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多少人還記得小時候的菜油作坊?嘎吱嘎吱的古老絕唱

老牛拉石碾 木甑蒸清香

“每斤菜籽工錢3毛, 100斤菜籽大約半個小時就搞定了。 菜籽產油高的, 每斤可以榨4兩油, 低點的也能榨3兩多!”

“我今年收了200多斤菜籽, 今天榨了90多斤油。 準備自己留點, 其他的都給城裡的娃兒送去!”

……不能免俗, 今年過年回家的時候, 老母親也為我準備30斤菜油, 5斤芝麻油, 她說“這個做菜香, 比你們吃的沙拉油好多了!”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 有了童年的記憶, 便有了 那“吱吱”作響的榨坊。 並且, 打榨的季節, 便是生產隊裡男勞動力的節日——他們可以盡情地在榨坊裡吃碗黃亮亮的油洋芋, 直燙得渾身冒汗。

恩施山區盛產油茶籽、油菜籽、桐油和木梓油, 所以在恩施土家族的山山寨寨, 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座手工榨坊, 每到秋天, 空氣中便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油坊裡男人們粗獷的號子聲在山谷飄蕩。

A 記憶

有榨坊的地方, 就有童趣。 今年50歲的州城居民譚英俊,

童年時代生活在農村。 他回憶說:“兒時的我最喜歡和小夥伴們去油坊玩耍, 石碾子架和牛背上爬滿了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 吱吱作響的石碾子伴著牛鈴的叮噹聲, 我們一圈又一圈的在榨坊旋轉, 歡樂的童聲在油坊蕩漾。 ”

傳統的手工榨油工藝繁瑣而複雜。 如果是壓菜油, 首先要把晾曬乾淨的菜籽在大鍋裡炒熟。 然後倒進石槽裡碾壓。 碾壓菜籽相比其他工藝來說, 略輕鬆一些。 巨大的碾盤由一條牛拉著, 迴圈著沿石槽轉圈。 趕牛的人坐在連接碾盤的寬大木杆上, 一邊趕牛, 一邊抽煙。 這時, 便會有許多頑童爭相跳上木杆嬉鬧。

菜籽碾碎後, 便放進用稻草墊好的鐵圈裡, 然後放在巨大的木頭下壓榨。 在重力的作用下,

菜籽滲出清亮的菜油。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機械榨油機在恩施山區開始出現, 較高的出油率和人工成本的下降, 直接顛覆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榨油工藝, 山山寨寨的榨坊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B 堅守

在宣恩縣李家河鄉的箭竹坪村,

有一處古老完好的手工榨坊, 幾位農村老人仍堅守著手工榨坊這塊傳統工藝的陣地。

石碾盤大約有4米的直徑, 碾槽和碾子都是用青石製作的, 木制的碾架上坐著趕牛的爺孫倆, 孫子在牛鈴和石碾子“咿呀聲”的伴奏下, 享受著快樂的童年時光。

石磨初磨過的油菜籽經過石碾子再次碾壓, 油菜籽已經變成了粉狀, 再將這些油菜籽粉裝進木甑子裡蒸, 灶膛的木柴熊熊燃燒, 木甑內熱氣騰騰, 整個油坊裡白霧升騰, 滿堂飄香。

榨房的師傅姓胡, 夥計們都叫他胡老大。 胡老大在地上鋪上一張乾淨的塑膠布, 拿一把稻草, 雙手在空中一抖, 散開變成了一朵魅力四射的菊花, 他將菊花鋪在地上的鐵環裡, 再倒入蒸好的油菜籽粉,

彎腰駝背地在直徑約40釐米的鐵環裡踩了一圈, 一個油菜籽餅就做好了, 老鄉們將做好的油餅放進榨槽, 裝好楔子, 就剩下最後一道工序:槌榨。

榨槽用的是一整根上好的青杠樹, 挖去樹心的部分, 留世百年的榨槽如今看起來依然堅實。

只聽胡老大一聲令下, 五位老鄉赤膊抱著5米多長的撞槌, 口裡喊著“嗨呀著、嗨呀著”的號子, 奮力地將撞槌撞到油槽中的“楔子”上, “鐺鐺聲”清脆悅耳, 在山谷中悠悠回蕩。 榨槽裡的油餅開始冒出金黃色的油珠, 像雨滴、像玉露、更像珍珠, 晶瑩剔透。

C 懷舊

譚英俊說,有一天我們到了古稀之年,依舊會想起榨坊裡的油香。清冽的菜籽油永遠是我們餐桌上的珍肴。那傳統的工藝,便是祖先留下的“美德”,滋養著一代代土家人的靈魂。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收錄了箭竹坪老榨坊的榨油工藝,土家族的手工榨油技藝隨之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隨著知名度的不斷增加,箭竹坪老榨坊的手藝工人們,也在逐漸成為深山裡的草根明星。但是,胡老大也有他的苦惱:他們哥們幾個年齡大了,已經堅持不了太多時間。而村裡的年輕人,大部分不願做這種又苦又累的活,他們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這門手藝失傳。

也許正是看中了傳統榨坊的魅力,還有人想恢復傳統榨坊工藝。巴東清太坪鎮的陳永力,他的父親就是一個“榨坊師傅”,當地人稱“打榨佬兒”。陳永力想子承父業,在家鄉開一座傳統榨坊,他的想法是:把加工費收高一點,生意同樣會紅火,不僅有錢賺,還可以形成一個旅遊景點。但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哪一個石匠師傅能打出老榨坊中那麼大的碾盤了;遇到的第二難題就是,山上再也找不到老榨坊中使用的那種粗木料。

時光荏苒,滄海變桑田。黃牛拉石碾的“吱吱聲”已慢慢地離我們遠去,打榨的號子聲也在漸漸消失,惟有那份溫馨的記憶,會永存於人們的內心深處。

C 懷舊

譚英俊說,有一天我們到了古稀之年,依舊會想起榨坊裡的油香。清冽的菜籽油永遠是我們餐桌上的珍肴。那傳統的工藝,便是祖先留下的“美德”,滋養著一代代土家人的靈魂。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收錄了箭竹坪老榨坊的榨油工藝,土家族的手工榨油技藝隨之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隨著知名度的不斷增加,箭竹坪老榨坊的手藝工人們,也在逐漸成為深山裡的草根明星。但是,胡老大也有他的苦惱:他們哥們幾個年齡大了,已經堅持不了太多時間。而村裡的年輕人,大部分不願做這種又苦又累的活,他們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這門手藝失傳。

也許正是看中了傳統榨坊的魅力,還有人想恢復傳統榨坊工藝。巴東清太坪鎮的陳永力,他的父親就是一個“榨坊師傅”,當地人稱“打榨佬兒”。陳永力想子承父業,在家鄉開一座傳統榨坊,他的想法是:把加工費收高一點,生意同樣會紅火,不僅有錢賺,還可以形成一個旅遊景點。但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哪一個石匠師傅能打出老榨坊中那麼大的碾盤了;遇到的第二難題就是,山上再也找不到老榨坊中使用的那種粗木料。

時光荏苒,滄海變桑田。黃牛拉石碾的“吱吱聲”已慢慢地離我們遠去,打榨的號子聲也在漸漸消失,惟有那份溫馨的記憶,會永存於人們的內心深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