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史上未嘗一敗的戰神,無數次上演逆轉奇跡,卻慘死於奸人之手

說到戰國時期, 那是公認的將星璀璨, 名將如雲的年代。

在那眾多神奇將領中, 又有四位最值得稱道。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大名將”:廉頗、李牧、白起、王翦。

戰國四大名將

這四位牛逼人物, 每個單拎出來, 那都是五千年歷史上的傳奇, 都是戰功赫赫, 不可一世的人物。 放到世界戰爭史上, 都可以算是指揮若定的一代名將。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了, 這四位一流名將中, 又是誰最厲害最牛逼呢?

關於這個話題, 一直討論不斷, 但鳳梨君認為, 其中一人的本事, 可能真的比另外三個還要高那麼一丟丟。 為什麼這麼說?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這個四巨頭之中的佼佼者, 就是趙國的著名將領——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之李牧

出道即巔峰

關於李牧的出生, 以及他的家庭成員, 歷史上卻沒有任何明確記載。 不僅如此, 連他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都找不到。 根據一些史學專家推測,

李牧應當出生于趙武靈王後期, 即西元前300年左右。 出生地是柏仁, 大約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

同樣的, 史書中也沒有李牧青少年期的事蹟。 根據推測, 他祖上應當是趙國的名門, 有學者認為他是世襲理官職務的李離的後人。 另外據部分史料記載, 李牧的父親曾經擔任過趙國的太傅。

不論如何, 李牧在史書中一露面, 就已經是鎮守趙國北方邊境, 一位赫赫有名的將領了。

這就好像一個小說主角, 沒有任何打怪升級的描寫, 開篇即是頂尖高手一樣。

但是他的出身設定, 卻不可忽視。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生在趙國。

趙國這個國家, 和其他幾國不同, 他們長期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為敵, 因此除了對抗周邊的各個中原國家,

人家還要對付那些如狼似虎的塞外之敵。

趙國地圖, 北面就是匈奴

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薰陶下, 從趙武靈王開始起, 趙國就學習匈奴們, 轉而胡服騎射搞出了一套相當牛逼的騎兵部隊。 跟六國那些笨重的戰車不同, 趙國擁有著超高機動性的,

指哪打哪的, 真正意義上的騎兵部隊。

這一支精銳突騎兵, 是趙國能夠傲視關東六國, 對抗秦國的巨大資本。

但是, 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在於, 突騎兵這種當時超越時代的部隊,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轉。 比如著名的反例, 你們都懂的——趙括。

然而對於李牧而言, 統率這一套騎兵部隊簡直就和吃飯喝水一樣, 這又是為什麼呢?

隱忍的北境之王

答案在於, 人家李牧從來都是和北方匈奴直接交戰的。

李牧當年所長期駐守的, 是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 由於此地居於趙國的北方邊境, 因此常年會面臨匈奴部隊的騷擾。 當時的趙國君主趙惠文王, 是個雄心勃勃的男人, 他一心想要在七國中稱霸中原。

插圖中的趙惠文王

但是, 北方的匈奴卻是他不得不防的一個痛點。 畢竟, 如果不妥善對待的話, 腹背受敵、兩線作戰將會讓趙國陷入極為困難的處境。

因此, 趙惠文王決意起用李牧為主將, 將對抗北部敵人的重任擔在他的肩上。

恰好, 匈奴的崛起也正在這個時候。 李牧面對可怕的敵人,會做出怎樣的應對呢?

李牧深知匈奴騎兵的彪悍,更清楚他們所自帶的高機動性光環。如果和他們正面懟,就算打了勝仗,代價也是極大的。況且周圍還有虎視眈眈的幾個國家,如果把兵力耗費在硬剛匈奴上面,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李牧很快就確立了防禦為主,韜光養晦的戰略思維。

他親自任命了一批地方官,抓起地方建設,並設法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做為軍費。另一方面,他對手下軍士非常優厚,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他們。當然了,堅守不出的同時,每日的操練也是必不可少的:李牧親自教授手下的兵卒們騎射的能力。

此外還有鳳梨君認為極重要的一點,李牧安排了一支情報隊伍,專門刺探匈奴的一舉一動,以知己知彼的態度來安排對敵策略。

在他日復一日的操練之下,不僅戰士們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鬥志,連生產也抓得很好。你們想想,天天有牛羊肉吃得香噴噴的軍隊,身體素質和戰鬥力哪裡是那些上頓不接下頓的匈奴士兵可以比的?

