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代:于謙重現嶽飛悲劇

當權人物在政府內部猜忌掣肘, 而大將就不可能在外建立功勳。 古今中外都一樣。

于謙重現了嶽飛的悲劇。

趙構自從登上皇帝寶座, 日夜恐懼的只有兩件事:一是恐懼他的哥哥趙桓突然被釋放回國, 他的皇帝便做不成, 而且有被控非法纂奪的可能性。 二是恐懼民間武裝和從民間崛起的將領, 萬一發生發生“陳橋”式的兵變, 他的皇帝同樣做不成。 這是一個沉重的心理負擔, 但他又無法說出口。 只有一個人洞察他的肺腑, 即不久前才從金國逃回的禦史中臣、江蘇江甯(南京)人秦檜。 他抓住趙構心理上的要害,

提議跟金國和解, 並暗示只是一種手段, 目的在於解除地位的威脅。 趙構大喜過望, 任命秦檜為宰相, 跟金國展開談判。 正當嶽飛挺進朱仙鎮, 與將士相約痛飲黃龍府, 談判已經進入重要階段, 嶽飛日夜不忘迎還二位被俘虜皇帝的言論, 更使趙構憎惡。 於是, 趙構下令撤退, 並在一天之內, 連發十二道金字牌命令。 岳飛接到第十二個金字牌時, 他不能不退, 否則就是叛變。 他向攔在馬前懇求不要撤退的民眾垂淚說:“十年準備反攻, 嘔盡心血。 而今一天之內, 化為烏有。 ”

趙構把所有將領召集到首都臨安, 提拔韓世忠為樞密使(國防部長), 岳飛當樞密副使(國防部副部長), 一律解除他們的兵權。 但岳飛不知道趙構的隱情, 強烈的愛國心使他反對和解。

金國不得不暗示說, 如果趙構沒有能力整頓內部, 他們就將趙桓放回來, 由趙桓整頓。 趙構遂決心剷除嶽飛, 命令秦檜誣陷嶽飛謀反, 逮捕嶽飛下獄。 韓世忠質問秦檜嶽飛是不是真的謀反時, 秦檜回答說:“莫須有。 ”韓世忠歎息:“莫須有三個字, 怎麼能服天下人心?”趙構害怕公開處死嶽飛會激起事變, 於1141年將嶽飛秘密處死, 同死的還有他的兒子岳雲和幾位忠心的部將。 第二年, 宋金簽署和約, 宋帝國降為金國藩屬國, 每年向金國進貢25萬兩銀子和25萬匹綢緞, 金國歸還趙佶的棺柩, 並承諾繼續囚禁趙桓和其他所有親王, 換來了隨後20年的和平。

明英宗成功復辟後的當天, 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極力勸說下,

英宗以謀逆罪逮捕了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大學士王文等, 5天后殺害了兩位重臣。

於謙, 浙江杭州人, 千古名臣, “西湖三傑”之一。 杭州人從來不勢利、不媚俗, 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 西湖邊的青山埋藏著多少忠骨, 錢鏐王興旺東南、納土歸宋而後被毒死, 岳飛收復河山而後冤死, 於謙保衛北京而後被殺, 張蒼水抗清而後就義, 秋瑾反清而身首異處, 他們捨身取義不在同一個地點, 但最後都歸葬杭州的一方山水。 杭州人始終遵從良心的感召, 為歷史作出正義的評判, 為落敗者默默地給予慰藉, 為中華民族小心守護著英雄的精魂。

于謙成功進行了北京保衛戰, 鞏固了邊防, 對大明有再造之功, 兩袖清風, 被抄家後家無餘資。 於謙“粉身碎骨渾不怕”,

最後將一身清白留在了人間。

于謙是嶽飛的翻版。 扣在於謙頭上的又是岳飛當年的罪名:莫須有。 英宗指控于謙、大學士王文“意圖”迎立湖北襄陽的藩王登基, 將二人逮下詔獄。 事實上, 召親王進京的金牌仍在皇太后手中。 都禦史蕭維楨不能公正執法, 附會徐有貞, 枉殺了王文、於謙等人。

於謙之死, 有其必然性。

一、於謙到底忠於誰?英宗當皇帝時, 他忠於英宗。 他正是受到英宗重用, 才官至山西、河南巡撫。 英宗做了階下囚後, 於謙大義凜然地說:“社稷為重, 君為輕”, 杜絕也先把朱祁鎮當人質要脅, 同時也危及到了英宗生命。 也先如果殺掉英宗, 於謙也絕不會拿國家做交易, 作出任何讓步。 英宗回來後, 於謙忠於景泰帝,

輔佐景泰帝。 沒有讓位于英宗, 當然讓英宗咬牙切齒, 懷恨在心。 於謙只忠於當今皇上, 忠於國家。

二、得罪了徐有貞。 徐有貞, 江蘇人, 不是一般的人, 很有智謀, 是扶持英宗復辟的主要謀士, 其才能不在於謙之下, 但是其人品卻很卑劣。

英宗被生擒後, 朝廷上亂成一鍋粥, 徐有貞說出了一個主張:遷都南方。

這種主張顧頭不顧腚, 像南宋一樣, 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 還能留有南方的半邊天以圖苟殘延喘。 上、中、下三策中, 只能算是下策。

兵部侍郎于謙心中已有上策, 當場就厲聲高呼:“言南遷者, 可斬也!”

