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情感離不開酒,說一說在中國喝酒的歷史

中國人的情感離不開酒, 高興了喝酒, 不高興也喝酒。 中國人的生活離不開酒, 喜事要喝酒, 喪事也喝酒。 “無酒不成席”, 酒是催化劑, 桌是能量源。 在中國, 酒是文化、禮儀、歷史、風俗;最後酒酒歸一, 酒是關係, 酒桌即中國。 要論起中國人喝酒的資歷, 當仁不讓應該是最老的一波。

1、“一壺濁酒喜相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歷史學家一致認為, 中國的穀物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代。 酒的種類, 堯舜禹三代時就有澄酒, 又稱“清酒”, 是久釀後又濾去酒糟的米酒;還有醴酒, 又稱“醪糟”, 是短期內釀成的連糟糯米酒;再有香酒,

又稱“鬯”, 主要用香茅草加在米酒裡浸泡的酒。 這些酒, 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渾濁!

2、只有在正式場合才能喝到“乾淨的酒”

在元代以前, 我國的酒都是發酵酒, 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度,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米酒味道甘酸, 但很是渾濁。 米酒到宋代依然在民間流行,

所謂“莫笑農家臘酒渾”說的就是這種酒。 在那個時代, 通常大家喝到的米酒是渾濁的, 只有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用的酒, 是需要過濾澄清的, 這個工序叫做“縮酒”。 但米酒雖經“縮酒”, 依舊非常渾濁, 所以想在西漢喝上清亮的酒是不可能的。

3、別相信電視劇,

其實唐代的酒都是綠色的……

古裝劇中飲酒的戲不少, 但十飲九不對, 總有如“自來水”般清澈的酒不合時宜地出現在鏡頭中。 在《武媚娘傳奇》第40集中, 夜裡皇上與侯君集一同喝酒吃肉, 兩人談起共同帶兵打仗的日子很是感慨, 皇上還親自為戴著手銬的侯君集倒酒。 這時, 您仔細看看, 皇上給侯君集倒的酒那可真是比自來水還清澈啊!

事實上, 唐人飲酒, 最常見的是酒體顏色發綠的濁酒, 即白居易詩中的“綠蟻新焙酒, 紅泥小火爐”。 把濁酒經過加熱再過濾, 可以得到更高級的燒酒, 這種酒酒體偏紅, 唐人喜歡稱之為“琥珀色”。 唐代釀酒的大師中, 最有名的是太宗的名臣魏征, 他曾經將自釀的“酃淥”“翠濤”進獻給皇帝, 李世民很是喜愛,

特地寫詩為魏征的酒“做廣告”:“酃淥勝蘭生, 翠濤過玉薤。 千日醉不醒, 十年味不敗。 ”魏征釀的酒, 是顏色偏綠的濁酒。 所以, 無論皇上怎樣給侯君集倒酒, 也不應該倒出清澈的酒來。

有個成語叫“玉液瓊漿”, 也就是用來形容唐代酒的顏色的。 我國古代有清亮的白酒是後來的事了。

4、直到北宋以後, 蒸餾酒才慢慢成為主流

北宋時期, 遼國、金國、西夏等蠻族進入, 帶來了蒸餾酒。 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 氣候嚴寒, 環境惡劣, 必須要喝高濃度的蒸餾酒才能保暖。 到了元朝, 蒙古族人完全統治中土後, 蒸餾酒便成了所有酒類之首, 這時清亮的白酒才成為人們常見的東西, 也進了尋常百姓家。 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 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 但後來滿清入關後, 生於雪國的他們, 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更是情有獨鍾, 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又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 成為了主流, 直至今日。

酒是中華文明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一瓶一杯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飲品,更是中華歷史文化的載體。讓我們一起舉杯五糧液,敬中華文明,敬熱愛美酒的彼此!

是不是又長知識了,反正小編又懂了很多。

酒是中華文明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一瓶一杯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飲品,更是中華歷史文化的載體。讓我們一起舉杯五糧液,敬中華文明,敬熱愛美酒的彼此!

是不是又長知識了,反正小編又懂了很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