但是李牧也知道,那些挨餓受凍的匈奴人,鬥志和殺意都極其旺盛,他們就像一群紅著眼的餓狼,如果正面接戰,必然免不了一場死鬥。

因此,只要匈奴部隊一有什麼風吹草動,李牧的情報團就立刻會捕捉到,並且快速回報本部,然後李牧立刻安排將人馬物資全部退入堡壘固守,從不輕易出擊。

這一段記錄在《史記·李牧列傳》中:“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可以看出李牧軍法嚴明,遇到匈奴的侵襲,所有人必須回城,擅自交戰者,即便戰勝了也要問斬。

這樣一來,這群餓狼只能隔著鐵籠叫喚,面對著堅固的城牆徒歎奈何。

很多年過去了,李牧駐守的邊境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反而軍力越來越強。鳳梨君認為,從戰略角度上講,李牧就絕非那些浮躁好戰的莽夫可比。

但是,你要是認為李牧只會守,不會打仗,那就大錯特錯了。具體咱們下面會繼續講。

但當時有些人,還真的以為李牧就是個膽小鬼、軟腳蝦,只會縮起來不敢應戰。匈奴軍隊也經常以此來笑話李牧,旦他充耳不聞,依舊不動如山地統領著北方大地。

慘遭撤職,又被請出山

然而,這些風言風語漸漸傳到了趙惠文王那裡。作為一個雄主,趙王是不太願意接受這種姿態的。

當然了,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哥們連戰連勝,地盤不斷擴大,已經開始膨脹了。此時的趙惠文王,連戰爭機器強秦都不怕,更何況區區匈奴的散兵游勇?

因此他要求李牧:果斷打,必須打,要把我們趙國的軍事實力展示給天下人看,要讓匈奴嚇得不敢來犯。

說實話,在這種時刻,如果統軍主帥按耐不住,中了遠在天邊,不知深淺的君主的邪的話,貿然出擊還真的有可能功虧一簣。類似的戰例史料裡多的是。

大局觀頂級的李牧,深知此時還未到火候,而且保存實力更重要,因此他寧可忤逆趙王的命令,也不願動兵。結果匈奴人更加倡狂,甚至跑到邊境上開慶功宴。

這終於惹得趙惠文王不爽了。他找了另一位史料中連名字都沒有記載的將軍,頂替了李牧。把老李撤了職。

這位無名氏的哥們顯然是個莽人,也是個一味服從君主命令的人。只要匈奴一來犯,他立刻屁顛屁顛地帶兵出去交戰。

但這草包哪裡是那些匈奴部隊的對手,吃了一大堆敗仗,攪得連原本安居樂業的雁門關一帶都戰火頻頻。不但軍隊損失傷亡很重,邊區人民也再不能像過去那樣正常耕種和畜牧了。

更匈奴發現新來的是個軟柿子,非但沒有退縮,反而騷擾得更加勤快了。而且,多次大捷讓匈奴首領也膨脹了,他在趙國邊境陳兵數萬,大有隨時南下入侵趙國之勢。

這下輪到趙惠文王緊張了。

不過作為一個明君,他願意承認自己之前的失誤。他也終於意識到,一個敢於抗命的邊境統帥,是國家的財富。因此,他想召回李牧,讓他官復原職。

沒想到,李牧卻因病拒絕了這次召喚。鳳梨君猜想,可能他還憋著一肚子氣呢。

麼辦法,趙惠文王只能放下身段,親自等門拜訪李牧,邀請他重出江湖。這麼大的面子,李牧也只好收下了。但是為了讓自己有更高的自主權,他提出了一個要求:“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你要讓我為你做事,就必須同意我像過去那樣按部就班地來,不然就別找我。

嗯,有大本事的人,才敢對一位同樣牛逼的領導放出這種話來。

趙王一口答應,於是李牧又重新回到了那座比自己家還熟悉的雁門關。

終於等到你!進擊的李牧

李牧果然如同他說的那樣,繼續堅壁清野,面對騷擾從不交戰。這下匈奴人又有點頭大了,這個縮頭烏龜竟然回來了。於是他們只好故技重施,又到處散播流言,各種羞辱難聽的都罵出來了,只希望能激怒李牧,或是煽動趙王。

這下連李牧的手下軍士都開始抱怨了,我們主帥為啥一味避戰呢?這樣養著我們,又無用武之地,還要被對手連番嘲諷,實在是不能忍啊!

但這回,李牧依舊不動聲色。還好,趙惠文王也守住了自己承諾,沒有再干涉李牧。

不過,如果永遠只知道退讓,那叫怯弱。像李牧那樣懂得以退為進的人,那叫隱忍。

當匈奴以為這個對手永遠只會退避三舍的時候,李牧終於出招了!

他精心挑選出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精兵五萬,射手十萬,並以實戰要求操練他們。這些精兵心裡明白:反擊的那一刻就要來臨了!

然而其他人卻完全不知道李牧到底在想什麼,更不用說匈奴了。為了麻痹敵人,李牧還故布疑陣,讓很多牧民散佈到各個山谷中放牧。

看著那一群群肥美的牛羊,匈奴軍士連口水都要湧出來了。他們根本不知是計,心想這次一定要好好劫掠一把。哎,鳳梨君表示,情報工作的重要性,現在大家懂了吧~

果然,匈奴的騷擾很快來了,李牧又一次安排自己的軍隊假裝潰不成軍地逃離,任由匈奴收割那些遍地都是的牛羊。

匈奴BOSS滿以為這是一次絕好的搶劫機會,於是親自帶著大軍前往。沒想到李牧竟然安排了兩路戰車隊,從側翼夾擊匈奴的騎兵大隊。

鳳梨君多句嘴,騎兵雖然厲害,但強於縱向的衝擊,兩翼是其巨大弱點。

這一回李牧直接把匈奴的騎兵陣容沖散了,在人仰馬翻的時候,十萬弓箭手出現了。這一通萬箭齊發,射得匈奴死傷無數、屍橫遍野。

剩下的騎兵還試圖突圍,這時李牧的五萬重騎兵又不期而至,多重兵種,在李牧的調動下,如同一通暴力組合拳一般,精准無比地砸在匈奴大軍頭上。

這個時候,還有誰敢說李牧是個只會避戰的膽小鬼?

