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酒壯“熊”人膽:伏特加喝出蘇俄熊風,喝出一流戰鬥力

蘇俄是北極熊, 在戰場上, 蘇軍的英勇人所共知, 像熊一樣勇猛。 人們常將其原因歸結為對祖國的忠誠和對侵略者的憎恨, 從某種意義上說,

確實如此。 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 要讓士兵面不改色地迎接槍林彈雨, 酒也擔任了重要作用, 沒有什麼不是一瓶伏特加不能解決的。


沒有巧克力, 好在還有酒

對俄國人來說, 他們和酒是一體的。 俄國最出名的酒是伏特加, 在它的指引下,

農奴在沼澤地建起聖彼德堡, 哥薩克征服了遠東, 托爾斯泰創作出《戰爭與和平》, 即使在禁欲的蘇聯, 酒精的影響仍然廣泛, 很多人甚至斷言, 如果沒有伏特加配給, 蘇軍根本無法席捲整個東歐。

蘇軍在戰爭中消耗的酒類超過了2.5億升, 這一天文數字完全源於對歷史的傳承。 俄軍從17世紀便開始配發伏特加, 直到20世紀20年代, 酗酒才被視為惡習。

和平時期, 酒精管制可以通過軍紀維持, 軍營生活也比較輕鬆, 所以軍隊對酒並沒有迫切的需要, 但隨著紅色政權捲入戰爭, 即使是最激進的布爾什維克也被迫向傳統屈服。 1940年, 蘇軍進攻芬蘭, 氣溫降到零下40度, 後勤部門無法提供高熱量食品(如巧克力), 最後只能將希望寄託於酒。 一份命令寫道:“每名士兵每天配發100克伏特加,

坦克兵加倍, 但禁止在戰前過量飲用。 ”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德軍入侵後, 史達林決定將制度向全軍推廣, 此舉考慮可謂非常現實:因為酒精可以引起興奮, 從而賦予士兵超常的忍耐力, 帶來的神經麻痹也可以幫助新兵克服恐懼。 另外, 在惡劣環境中, 酒還可以作為飲用水的替代品。 這些“特別給養”通常由專列運送, 並在軍、師級倉庫統一分配, 如有條件, 它們將裝瓶送往部隊。 值得一提的是, 酒瓶本身也是一種武器, 它們製作的燃燒瓶可以對付坦克。

從此, 酒便成了蘇軍形影不離的一部分。 在基輔, 西南方面軍被包圍, 數以萬計的士兵在喝光了伏特加後倉皇逃生;莫斯科城下, 狙擊手在雪地中潛行,

他們對寒冷的感覺因為酒精而麻木;在塞瓦斯托波爾, 城市在爆炸中顫抖, 水兵、工人和市民堅守到1942年7月, 為表彰他們的英勇, 史達林特意命令用軍艦運送伏特加;1943年1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如火如荼, 士兵們跑到醫務站搜羅酒精, 否則沒人能挺過連續作戰帶來的神經衰弱;而在後方, 新兵的訓練週期由3個月壓縮到6周, 每天100克的酒精幫他們熬過高強度訓練的物質支柱。

無酒不歡, 是正常還是病態

當然, “史達林的100克”也帶來了副作用, 與酒有關的瀆職和貪污不勝枚舉。 朱可夫寫道:“第39集團軍司令員阿列克謝·濟金揮霍無度, 光伏特加就領走310升。 ”為體現“英雄氣概”, 有些指揮官喜歡酒後指揮戰鬥, 其後果通常以災難告終。 格奧爾基·葉斯特比涅茨基回憶道:“那是在列寧格勒, 爛醉如泥的營長突然命令進攻。 我表示反對, 因為根本看不見目標, 但他卻大吼大叫:‘不管這個!’沖出100米之後, 德軍突然開火, 一挺機槍將部隊徹底壓制, 營長頭部中彈, 我被一發達姆彈擊中大腿……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損失了60位戰士。 ”

