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聯發科是怎麼被華為麒麟反超的?

以下內容由資深數碼觀察家蘇葉南傾情奉獻。

聯發科技成立於1997 年, 專注於無線通訊及數位多媒體等技術領域, 經歷二十年的成長, 已然成為IC設計巨頭;而在手機晶片設計領域, 聯發科也有著輝煌的戰績與光榮的歷史, 例如全球首款真八核64位移動處理器、首款基於28nm的手機處理器, 巔峰時期的聯發科一個季度的出貨量就達數億之巨, 幾乎與高通分庭抗禮, 比之展訊麒麟等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 聯發科的輝煌在2016年戛然而止。 這一年,聯發科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十核移動處理器——Helio X20,一同發佈的還有其超頻版本Helio X25, 其首次採用了三叢十核的架構, 包括兩個2.3GHz的A72核心、4個2.0GHz的A53核心和4個1.4GHz的A53核心, 網路制式方面支援七模全頻, 最高支援2500萬圖元攝像頭, 2K高清顯示幕, 支持4K攝錄, 同時支援快充Pump Express+ 3.0技術, 首批支援Vulkan API介面。

核數夠了, 跑分也夠了, 剩下的就是實測了, 然而十核的噱頭聽起來似乎不錯, 實際應用上卻被同期的驍龍820吊打, 以至於當魅族在其旗艦Pro6上首發X25時, 遭到了一眾魅友的嫌棄, 更可怕的是, 之後紅米、樂視、360的屢次補刀更是徹底將其落下神壇, 完全失去了和驍龍爭鋒的資格!

有趣的是, 聯發科被高通完虐的時候,

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卻迅速崛起。 從麒麟925時代的被碾壓吊打;到麒麟950逐漸追上, 並在功耗控制上出奇制勝;再到960發佈後與驍龍820平分秋色, 華為的麒麟已經完成了從到戰五渣到實力神U的華麗轉身, 手機晶片出貨量也早已突破一億片!

一邊是聯發科的節節敗退,

一邊是華為麒麟的蒸蒸日上;一邊是被高通驍龍完虐, 一邊卻把2016年最強的驍龍821吊打, 為何短短幾年間, 聯發科就被麒麟反超得如此之快呢?

蜀黍認為, 聯發科和麒麟的定位差距不可忽視。

作為一家以為山寨手機提供晶片而起家的廠商, 聯發科似乎從崛起之初, 就帶著一種低端氣息, 就像小米一心想要躋身高端市場一樣, 在聯發科的心目中也一直有這樣一個高端夢。 無奈乎心有力而力不足, X10錯失了驍龍810深陷“發熱門”的良機, X25挑戰驍龍820失利, 最終被紅米樂視賤賣——似乎從一開始, 聯發科就註定只能在中低端徘徊!

和聯發科不同, 麒麟自從進軍手機晶片之初, 就將驍龍作為最終的對手, 也正是在驍龍的刺激下, 麒麟邁開了一步步向性能之巔攀登的步伐。 華為知道, 要想和高通爭鋒, 一味拘泥於低端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麒麟從一開始就定位高端。 2014年9月, 華為發佈麒麟925 , 這款晶片用在華為Mate 7和榮耀6 Plus上, 創造了華為Mate 7在國產3000價位上高端旗艦的歷史, 全球銷量超750萬;2015年11月,發佈麒麟950,憑藉性能優勢和工藝優勢,麒麟950贏了高通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差,搭載這款Soc的Mate 8、榮耀8等旗艦機型也相繼熱賣;2016年10月,發佈麒麟960,兩個月後搭載這款Soc的Mate9發佈,迄今為止已經全球熱賣500萬台,也讓華為牢牢地佔據了高端市場。

而這個時候,聯發科的高端之夢不僅全線泡湯,連一貫擅長的中低端市場也越來越遭受高通的威脅,驍龍650、652、626等相繼推出,在高通的步步緊逼之下,聯發科幾無還手之力。

除了定位上不同外,技術上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聯發科和華為都是用的公版架構,但是聯發科似乎對於堆核情有獨鍾,在造出了全球第一款“真八核64位處理器”之後,聯發科越來越樂此不疲:十核的X20、X25相繼發佈,第二階段的X30也正在緊張地趕工中,而下一階段的“首發全球首款12核心移動處理器”的美譽又是非聯發科莫屬。