李牧用教科書一般的操作,指揮這十萬大軍,一舉殲滅匈奴十余萬騎兵。一天之前還不可一世的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竟然遭到如此滅頂之災。

李牧趁熱打鐵,又一舉攻下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遊牧部落,把趙國的版圖推進到了更加深遠的地方,也讓趙國人民離邊境更遠、更加安全了。

搞定了一直陰魂不散的匈奴,李牧又將面臨一個更可怕的對手:強大的秦國。

危急之刻臨危受命

在直面強秦之前,李牧還在邊陲駐守了很多年。這些年裡,有了他安定後方,前方的廉頗、趙奢等名將才能摧城拔寨,立下無數功勞。

在實力做大之後,趙國的野心開始不斷膨脹,和隔壁鄰居秦國開始了為時數十年的爭霸。

在這期間,趙惠文王離世,其子趙孝成王成為了最高統治者。這位趙王,比起他老爸和爺爺來,就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了。正是在他的手上,斷送了趙國統一天下的夢想。

就在西元前262年之後的兩年,趙國遭遇到了一場罕見的大潰敗,國力徹底衰敗,再也無力回到之前的霸主地位。

是的,我們都知道,這場潰敗就是——長平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原本同樣以隱忍尋找機會的名將廉頗,被趙孝成王聽信佞臣郭開的讒言撤了職,換成了趙奢的兒子趙括。

請大家記住郭開這個小人的名字,因為,後面你們還會繼續看到他出來作惡。

嗯,後來發生了什麼我們都知道了。最關鍵一仗,廉頗的缺席,成就了白起的殺神威名。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

也許你會問了,廉頗被調任,為什麼不用更厲害的李牧呢?為什麼放著這麼一位軍神棄之不用,反而用嘴上沒毛紙上談兵的趙括呢?

鳳梨君認為,因為李牧長期以來的主要職責都是鎮守北方,並不參與前線戰事有關。另外一點,李牧的風格比廉頗更保守,浮躁的趙王連廉頗都受不了,又怎麼能忍得下李牧呢?

不管怎樣,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只能調整戰略方針,開始拉攏周邊各國,切入低調防禦姿態。

就在這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又傳來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老將廉頗因為不滿新上任的趙悼襄王讓樂乘替換了自己的職位,一怒之下投奔魏國去了。

這真是巨大的打擊啊!要知道,此時趙國的脊樑藺相如和趙奢都已故去,廉頗又出走,憂心忡忡的趙悼襄王只能尋求李牧的依靠了。

戰國四大名將之廉頗

於是,在西元前246年,李牧終於離開了駐守多年的北境,回到了朝中。但很快,他就作為外交重臣,被任命為相國,出使秦國。

精通兵法的李牧,在這一刻又顯示出他強大的外交能力,硬是在慘敗之後的劣勢中,左右斡旋,為趙國挽回了些許顏面,簽訂了休戰合約,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

兩國之間算是相安無事的十多年,到了西元前234年,秦國終於開始重新攻擊趙國。大將桓齮攻取了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兩地,又殺趙將扈輒于武遂,斬殺趙軍十萬。

一年之後,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從太行山北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裡),攻打趙的後方,大軍已經迅速逼近了邯鄲城下。

這一下,新任趙王又嚇出尿來了。沒辦法,只能從雁門關調回李牧,緊急任命其為大將軍,率領部隊南下抗擊秦軍。

整個趙國的命運,都牽繫在李牧一個人的身上了。

以弱勝強,力挫大秦

李牧得到命令後,立刻連夜率領自己的邊防精銳部隊,與從邯鄲出發的趙軍合流,並在宜安地區附近阻擊秦軍。

李牧深知,這一次的對手,再也不是無組織無紀律,毫無章法只會野蠻攻擊的匈奴人,而是可怕的、紀律嚴明的大秦軍隊。

況且秦軍連戰連捷,士氣正處於極度高漲的時期,這時候如果跟他們剛正面,自己肯定損失慘重,於是他便築壘固守,不和對手正面對抗。

秦國將領桓齮

而對手桓齮也不是匈奴單于,面對李牧的固守,他想到了一個調虎離山之計:派主力部隊強行攻打南邊的肥下,當李牧出動馳援時,在半途中截殺之。

但李牧是何等樣人,當他獲悉對手的行蹤後完全不為所動,只是淡定地說了一句:“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而且,當秦軍主力攻打肥下時,本部大營立刻空虛了,加上長期以來李牧固守的姿態麻痹了敵人,甚至有些兵卒盔甲都沒穿齊就出來瞎轉悠了……

這個大好機會怎麼會被李牧錯過?