徐有貞嚇出了一身冷汗。 北京保衛戰, 證明了于謙比徐有貞更有遠見。 徐有貞因為主張南遷被大臣們嘲笑, 在朝廷中沒有立足之地了, 很久得不到景泰帝重用。徐有貞在官場上,就像一隻裸體的蝸牛,緩慢爬行,沒有一點安全感,於是他就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在於謙的那一聲聲震天地的高呼上。對於謙,除了羡慕嫉妒恨,還是羡慕嫉妒恨,心裡的嫉恨一天天像野草一般滋長。

可是于謙畢竟知道徐有貞很有才能,很想修好和徐有貞的關係,曾經舉薦徐有貞當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于謙從來不搞拉幫結派,舉薦徐有貞也沒有同他商量過。但是景泰帝一聽是那個主張南逃的人,心裡厭惡至極,不再重用,於謙的好心成了驢肝肺。徐有貞的心更加拔涼拔涼的,只好改換姓名,想換個馬甲以圖東山再起。於謙舉薦他的時候不存半點私心,整個過程徐有貞一無所知。他對於謙的恨,已經深入骨髓,不共戴天了。

於謙被抓後,英宗念及他的功勞,不忍心殺害。徐有貞報仇心切,極力勸說英宗:“不殺於謙”,發動政變的舉動便是“無名”,就是不合情理、不合法理,在政治上站不住腳,很不光彩。英宗聽了,決定很有道理,下定決心,殺掉於謙,並抄沒家產,家人充軍。

後來,徐有貞權傾朝野,與石亨、曹吉祥有矛盾,成為兩人的眼中釘,多次遭到陷害。他被捕入獄,遭到拷打,然後流放到金齒,幾經顛沛流離後,放回了江蘇老家。1460年,曾經幫助英宗復辟、殺害于謙的石亨因為權勢過大,廣植黨羽,為英宗所不容,以圖謀不軌的罪名下監獄,後來病死。宦官曹吉祥是石亨的同黨,當年兩人一起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復辟。

石亨被處死之時,曹吉祥早已是司禮太監,密謀組織軍隊,門下廝養冒官近千人。曹吉祥恐怕落得和石亨一樣的下場,1461年發動叛變,擁立太子做皇帝,自己做內應,指使其嗣子、昭武伯曹欽率兵進宮。曹欽等人隨後攻打並焚燒了北京長安門,殺死數名高級官員。叛亂被平定後,曹吉祥被抓進都察院監獄,後來被殺。

在西湖,於謙祠和嶽廟相對,前來瞻仰的人接踵摩肩。岳廟裡有秦檜等人的跪像,被人們吐得滿身唾沫,但於謙祠裡就沒有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跪像,殺害於謙的這些劊子手,今天知道的人也許不多了。

很久得不到景泰帝重用。徐有貞在官場上,就像一隻裸體的蝸牛,緩慢爬行,沒有一點安全感,於是他就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在於謙的那一聲聲震天地的高呼上。對於謙,除了羡慕嫉妒恨,還是羡慕嫉妒恨,心裡的嫉恨一天天像野草一般滋長。

可是于謙畢竟知道徐有貞很有才能,很想修好和徐有貞的關係,曾經舉薦徐有貞當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于謙從來不搞拉幫結派,舉薦徐有貞也沒有同他商量過。但是景泰帝一聽是那個主張南逃的人,心裡厭惡至極,不再重用,於謙的好心成了驢肝肺。徐有貞的心更加拔涼拔涼的,只好改換姓名,想換個馬甲以圖東山再起。於謙舉薦他的時候不存半點私心,整個過程徐有貞一無所知。他對於謙的恨,已經深入骨髓,不共戴天了。

於謙被抓後,英宗念及他的功勞,不忍心殺害。徐有貞報仇心切,極力勸說英宗:“不殺於謙”,發動政變的舉動便是“無名”,就是不合情理、不合法理,在政治上站不住腳,很不光彩。英宗聽了,決定很有道理,下定決心,殺掉於謙,並抄沒家產,家人充軍。

後來,徐有貞權傾朝野,與石亨、曹吉祥有矛盾,成為兩人的眼中釘,多次遭到陷害。他被捕入獄,遭到拷打,然後流放到金齒,幾經顛沛流離後,放回了江蘇老家。1460年,曾經幫助英宗復辟、殺害于謙的石亨因為權勢過大,廣植黨羽,為英宗所不容,以圖謀不軌的罪名下監獄,後來病死。宦官曹吉祥是石亨的同黨,當年兩人一起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復辟。

石亨被處死之時,曹吉祥早已是司禮太監,密謀組織軍隊,門下廝養冒官近千人。曹吉祥恐怕落得和石亨一樣的下場,1461年發動叛變,擁立太子做皇帝,自己做內應,指使其嗣子、昭武伯曹欽率兵進宮。曹欽等人隨後攻打並焚燒了北京長安門,殺死數名高級官員。叛亂被平定後,曹吉祥被抓進都察院監獄,後來被殺。

在西湖,於謙祠和嶽廟相對,前來瞻仰的人接踵摩肩。岳廟裡有秦檜等人的跪像,被人們吐得滿身唾沫,但於謙祠裡就沒有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跪像,殺害於謙的這些劊子手,今天知道的人也許不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