而對於麒麟而言,既然選擇了在高端戰場迎戰高通,就背負著更大的壓力。壓力越大,激發的能量也越大。在通信基帶領域,麒麟是唯一一個敢於叫板高通的手機晶片品牌,其最新的麒麟960不僅徹底告別了外掛基帶的日子,而且其基帶規格已經升級到Cat.12/13,並且下行支持四載波聚合或雙載波聚合+4*4 MIMO,峰值速率達到600Mbps;相比之下,聯發科還得依賴的威盛的CDMA基帶授權,也僅僅是支持到 Cat.6 雙載波聚合。

另外,在GPU上,聯發科也有點小家子氣。其最新的旗艦Soc Helio X20 ,僅僅是主頻 780MHz 的四核心 Mali-T880 MP4,這在一向以狂暴著稱的驍龍820上的Andreno 530 面前無疑是被吊打的存在。而同樣是Mali GPU,三星在Exynos 8890上卻為其堆了12個核心,最新的8895甚至突破了20個核心,這樣捨得下血本,怎能不讓X25羞愧?

在960之前,麒麟GPU也廣遭詬病。但是在麒麟960上,華為補齊了這個短板,更準確地說,是來了一次大爆發,其使用的Mali G71 MP8 GPU與上一代相比,CPU能效提升15%(單核10%、多核18%),同時,圖形處理性能飆升180%,GPU能效提升20%!或許這就叫作“知恥而後勇”吧!

總結:不管是麒麟還是聯發科,作為我們的民族企業,都是值得尊敬的。麒麟近些年的進步有目共睹,相比之下,聯發科倒沒那麼亮眼了。風物長宜放眼量,或許聯發科會有王者歸來的那一天吧!

我是科技蜀黍,為您帶來專業的科技數碼解讀,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全球銷量超750萬;2015年11月,發佈麒麟950,憑藉性能優勢和工藝優勢,麒麟950贏了高通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差,搭載這款Soc的Mate 8、榮耀8等旗艦機型也相繼熱賣;2016年10月,發佈麒麟960,兩個月後搭載這款Soc的Mate9發佈,迄今為止已經全球熱賣500萬台,也讓華為牢牢地佔據了高端市場。

而這個時候,聯發科的高端之夢不僅全線泡湯,連一貫擅長的中低端市場也越來越遭受高通的威脅,驍龍650、652、626等相繼推出,在高通的步步緊逼之下,聯發科幾無還手之力。

除了定位上不同外,技術上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聯發科和華為都是用的公版架構,但是聯發科似乎對於堆核情有獨鍾,在造出了全球第一款“真八核64位處理器”之後,聯發科越來越樂此不疲:十核的X20、X25相繼發佈,第二階段的X30也正在緊張地趕工中,而下一階段的“首發全球首款12核心移動處理器”的美譽又是非聯發科莫屬。

而對於麒麟而言,既然選擇了在高端戰場迎戰高通,就背負著更大的壓力。壓力越大,激發的能量也越大。在通信基帶領域,麒麟是唯一一個敢於叫板高通的手機晶片品牌,其最新的麒麟960不僅徹底告別了外掛基帶的日子,而且其基帶規格已經升級到Cat.12/13,並且下行支持四載波聚合或雙載波聚合+4*4 MIMO,峰值速率達到600Mbps;相比之下,聯發科還得依賴的威盛的CDMA基帶授權,也僅僅是支持到 Cat.6 雙載波聚合。

另外,在GPU上,聯發科也有點小家子氣。其最新的旗艦Soc Helio X20 ,僅僅是主頻 780MHz 的四核心 Mali-T880 MP4,這在一向以狂暴著稱的驍龍820上的Andreno 530 面前無疑是被吊打的存在。而同樣是Mali GPU,三星在Exynos 8890上卻為其堆了12個核心,最新的8895甚至突破了20個核心,這樣捨得下血本,怎能不讓X25羞愧?

在960之前,麒麟GPU也廣遭詬病。但是在麒麟960上,華為補齊了這個短板,更準確地說,是來了一次大爆發,其使用的Mali G71 MP8 GPU與上一代相比,CPU能效提升15%(單核10%、多核18%),同時,圖形處理性能飆升180%,GPU能效提升20%!或許這就叫作“知恥而後勇”吧!

總結:不管是麒麟還是聯發科,作為我們的民族企業,都是值得尊敬的。麒麟近些年的進步有目共睹,相比之下,聯發科倒沒那麼亮眼了。風物長宜放眼量,或許聯發科會有王者歸來的那一天吧!

我是科技蜀黍,為您帶來專業的科技數碼解讀,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