他立刻當機立斷發兵攻打秦軍本部,果然打得對手猝不及防,只能狼狽逃竄。李牧遂一舉攻下了秦軍大營,又俘獲全部留守的秦軍以及輜重。

戰國時期的常見武器:戈

桓齮聞聽大營失守,立刻揮師來救,這又中了李牧下懷。李牧部署了一支重步兵在他的必經之路上阻礙對手前進,又安排了騎兵和射手從兩翼夾擊,給桓齮包了個餛飩。

這回的精准組合拳,又打得秦軍大敗。李牧的名聲一下震動了七國,並被封為武安君。

我們都知道,白起也被封為武安君,和李牧一樣也是一生未嘗一敗。那麼他倆誰更強呢?

鳳梨君認為,相比較而言,還是李牧要更勝一籌。

這是因為白起的身後,是國力超強、制度優越的秦國,而李牧卻來自孱弱的趙國。能在這樣的弱勢下擊敗秦軍,李牧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是當世頂級的。

至少,以李牧的眼光和格局,是做不出坑殺40萬降卒這樣的事情的。

再說回來。三年之後,秦軍再次捲土重來。西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這一回,秦軍分兵兩路,一路由李信率領,從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

另一路主力部隊由蒙驁率領,由上党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從邯鄲背後,將整個首都攔腰截斷。

這一次李牧卻一反常態,並未以防禦姿態示人,而是主動出擊,帶領主力部隊迎擊南邊的秦軍。依靠漳水及趙長城的天然屏障,秦軍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

李牧見敵人成功被阻擋住,又訂下了各個擊破的策略。他安排副將司馬尚留在原地,依據長城繼續阻擊敵人。自己則揮師北上,迎擊企圖繞道北面的秦軍。

兩軍在番吾附近遭遇了,李牧不作任何停留,下令全軍猛擊。李信從未見過李牧這樣攻擊性的姿態,立刻慌了陣腳,大敗而走。

李牧並不追擊,而是南下和司馬尚部隊合流之後,繼續反攻南邊的秦軍。如他料想的一樣,這支秦軍也完全阻擋不了這樣的攻勢,連連敗退。強秦的這一波攻勢,又被李牧成功化解。

經歷這一仗,還有誰敢說,李牧只會一味防禦?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把握戰機能力極強,攻守兼備的軍事天才。

遭小人陷害而死的戰神

好不容易安寧了幾年的趙國,又遭遇到一場天降橫禍:一場百年難遇的地震降臨在河北平原,嚴重摧毀了農業生產,狠狠打擊了趙國復蘇的經濟。整個趙國到處一片餓殍遍野的慘狀。

這個消息被嬴政獲悉之後,他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真正意義上的天賜良機。更何況,此時秦國已經納下了三晉另外兩家:韓、魏的地盤,處於勢不可擋之際。

更關鍵的是,這次嬴政派出的,是秦國的戰神:王翦。

戰國四大名將之王翦

說到王翦,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同為四大名就之一的他,在秦滅六國的戰役裡拿下了一大半的地盤。他的兒子王賁也是戰國時的猛將,他們家還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翦不虧是一代名將,面對災禍之後的趙軍,一路勢如破竹,輕鬆繞道背後攻下了井頸關(今河北井經縣),切斷了趙軍向北逃亡的後路。而副將楊端的幾十萬大軍也逼近了邯鄲。這一次,看來趙國又危在旦夕了。

危急之刻,面對虎狼之師的秦軍,面對真正的對手王翦,李牧又會如何應對呢?

沉著應戰的李牧,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對北部的王翦依然以固守為主,避其鋒芒。而集中剩下的精銳騎兵,猛攻南面楊端的軍隊。

不過,王翦畢竟不是匈奴單于,也不是桓齮之流可比,他安排部隊一邊也擺出固守姿態和李牧相持,一邊分兵救援楊端,使其免遭此前那樣的慘敗。

兩人果然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在戰場上鬥得平分秋色。

但是王翦也深知一個道理:自己畢竟在別人的地盤上作戰,消耗戰對自己不利。何況李牧素來以持久戰加生產見長,這麼耗下去實在吃不消。倘若再被李牧抓住什麼機會來一波反推,恐怕連自己也擋不住。

