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群臣反對埋下亡國隱患

西元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 建立大宋王朝, 定都河南開封。 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 防維為難”, 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 後遷都長安, 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 遷都計畫擱淺。

自古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理位置三方面條件來考慮。 軍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內, 又利於禦外;經濟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區經濟發達, 能基本解決都城的物質需要, 只需少量仰給於遠處;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於王朝管轄範圍的中心地區, 或有通暢的水陸交通線路通向四面八方。

開封府主要的優勢是居“天下之要會”,

汴水河渠連接江淮等地, 經濟富庶, 但其缺點是軍事上無險可守, 難以禦外, 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 趙匡胤考慮得比較全面, 比群臣和趙光義更有眼光, 他認為如繼續以開封為都城, “不出百年, 天下民力殫矣!”結果不幸而言中。

網路配圖

宋太祖曾擬遷都 欲西遷據形勝之地

開封位於黃河中游的南岸, 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 它北據燕趙, 南通江淮, 西峙嵩嶽, 東接青齊。 河流在這裡作放射狀向南北分流, 可開鑿運河, 連接南北河流。

因戰國時的魏國, 五代時的後樑、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後期, 都曾建都於開封, 所以開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就地理環境而言, 自古統治者擇都大多選取龍盤虎踞、山河四塞、有險可守的形勝之地, 很少選擇地勢平坦、難以防守之地。 而開封偏偏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方。 它之所以被統治者看中, 關鍵在於它處在四通八達的“天下之沖”, 交通方便, 經濟富庶, 有利於“居中禦遠”。

早在戰國後期, 縱橫家張儀曾對魏哀王說:“魏地四平, 諸侯四通, 條達輻輳, 無有名山大川之限。 ”楚漢相爭期間, 謀士酈食其對劉邦說:“陳留(今開封一帶)天下之沖, 四通五達之郊。 ”於是劉邦置陳留郡。 唐末和五代時, 群雄逐鹿中原, 開封的地理位置顯得更加重要。 唐人韓宏說:“大樑(今開封)襟帶河汴, 控引淮泗, 足以禁制山東。 ”後唐郭崇韜說:“汴州關東衝要, 地富人繁”。 石敬瑭對後唐皇帝李嗣源說:“大樑, 天下之要會也。 ”西元936年, 石敬瑭滅後唐, 建立後晉, 兩年後便以汴州為東京開封府, 定為首都。

隨後, 後漢、後周相繼建都於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登上帝位時, 沿用後周舊制, 以大樑為東京開封府, 洛陽為西京河南府。 趙匡胤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

也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在基本平定南方諸國及地方割據勢力後, 他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 防維為難”, 曾擬先遷都洛陽, 後遷都長安, 他說:“吾欲西遷, 據山河之勝, 以去冗兵, 循周漢故事, 以安天下也。 ”但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趙光義極力反對。

反對遷都理由之一:洛陽凋敝軍食不充

趙匡胤於西元927年在洛陽夾馬營出生, 因而對洛陽有特殊感情。 開寶九年(西元976年), 趙匡胤下詔西幸洛陽祭祀天地, 並打算從此留在洛陽。

起居郎李符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他上書“陳八難”, 書中稱:“京邑凋敝, 一也;宮闕不備, 二也;郊廟未修, 三也;百司不具, 四也;畿內民困, 五也;軍食不充, 六也;壁壘未設, 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 八也。

”趙匡胤思鄉心切, 根本不管西行難不難, 于同年三月丙子日從開封出發, 在眾大臣和衛兵簇擁下, 浩浩蕩蕩前往洛陽。

四月, 趙匡胤一行到達洛陽, 在南郊舉行合祭天地大典。 此前洛陽地區連續一個月大雨不止, 趙匡胤到達後, 雨就停了下來, 舉行合祭大典時晴空萬里。 大典結束後,當地父老說:“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複見太平天子!”還有人激動得淚流滿面。趙匡胤見天公作美,百姓歸心,又見洛陽經過重建後宮室壯麗,心情非常愉快,當日下詔大赦,並當面獎勵建設洛陽有功的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

兩天后,趙匡胤大宴群臣,隨意賞賜,君臣共歡。在言談中,趙匡胤屢稱洛陽為形勝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陽之意,群臣見皇上興致正濃,不敢掃他的興,當時沒有誰開口進諫。趙匡胤見大家都不反對,以為遷都之事可如願進行,卻不知群臣雖表面不反對,但大多數人仍不樂意遷都。

反對遷都理由之二:開封漕運四通八達

遷都是牽涉到國家命運的大事,群臣有意見不可能不提,況且他們知道趙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見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種機會向趙匡胤進諫。

一天,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見皇上略有閒暇,便上前進言,他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樑,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就當時形勢而言,李懷忠這一番話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後樑建都開封以來,幾代統治者便不斷開挖運河,以通漕運。尤其是後周世宗柴榮,屢次下詔開挖運河。顯德四年(西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詔疏導汴水北入開封五丈河,使齊魯舟楫都能到達開封;顯德五年(西元958年)三月,下詔開挖汴水口,引導河水達于淮水,使江、淮舟楫暢通無阻;顯德六年(西元959年)二月,柴榮命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在開封東面疏導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陳穎之漕”,又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後,從建隆二年(西元961年)就著手在開封周圍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他首先下令開挖蔡河,使河流直達許鎮,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調集數萬民工,從新鄭引閔水與蔡河匯合,使蔡河經陳、穎直達壽春。同年,又在開封城北進一步開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經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使開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解決首都開封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無法辦到的。所以趙匡胤認為李懷忠的意見確實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變不了趙匡胤遷都的決心。

大典結束後,當地父老說:“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複見太平天子!”還有人激動得淚流滿面。趙匡胤見天公作美,百姓歸心,又見洛陽經過重建後宮室壯麗,心情非常愉快,當日下詔大赦,並當面獎勵建設洛陽有功的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

兩天后,趙匡胤大宴群臣,隨意賞賜,君臣共歡。在言談中,趙匡胤屢稱洛陽為形勝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陽之意,群臣見皇上興致正濃,不敢掃他的興,當時沒有誰開口進諫。趙匡胤見大家都不反對,以為遷都之事可如願進行,卻不知群臣雖表面不反對,但大多數人仍不樂意遷都。

反對遷都理由之二:開封漕運四通八達

遷都是牽涉到國家命運的大事,群臣有意見不可能不提,況且他們知道趙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見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種機會向趙匡胤進諫。

一天,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見皇上略有閒暇,便上前進言,他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樑,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就當時形勢而言,李懷忠這一番話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後樑建都開封以來,幾代統治者便不斷開挖運河,以通漕運。尤其是後周世宗柴榮,屢次下詔開挖運河。顯德四年(西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詔疏導汴水北入開封五丈河,使齊魯舟楫都能到達開封;顯德五年(西元958年)三月,下詔開挖汴水口,引導河水達于淮水,使江、淮舟楫暢通無阻;顯德六年(西元959年)二月,柴榮命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在開封東面疏導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陳穎之漕”,又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後,從建隆二年(西元961年)就著手在開封周圍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他首先下令開挖蔡河,使河流直達許鎮,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調集數萬民工,從新鄭引閔水與蔡河匯合,使蔡河經陳、穎直達壽春。同年,又在開封城北進一步開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經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使開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解決首都開封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無法辦到的。所以趙匡胤認為李懷忠的意見確實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變不了趙匡胤遷都的決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