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瓦罕走廊——阿富汗伸向中國的數百公里手臂,是如何形成的?

瓦罕走廊乃東西向300餘公里的狹長地帶, 其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同塔吉克斯坦相鄰, 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與巴基斯坦相接, 東向以92.34公里的邊界線毗鄰中國新疆, 似伸出的臂膀同中國緊緊相握, 雖高寒險峻仍要唇齒相依。

1.玄奘歸國古道

西元643年, 遊歷天竺近15年的唐代高僧玄奘帶著657部佛教典籍, 載譽啟程歸國。 自明鐵蓋達阪進入中屬瓦罕走廊, 645年正月榮歸長安。 明鐵蓋達阪是印度次大陸進入塔里木盆地最短最快捷的通道, “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即豎立於此。 瓦罕走廊以其獨特險峻的形貌訴說著古代絲綢之路的繁盛輝煌。

2.瓦罕走廊的形成——英俄緩衝

19世紀後半期, 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大不列顛殖民帝國向中亞拓展勢力, 與謀奪印度洋出海口的沙俄針鋒相對。 沙俄降服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後同英國南北向逐步蠶食阿富汗國土。 1884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續勘喀什噶爾界約》, 規定自烏孜別裡山口起俄國界線轉向西南, 而中國界線一直往南。 隨後沙俄不僅強佔了烏孜別裡山口西南線及南線間的待議地區, 而且攫取了南線以東近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疆域。 由此中國失去了瓦罕走廊以北的帕米爾地區。

勢力已相互瀕臨的英俄兩國為避免衝突, 在1895年3月簽訂《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定》, 規定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高原南緣間的狹長地帶為兩國的“隔離緩衝區”, 此即瓦罕走廊的由來。

3.現狀

阿富汗屬瓦罕走廊南北間距最窄處僅15公里,

最寬處約75公里。 阿富汗少數民族吉爾吉斯人居於走廊東部, 除此棲息地外幾不復見阿國其他境地;而西部則生活著塔吉克人, 他們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 約占阿國總人口的25%(主體民族是占總人口40%的普什圖人)。 兩者均信奉伊斯蘭教, 以遜尼派為主。

下圖(圖4、5)——瓦罕走廊實景

走廊大部分為高寒缺水的荒漠, 僅有極少量耕地, 另南部的山麓地帶零星分佈著些許高山牧場。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 攻陷喀布爾的塔利班政權佔據了阿富汗80%以上的土地, 然包括瓦罕走廊在內地的東北部地區仍掌握在北方聯盟掌中。 加之僻遠貧瘠, 生存環境惡劣, 瓦罕走廊在動盪不安的阿富汗局勢中, 經年保持著安靜祥和的狀態。

這條蔥嶺古道,雖被晉代西行求佛的法顯描述為“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但卻是古代經貿往來的大動脈。現今的瓦罕走廊早已失去昔日貿易孔道的風采,然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仍吸引著世界目光的注視。

這條蔥嶺古道,雖被晉代西行求佛的法顯描述為“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但卻是古代經貿往來的大動脈。現今的瓦罕走廊早已失去昔日貿易孔道的風采,然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仍吸引著世界目光的注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