因此,他想到了一個陰險的辦法:反間計。既然咱正面打不下你,那就讓你在內部被摧毀。這樣的計謀,在歷史上簡直數不勝數,屢屢奏效。

王翦暗派人打入趙國內部,並用重金收買了一個高官。這個人,就是此前造謠詆毀廉頗的郭開。

這一次,他又對李牧下手了。

郭開到處散佈謠言,聲稱李牧之所以在前線按兵不動,其實是和秦國暗中勾結,只等機會一到,就領兵叛變。

小人郭開

這些謠言傳到了趙王遷的耳朵裡,這個昏君被嚇得不輕,立刻下令讓趙蔥取代李牧作戰。嗯,類似的一幕也曾經發生在廉頗身上,這些個昏庸的趙王,總是這麼不長記性。

但是李牧不答應。他深知如果臨陣把自己調走,趙國必將面臨另一場長平之戰那樣的潰敗,而且這一次再敗,趙國必將滅亡。

因此,他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態度,拒絕了趙王的調任。

沒想到這一下,反而給郭開落下了反叛的口實,他更加瘋狂地詆毀李牧。趙王遷也真的相信了,在那一刻。他早已忘記了,這位忠心耿耿的老將,效忠了他多少代父輩祖輩。

趙王遷派人設下圈套,把李牧騙去,並誅殺了他。

一代戰神竟然落得如此悲涼的下場。

在《史記·李牧列傳》裡,太史公只用了寥寥數筆書寫這位英雄的末路:“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但不知道有多少後人讀到這裡,會心生悲憤,為李牧而惋惜?

失去了最後唯一的依靠,趙國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被王翦蹂躪了。

邯鄲城破之際,昏聵的趙王遷也淪為了階下囚,想必這也是他應得的命運。

此後幾年內趙國被秦國蠶食,7年國滅!

後世史學稱:李牧死,趙國亡!

對於李牧,有人是這樣評價他的,甚得我心:

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扼腕歎恨。

堅不可摧的長城,總是從內部被摧毀;一生無敗的戰神,總是敗給了自己人。

一代名將李牧也未能倖免。

只不過,他的名字早已和那些歷朝歷代的將星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李牧面對可怕的敵人,會做出怎樣的應對呢?

李牧深知匈奴騎兵的彪悍,更清楚他們所自帶的高機動性光環。如果和他們正面懟,就算打了勝仗,代價也是極大的。況且周圍還有虎視眈眈的幾個國家,如果把兵力耗費在硬剛匈奴上面,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李牧很快就確立了防禦為主,韜光養晦的戰略思維。

他親自任命了一批地方官,抓起地方建設,並設法獲取更多的財政收入做為軍費。另一方面,他對手下軍士非常優厚,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他們。當然了,堅守不出的同時,每日的操練也是必不可少的:李牧親自教授手下的兵卒們騎射的能力。

此外還有鳳梨君認為極重要的一點,李牧安排了一支情報隊伍,專門刺探匈奴的一舉一動,以知己知彼的態度來安排對敵策略。

在他日復一日的操練之下,不僅戰士們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鬥志,連生產也抓得很好。你們想想,天天有牛羊肉吃得香噴噴的軍隊,身體素質和戰鬥力哪裡是那些上頓不接下頓的匈奴士兵可以比的?

但是李牧也知道,那些挨餓受凍的匈奴人,鬥志和殺意都極其旺盛,他們就像一群紅著眼的餓狼,如果正面接戰,必然免不了一場死鬥。

因此,只要匈奴部隊一有什麼風吹草動,李牧的情報團就立刻會捕捉到,並且快速回報本部,然後李牧立刻安排將人馬物資全部退入堡壘固守,從不輕易出擊。

這一段記錄在《史記·李牧列傳》中:“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可以看出李牧軍法嚴明,遇到匈奴的侵襲,所有人必須回城,擅自交戰者,即便戰勝了也要問斬。

這樣一來,這群餓狼只能隔著鐵籠叫喚,面對著堅固的城牆徒歎奈何。

很多年過去了,李牧駐守的邊境幾乎沒有任何損失,反而軍力越來越強。鳳梨君認為,從戰略角度上講,李牧就絕非那些浮躁好戰的莽夫可比。

但是,你要是認為李牧只會守,不會打仗,那就大錯特錯了。具體咱們下面會繼續講。

但當時有些人,還真的以為李牧就是個膽小鬼、軟腳蝦,只會縮起來不敢應戰。匈奴軍隊也經常以此來笑話李牧,旦他充耳不聞,依舊不動如山地統領著北方大地。

慘遭撤職,又被請出山

然而,這些風言風語漸漸傳到了趙惠文王那裡。作為一個雄主,趙王是不太願意接受這種姿態的。

當然了,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哥們連戰連勝,地盤不斷擴大,已經開始膨脹了。此時的趙惠文王,連戰爭機器強秦都不怕,更何況區區匈奴的散兵游勇?

