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到底是劉備三顧茅廬呢,還是孔明三拜劉備呢,其實這不是個問題

本來一個基本沒有懸疑的問題, 近幾年卻因為某壇的課程卻引起了爭議。 亮黑們紛紛發出了“三顧茅廬是真的嗎”這一爭議。

現在小編帶大家一起看史料, 一起分析, 看看我們能不能一起找到真相。

一:史料

1、《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 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 臥龍也, 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 此人可就見, 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 凡三往, 乃見。 意思是說:劉備屯兵於新野的時候, 名士徐庶拜見劉備, 劉備很器重他。 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說:“諸葛孔明, 是一條等待騰飛的龍, 您願意見他嗎”。 劉備並不在意, 只是對徐庶說:“你叫他來吧!”徐庶說:“這個諸葛亮啊, 是個厲害人物, 要見, 就得您親自去見他, 不能讓他屈駕來見您。 ”於是, 劉備去了三趟諸葛亮住的地方, 才見到諸葛亮。

2、三國蜀·諸葛亮集《前出師表》:“臣本布衣,

躬耕於襄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這是諸葛亮寫給後主的奏章, 意思是說:我本來是一個普通老百姓, 在襄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於亂世中苟且活命, 從沒有想過要做官封侯, 先帝沒有因為我的卑微而小瞧我, 而是屈尊三次光顧我簡陋的住處。

3、《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草廬對》, 當然是三顧茅廬的產物。

4、《魏略》記載:劉備屯於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 亮知荊州次當受敵, 而劉表性緩, 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 備與亮非舊, 又以其年少, 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 眾賓皆去, 而亮獨留, 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毦, 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

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複有遠志, 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 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 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 以此待敵, 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 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 而著籍者寡, 平居發調, 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 令國中凡有遊戶, 皆使自實, 因錄以益眾可也。 "備從其計, 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 乃以上客禮之。 這段太長, 就不翻譯了, 大概意思是說諸葛亮先見的劉備, 毛遂自薦。

5、三國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記載: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 乃三顧亮於草廬中。

6、《華陽國志.劉先主志》記載:先主遂造亮,

凡三。

二、分析

1、陳壽造假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因此《三國志》的記載可信度很高。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陳壽雖然是蜀人, 但諸葛亮去世時, 他才一歲, 等他長大了, 蜀亡後, 就去西晉做了官, 就變成了晉臣, 首先他在感情上和政治上不會偏袒諸葛亮。

其次, 《晉書》記載“壽父為馬謖參軍, 謖為諸葛亮所誅, 壽父亦坐被髡, 諸葛瞻又輕壽。 壽為亮立傳, 謂亮將略非長, 無應敵之才, 言瞻惟工書, 名過其實。 議者以此少之。 ”陳壽父親被諸葛亮施刑,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平時也非常輕視陳壽, 這麼說, 陳壽在寫《三國志》時, 應該恨不得把諸葛亮能抹多黑就抹多黑。 那為什麼沒有過多的抹黑呢, 而且單獨為其立傳, 只有一個解釋, 諸葛亮在當時實在是名氣和功績太大了,

陳壽不好過多抹黑, 怕瞭解的人指著鼻子罵。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三國志》的記載不但可信, 而且一點誇大的成分都沒有。

2、《前出師表》的可信度相當高。

裴松之注三國時, 就通過《前出師表》來證偽, 證明《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諸葛亮出山是他自己先去造訪的劉備這一說法不成立。 按我們常人的推理來說, 做為一代名相, 也不可在寫給後主的《前出師表》中把三顧茅廬這個事從無到有生生捏造出來。 想必後主對三顧茅廬的事情是知情的, 畢竟後主與關張趙馬黃等大將及其它劉備的老臣有過長時間的相處, 按理說一定聽說過這個故事。 因此,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造假的可能性是一定沒有的。

3.《魏略》在記載西蜀的內容上,可信度不高。

此書不僅把後主劉禪年齡搞錯、立太子時間搞錯,還能把劉備稱王的時間和地點、甚至諸葛亮的官職等等都搞錯,可信度比較差。

4.後人有種介於《三國志》和《魏略》兩種記載之間的折衷的說法:諸葛亮先見劉備,但是劉備看不起他一個年輕小夥子。但後來通過與諸葛亮的相處,劉備發現了他是個天才。然後此時諸葛亮因劉備的怠慢,而返回茅廬去了。然後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同意出山,跟隨劉備帳。

小編覺得上面這種說法,就是在和稀泥,既沒有史料依據,又沒有研究發現。純粹是為了中和兩種觀點的矛盾,而作出的一種推斷。這個做法,對於歷史研究來說,更要不得。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三顧茅廬”確有其事,並無誇大美化之嫌。大家認為呢?

有人說納蘭性德詞可以跟後主李煜相提並論,你是在逗我嗎

郭沫若的文章曾遭毛主席當頭棒喝,你怎麼看

他才是玩對聯的祖宗,唐伯虎跟他比,差得不止一點點

把美得心碎的詩詞譯得這樣好,也是沒誰了,逆天進行時(二)

把美得心碎的詩詞譯得這樣好,也是沒誰了,逆天進行時

史上最悲壯的斷頭詩大全,一位元共和國元帥的作品也在其中

3.《魏略》在記載西蜀的內容上,可信度不高。

此書不僅把後主劉禪年齡搞錯、立太子時間搞錯,還能把劉備稱王的時間和地點、甚至諸葛亮的官職等等都搞錯,可信度比較差。

4.後人有種介於《三國志》和《魏略》兩種記載之間的折衷的說法:諸葛亮先見劉備,但是劉備看不起他一個年輕小夥子。但後來通過與諸葛亮的相處,劉備發現了他是個天才。然後此時諸葛亮因劉備的怠慢,而返回茅廬去了。然後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同意出山,跟隨劉備帳。

小編覺得上面這種說法,就是在和稀泥,既沒有史料依據,又沒有研究發現。純粹是為了中和兩種觀點的矛盾,而作出的一種推斷。這個做法,對於歷史研究來說,更要不得。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三顧茅廬”確有其事,並無誇大美化之嫌。大家認為呢?

有人說納蘭性德詞可以跟後主李煜相提並論,你是在逗我嗎

郭沫若的文章曾遭毛主席當頭棒喝,你怎麼看

他才是玩對聯的祖宗,唐伯虎跟他比,差得不止一點點

把美得心碎的詩詞譯得這樣好,也是沒誰了,逆天進行時(二)

把美得心碎的詩詞譯得這樣好,也是沒誰了,逆天進行時

史上最悲壯的斷頭詩大全,一位元共和國元帥的作品也在其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