上述事件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1943年4月底,史達林被迫簽署了《伏特加的發放方法》檔,其中規定“自5月3日起,停止每天大規模供應伏特加,只向參加進攻的前線官兵發放100克,發放物件由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決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70%的步兵師都有戰地釀酒作坊,而野戰廚房的普及率只有30%;營級部隊擁有酒窖,一些士兵甚至隨身攜帶釀酒器——當然,它們從不會被寫進報告。

1944年後,隨著蘇軍跨出國境,他們享用的酒類清單發生了重大改變。東歐國家普遍種植小麥,因此老兵們紛紛發現伏特加的口感不同於以往,同時一些部隊還開始試製蘋果酒和玉米酒,繳獲的威士卡和白蘭地則作為特別獎勵下發,而空軍發明了一種叫“液態底盤”的酒精飲料,做法是用飛機制動液勾兌山莓汁,據說味道相當可口。

1944-1945年,蘇聯紅軍的實力不斷增強,酒精消耗也與日俱增,由於最高統帥部的力不從心,零星的惡習已經有失控之勢:1944年夏在芬蘭,第3步兵師的一個團在佔領托尼奧後開始狂歡,結果被德軍擊潰。匈牙利的布達福克以葡萄酒聞名,僅在一處酒窖就有十多名士兵溺死。在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城下,伏特加供給緊缺,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喝下了工業酒精(它們之前被德軍灌入小瓶,作為汽油的替代品)。最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在波茲南第8近衛機械化軍,副軍長戈雷洛夫試圖阻止部下搶劫,但喝醉的大兵們顧不上這麼多,最後竟將他們的長官打死。

毀譽參半,撫慰了一個時代

理論上,隨著戰爭邁向勝利,士兵的心理壓力減輕,對酒精的需求應當下降,但事實恰恰相反。為慶祝勝利,士兵們經常飲酒,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消除緊張,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另外,長期的配給使很多人產生了酒精依賴,加劇了酒精消耗。對這部分人而言,飲酒已不再是一種消遣方式,而是一種病態的習慣。多數酒精依賴者都具有暴力傾向,隨著部隊踏出國門,道德作為一種約束因素開始消失,此時要抑制復仇的渴望,就需要堅定的意志,但酒精卻能麻痹人的中樞神經,削弱自製力。毫不奇怪,在南斯拉夫、匈牙利和波蘭等被鐵蹄踐踏過的國家,蘇軍還是製造了不計其數的暴行,其中多數是在飲酒甚至醉酒的情況下實施的。它們雖然不能與納粹的種族滅絕相提並論,但仍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傷害,並使“解放者”的名譽永遠受損。

但第三帝國的覆滅已經註定。1945年5月,紅旗在帝國總理府升起,一場持續4年,投入上千萬人的廝殺終於落幕。蘇軍爭相在殘垣斷壁間合影,用月桂葉裝飾T-34坦克,作為勝利者,他們有權支配敵國土地上的一切,其中就包括繳獲的美酒。而柏林街頭的慶典也將是他們最後一次以軍人身份縱情狂歡:5月,伏特加供應被正式取消,同時,朱可夫下令將酗酒滋事的士兵繩之以法。曾幾何時,戰爭催生了對酒精的需求,千萬噸糧食在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和德國東部發酵,成為戰勝侵略者的有力武器。隨著硝煙散去,它們不再被用於殺戮,而是成為工人和農民手中的麵包,儘管史達林的統治仍然冷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歷史的確是在曲折中前進。

至於永恆的酒,它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士兵們的人生。勝利節上,昔日的戰友舉杯暢飲,烽火歲月的經歷將成為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也有老兵會借酒澆愁,甚至變得嗜酒成性,最終毀掉他們的後半生。從這個意義上講,酒精的確是雙刃劍。但以今天的視角,我們或許已永遠無法做出客觀的評判。蘇軍不是天神下凡,在戰場上都曾經產生過猶豫和恐懼,而正是酒精,幫助他們越過了生與死的最後一道門檻。從這種意義上看,酒精並不是一種糟糕的嗜好品,而更像是一種物質安慰和精神武器:是酒精,讓他們真正成為男人,儘管男人總免不了犯錯。