因此他要求李牧:果斷打,必須打,要把我們趙國的軍事實力展示給天下人看,要讓匈奴嚇得不敢來犯。

說實話,在這種時刻,如果統軍主帥按耐不住,中了遠在天邊,不知深淺的君主的邪的話,貿然出擊還真的有可能功虧一簣。類似的戰例史料裡多的是。

大局觀頂級的李牧,深知此時還未到火候,而且保存實力更重要,因此他寧可忤逆趙王的命令,也不願動兵。結果匈奴人更加倡狂,甚至跑到邊境上開慶功宴。

這終於惹得趙惠文王不爽了。他找了另一位史料中連名字都沒有記載的將軍,頂替了李牧。把老李撤了職。

這位無名氏的哥們顯然是個莽人,也是個一味服從君主命令的人。只要匈奴一來犯,他立刻屁顛屁顛地帶兵出去交戰。

但這草包哪裡是那些匈奴部隊的對手,吃了一大堆敗仗,攪得連原本安居樂業的雁門關一帶都戰火頻頻。不但軍隊損失傷亡很重,邊區人民也再不能像過去那樣正常耕種和畜牧了。

更匈奴發現新來的是個軟柿子,非但沒有退縮,反而騷擾得更加勤快了。而且,多次大捷讓匈奴首領也膨脹了,他在趙國邊境陳兵數萬,大有隨時南下入侵趙國之勢。

這下輪到趙惠文王緊張了。

不過作為一個明君,他願意承認自己之前的失誤。他也終於意識到,一個敢於抗命的邊境統帥,是國家的財富。因此,他想召回李牧,讓他官復原職。

沒想到,李牧卻因病拒絕了這次召喚。鳳梨君猜想,可能他還憋著一肚子氣呢。

麼辦法,趙惠文王只能放下身段,親自等門拜訪李牧,邀請他重出江湖。這麼大的面子,李牧也只好收下了。但是為了讓自己有更高的自主權,他提出了一個要求:“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你要讓我為你做事,就必須同意我像過去那樣按部就班地來,不然就別找我。

嗯,有大本事的人,才敢對一位同樣牛逼的領導放出這種話來。

趙王一口答應,於是李牧又重新回到了那座比自己家還熟悉的雁門關。

終於等到你!進擊的李牧

李牧果然如同他說的那樣,繼續堅壁清野,面對騷擾從不交戰。這下匈奴人又有點頭大了,這個縮頭烏龜竟然回來了。於是他們只好故技重施,又到處散播流言,各種羞辱難聽的都罵出來了,只希望能激怒李牧,或是煽動趙王。

這下連李牧的手下軍士都開始抱怨了,我們主帥為啥一味避戰呢?這樣養著我們,又無用武之地,還要被對手連番嘲諷,實在是不能忍啊!

但這回,李牧依舊不動聲色。還好,趙惠文王也守住了自己承諾,沒有再干涉李牧。

不過,如果永遠只知道退讓,那叫怯弱。像李牧那樣懂得以退為進的人,那叫隱忍。

當匈奴以為這個對手永遠只會退避三舍的時候,李牧終於出招了!

他精心挑選出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精兵五萬,射手十萬,並以實戰要求操練他們。這些精兵心裡明白:反擊的那一刻就要來臨了!

然而其他人卻完全不知道李牧到底在想什麼,更不用說匈奴了。為了麻痹敵人,李牧還故布疑陣,讓很多牧民散佈到各個山谷中放牧。

看著那一群群肥美的牛羊,匈奴軍士連口水都要湧出來了。他們根本不知是計,心想這次一定要好好劫掠一把。哎,鳳梨君表示,情報工作的重要性,現在大家懂了吧~

果然,匈奴的騷擾很快來了,李牧又一次安排自己的軍隊假裝潰不成軍地逃離,任由匈奴收割那些遍地都是的牛羊。

匈奴BOSS滿以為這是一次絕好的搶劫機會,於是親自帶著大軍前往。沒想到李牧竟然安排了兩路戰車隊,從側翼夾擊匈奴的騎兵大隊。

鳳梨君多句嘴,騎兵雖然厲害,但強於縱向的衝擊,兩翼是其巨大弱點。

這一回李牧直接把匈奴的騎兵陣容沖散了,在人仰馬翻的時候,十萬弓箭手出現了。這一通萬箭齊發,射得匈奴死傷無數、屍橫遍野。

剩下的騎兵還試圖突圍,這時李牧的五萬重騎兵又不期而至,多重兵種,在李牧的調動下,如同一通暴力組合拳一般,精准無比地砸在匈奴大軍頭上。

這個時候,還有誰敢說李牧是個只會避戰的膽小鬼?

李牧用教科書一般的操作,指揮這十萬大軍,一舉殲滅匈奴十余萬騎兵。一天之前還不可一世的他們,萬萬沒有料到竟然遭到如此滅頂之災。

李牧趁熱打鐵,又一舉攻下了襜襤、東胡、林胡等三個遊牧部落,把趙國的版圖推進到了更加深遠的地方,也讓趙國人民離邊境更遠、更加安全了。

搞定了一直陰魂不散的匈奴,李牧又將面臨一個更可怕的對手:強大的秦國。

危急之刻臨危受命

在直面強秦之前,李牧還在邊陲駐守了很多年。這些年裡,有了他安定後方,前方的廉頗、趙奢等名將才能摧城拔寨,立下無數功勞。

在實力做大之後,趙國的野心開始不斷膨脹,和隔壁鄰居秦國開始了為時數十年的爭霸。

在這期間,趙惠文王離世,其子趙孝成王成為了最高統治者。這位趙王,比起他老爸和爺爺來,就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了。正是在他的手上,斷送了趙國統一天下的夢想。

