 對現實保持一份清醒和淡定, 是身在職場上的你、我、他應有的心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