AK-47創始人卡拉什尼科

上述事件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1943年4月底,史達林被迫簽署了《伏特加的發放方法》檔,其中規定“自5月3日起,停止每天大規模供應伏特加,只向參加進攻的前線官兵發放100克,發放物件由方面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決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70%的步兵師都有戰地釀酒作坊,而野戰廚房的普及率只有30%;營級部隊擁有酒窖,一些士兵甚至隨身攜帶釀酒器——當然,它們從不會被寫進報告。

1944年後,隨著蘇軍跨出國境,他們享用的酒類清單發生了重大改變。東歐國家普遍種植小麥,因此老兵們紛紛發現伏特加的口感不同於以往,同時一些部隊還開始試製蘋果酒和玉米酒,繳獲的威士卡和白蘭地則作為特別獎勵下發,而空軍發明了一種叫“液態底盤”的酒精飲料,做法是用飛機制動液勾兌山莓汁,據說味道相當可口。

1944-1945年,蘇聯紅軍的實力不斷增強,酒精消耗也與日俱增,由於最高統帥部的力不從心,零星的惡習已經有失控之勢:1944年夏在芬蘭,第3步兵師的一個團在佔領托尼奧後開始狂歡,結果被德軍擊潰。匈牙利的布達福克以葡萄酒聞名,僅在一處酒窖就有十多名士兵溺死。在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城下,伏特加供給緊缺,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喝下了工業酒精(它們之前被德軍灌入小瓶,作為汽油的替代品)。最駭人聽聞的事件發生在波茲南第8近衛機械化軍,副軍長戈雷洛夫試圖阻止部下搶劫,但喝醉的大兵們顧不上這麼多,最後竟將他們的長官打死。

毀譽參半,撫慰了一個時代

理論上,隨著戰爭邁向勝利,士兵的心理壓力減輕,對酒精的需求應當下降,但事實恰恰相反。為慶祝勝利,士兵們經常飲酒,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消除緊張,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另外,長期的配給使很多人產生了酒精依賴,加劇了酒精消耗。對這部分人而言,飲酒已不再是一種消遣方式,而是一種病態的習慣。多數酒精依賴者都具有暴力傾向,隨著部隊踏出國門,道德作為一種約束因素開始消失,此時要抑制復仇的渴望,就需要堅定的意志,但酒精卻能麻痹人的中樞神經,削弱自製力。毫不奇怪,在南斯拉夫、匈牙利和波蘭等被鐵蹄踐踏過的國家,蘇軍還是製造了不計其數的暴行,其中多數是在飲酒甚至醉酒的情況下實施的。它們雖然不能與納粹的種族滅絕相提並論,但仍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傷害,並使“解放者”的名譽永遠受損。

但第三帝國的覆滅已經註定。1945年5月,紅旗在帝國總理府升起,一場持續4年,投入上千萬人的廝殺終於落幕。蘇軍爭相在殘垣斷壁間合影,用月桂葉裝飾T-34坦克,作為勝利者,他們有權支配敵國土地上的一切,其中就包括繳獲的美酒。而柏林街頭的慶典也將是他們最後一次以軍人身份縱情狂歡:5月,伏特加供應被正式取消,同時,朱可夫下令將酗酒滋事的士兵繩之以法。曾幾何時,戰爭催生了對酒精的需求,千萬噸糧食在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和德國東部發酵,成為戰勝侵略者的有力武器。隨著硝煙散去,它們不再被用於殺戮,而是成為工人和農民手中的麵包,儘管史達林的統治仍然冷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歷史的確是在曲折中前進。

至於永恆的酒,它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士兵們的人生。勝利節上,昔日的戰友舉杯暢飲,烽火歲月的經歷將成為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也有老兵會借酒澆愁,甚至變得嗜酒成性,最終毀掉他們的後半生。從這個意義上講,酒精的確是雙刃劍。但以今天的視角,我們或許已永遠無法做出客觀的評判。蘇軍不是天神下凡,在戰場上都曾經產生過猶豫和恐懼,而正是酒精,幫助他們越過了生與死的最後一道門檻。從這種意義上看,酒精並不是一種糟糕的嗜好品,而更像是一種物質安慰和精神武器:是酒精,讓他們真正成為男人,儘管男人總免不了犯錯。

AK-47創始人卡拉什尼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