就在西元前262年之後的兩年,趙國遭遇到了一場罕見的大潰敗,國力徹底衰敗,再也無力回到之前的霸主地位。

是的,我們都知道,這場潰敗就是——長平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原本同樣以隱忍尋找機會的名將廉頗,被趙孝成王聽信佞臣郭開的讒言撤了職,換成了趙奢的兒子趙括。

請大家記住郭開這個小人的名字,因為,後面你們還會繼續看到他出來作惡。

嗯,後來發生了什麼我們都知道了。最關鍵一仗,廉頗的缺席,成就了白起的殺神威名。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

也許你會問了,廉頗被調任,為什麼不用更厲害的李牧呢?為什麼放著這麼一位軍神棄之不用,反而用嘴上沒毛紙上談兵的趙括呢?

鳳梨君認為,因為李牧長期以來的主要職責都是鎮守北方,並不參與前線戰事有關。另外一點,李牧的風格比廉頗更保守,浮躁的趙王連廉頗都受不了,又怎麼能忍得下李牧呢?

不管怎樣,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只能調整戰略方針,開始拉攏周邊各國,切入低調防禦姿態。

就在這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又傳來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老將廉頗因為不滿新上任的趙悼襄王讓樂乘替換了自己的職位,一怒之下投奔魏國去了。

這真是巨大的打擊啊!要知道,此時趙國的脊樑藺相如和趙奢都已故去,廉頗又出走,憂心忡忡的趙悼襄王只能尋求李牧的依靠了。

戰國四大名將之廉頗

於是,在西元前246年,李牧終於離開了駐守多年的北境,回到了朝中。但很快,他就作為外交重臣,被任命為相國,出使秦國。

精通兵法的李牧,在這一刻又顯示出他強大的外交能力,硬是在慘敗之後的劣勢中,左右斡旋,為趙國挽回了些許顏面,簽訂了休戰合約,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的質子。

兩國之間算是相安無事的十多年,到了西元前234年,秦國終於開始重新攻擊趙國。大將桓齮攻取了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兩地,又殺趙將扈輒于武遂,斬殺趙軍十萬。

一年之後,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從太行山北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裡),攻打趙的後方,大軍已經迅速逼近了邯鄲城下。

這一下,新任趙王又嚇出尿來了。沒辦法,只能從雁門關調回李牧,緊急任命其為大將軍,率領部隊南下抗擊秦軍。

整個趙國的命運,都牽繫在李牧一個人的身上了。

以弱勝強,力挫大秦

李牧得到命令後,立刻連夜率領自己的邊防精銳部隊,與從邯鄲出發的趙軍合流,並在宜安地區附近阻擊秦軍。

李牧深知,這一次的對手,再也不是無組織無紀律,毫無章法只會野蠻攻擊的匈奴人,而是可怕的、紀律嚴明的大秦軍隊。

況且秦軍連戰連捷,士氣正處於極度高漲的時期,這時候如果跟他們剛正面,自己肯定損失慘重,於是他便築壘固守,不和對手正面對抗。

秦國將領桓齮

而對手桓齮也不是匈奴單于,面對李牧的固守,他想到了一個調虎離山之計:派主力部隊強行攻打南邊的肥下,當李牧出動馳援時,在半途中截殺之。

但李牧是何等樣人,當他獲悉對手的行蹤後完全不為所動,只是淡定地說了一句:“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

而且,當秦軍主力攻打肥下時,本部大營立刻空虛了,加上長期以來李牧固守的姿態麻痹了敵人,甚至有些兵卒盔甲都沒穿齊就出來瞎轉悠了……

這個大好機會怎麼會被李牧錯過?

他立刻當機立斷發兵攻打秦軍本部,果然打得對手猝不及防,只能狼狽逃竄。李牧遂一舉攻下了秦軍大營,又俘獲全部留守的秦軍以及輜重。

戰國時期的常見武器:戈

桓齮聞聽大營失守,立刻揮師來救,這又中了李牧下懷。李牧部署了一支重步兵在他的必經之路上阻礙對手前進,又安排了騎兵和射手從兩翼夾擊,給桓齮包了個餛飩。

這回的精准組合拳,又打得秦軍大敗。李牧的名聲一下震動了七國,並被封為武安君。

我們都知道,白起也被封為武安君,和李牧一樣也是一生未嘗一敗。那麼他倆誰更強呢?

鳳梨君認為,相比較而言,還是李牧要更勝一籌。

這是因為白起的身後,是國力超強、制度優越的秦國,而李牧卻來自孱弱的趙國。能在這樣的弱勢下擊敗秦軍,李牧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是當世頂級的。

至少,以李牧的眼光和格局,是做不出坑殺40萬降卒這樣的事情的。

再說回來。三年之後,秦軍再次捲土重來。西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這一回,秦軍分兵兩路,一路由李信率領,從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

另一路主力部隊由蒙驁率領,由上党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從邯鄲背後,將整個首都攔腰截斷。

這一次李牧卻一反常態,並未以防禦姿態示人,而是主動出擊,帶領主力部隊迎擊南邊的秦軍。依靠漳水及趙長城的天然屏障,秦軍被困在原地動彈不得。

李牧見敵人成功被阻擋住,又訂下了各個擊破的策略。他安排副將司馬尚留在原地,依據長城繼續阻擊敵人。自己則揮師北上,迎擊企圖繞道北面的秦軍。

兩軍在番吾附近遭遇了,李牧不作任何停留,下令全軍猛擊。李信從未見過李牧這樣攻擊性的姿態,立刻慌了陣腳,大敗而走。

李牧並不追擊,而是南下和司馬尚部隊合流之後,繼續反攻南邊的秦軍。如他料想的一樣,這支秦軍也完全阻擋不了這樣的攻勢,連連敗退。強秦的這一波攻勢,又被李牧成功化解。

經歷這一仗,還有誰敢說,李牧只會一味防禦?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把握戰機能力極強,攻守兼備的軍事天才。

遭小人陷害而死的戰神

好不容易安寧了幾年的趙國,又遭遇到一場天降橫禍:一場百年難遇的地震降臨在河北平原,嚴重摧毀了農業生產,狠狠打擊了趙國復蘇的經濟。整個趙國到處一片餓殍遍野的慘狀。

這個消息被嬴政獲悉之後,他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真正意義上的天賜良機。更何況,此時秦國已經納下了三晉另外兩家:韓、魏的地盤,處於勢不可擋之際。

更關鍵的是,這次嬴政派出的,是秦國的戰神:王翦。

戰國四大名將之王翦

說到王翦,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同為四大名就之一的他,在秦滅六國的戰役裡拿下了一大半的地盤。他的兒子王賁也是戰國時的猛將,他們家還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翦不虧是一代名將,面對災禍之後的趙軍,一路勢如破竹,輕鬆繞道背後攻下了井頸關(今河北井經縣),切斷了趙軍向北逃亡的後路。而副將楊端的幾十萬大軍也逼近了邯鄲。這一次,看來趙國又危在旦夕了。

危急之刻,面對虎狼之師的秦軍,面對真正的對手王翦,李牧又會如何應對呢?

沉著應戰的李牧,制定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對北部的王翦依然以固守為主,避其鋒芒。而集中剩下的精銳騎兵,猛攻南面楊端的軍隊。

不過,王翦畢竟不是匈奴單于,也不是桓齮之流可比,他安排部隊一邊也擺出固守姿態和李牧相持,一邊分兵救援楊端,使其免遭此前那樣的慘敗。

兩人果然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在戰場上鬥得平分秋色。

但是王翦也深知一個道理:自己畢竟在別人的地盤上作戰,消耗戰對自己不利。何況李牧素來以持久戰加生產見長,這麼耗下去實在吃不消。倘若再被李牧抓住什麼機會來一波反推,恐怕連自己也擋不住。

因此,他想到了一個陰險的辦法:反間計。既然咱正面打不下你,那就讓你在內部被摧毀。這樣的計謀,在歷史上簡直數不勝數,屢屢奏效。

王翦暗派人打入趙國內部,並用重金收買了一個高官。這個人,就是此前造謠詆毀廉頗的郭開。

這一次,他又對李牧下手了。

郭開到處散佈謠言,聲稱李牧之所以在前線按兵不動,其實是和秦國暗中勾結,只等機會一到,就領兵叛變。

小人郭開

這些謠言傳到了趙王遷的耳朵裡,這個昏君被嚇得不輕,立刻下令讓趙蔥取代李牧作戰。嗯,類似的一幕也曾經發生在廉頗身上,這些個昏庸的趙王,總是這麼不長記性。

但是李牧不答應。他深知如果臨陣把自己調走,趙國必將面臨另一場長平之戰那樣的潰敗,而且這一次再敗,趙國必將滅亡。

因此,他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態度,拒絕了趙王的調任。

沒想到這一下,反而給郭開落下了反叛的口實,他更加瘋狂地詆毀李牧。趙王遷也真的相信了,在那一刻。他早已忘記了,這位忠心耿耿的老將,效忠了他多少代父輩祖輩。

趙王遷派人設下圈套,把李牧騙去,並誅殺了他。

一代戰神竟然落得如此悲涼的下場。

在《史記·李牧列傳》裡,太史公只用了寥寥數筆書寫這位英雄的末路:“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但不知道有多少後人讀到這裡,會心生悲憤,為李牧而惋惜?

失去了最後唯一的依靠,趙國在短短三個月內就被王翦蹂躪了。

邯鄲城破之際,昏聵的趙王遷也淪為了階下囚,想必這也是他應得的命運。

此後幾年內趙國被秦國蠶食,7年國滅!

後世史學稱:李牧死,趙國亡!

對於李牧,有人是這樣評價他的,甚得我心:

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扼腕歎恨。

堅不可摧的長城,總是從內部被摧毀;一生無敗的戰神,總是敗給了自己人。

一代名將李牧也未能倖免。

只不過,他的名字早已和那些歷朝歷代的將星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