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旅山西」太原,她的風骨千年依舊

對於太原的認知, 截至目前, 我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

太原的歷史畫軸中

凸顯的是一個個英雄豪傑。

太原被譽為龍城

並非浪得虛名。

從趙簡子, 趙襄子以太原前身晉陽城為根據地成就趙國, 乃至間接使得春秋時期過渡到戰國時期。

漢文帝劉恒八歲成為晉王, 16年後即位開創文景之治。

北齊高歡、高洋父子以晉陽為基地, 建立北齊。

隋煬帝楊廣、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被任命為以晉陽為封地的晉王。

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李世民從晉陽起兵, 攻入長安, 建立唐朝;武則天為並州文水人。

五代十國中, 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和劉崇兄弟, 憑藉晉陽爭奪天下, 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先後崛起于太原並進而定鼎中原。

烽火連天的歲月中,

這座罕見高大的城

城中性格頑強的太原人,

成為英雄們走向輝煌的終極支撐。

第二階段

感受到的是

這座氣度非凡的古都飛揚、

輝煌的瞬間定格。

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

為何這座城會成就如此眾多的恢弘氣象?

為何歷代英雄會選擇它作為建功立業的最佳平臺?

源於這裡有著天造地設的特別的地理位置。

頗為神秘的是, 太原城最初就是為戰爭而生。 它是春秋時期晉國卿大夫趙簡子為抵抗敵對勢力的軍事攻擊而尋找到的根據地, 關隘環繞, 易守難攻。

因此, 它後來屢屢成為戰場, 似乎就是宿命安排。

一次次的戰火淬煉中,

它不動聲色愈加強大,

直至成為大唐的煌煌北都、

成為名聲鵲起的佛教中心,

成為大唐文化、

經濟發展最前沿的陣地。

第三階段

漫長歲月中, 那些悠然平靜的時光, 那些茶初酒半、燈盡香溫的風雅光景中, 都看不到太原百姓的聲影。

當他們出現時, 背景必然是烽煙四起、殺聲震天、戰爭頻仍的黃土煙塵。 戰爭帶來的苦難如同影子, 時刻緊緊追隨著他們。

無數太原百姓命運就此註定,他們不得不承受骨肉分離,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然而,

苦難可以削減人的幸福感,

卻無法瓦解他們的意志精神,

且最為神奇的是,

戰爭鍛造出了

他們身上令今人無法想像、

不能直視的勇氣。

片段一

春秋末期,剛建城不久,晉陽城就一腳踏入了生死之門——城外是強大的敵對卿大夫們聯合軍隊,在圍困了一年多無法進入,就引水淹灌。

“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民無叛意”。

“民無叛意”!這就是此地先人們第一次走上歷史舞臺的形象。

在這些民眾的支持下,堅持到勝利的晉陽之戰,成為春秋戰國之交重大事件。

憑藉晉陽城,趙簡子在內亂中挽狂瀾於既倒,而這次內亂結果對晉國乃至周朝的政治格局產生直接影響,由此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帷幕……

從此之後,在史書上的每次出現,面目模糊的太原民眾幾乎都是同一種形象: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他們心中的正義標準,永遠選擇無所畏懼。

片段二

宋朝建立19年後,全國唯一沒有歸順的就是據守晉陽城的北漢小朝廷。

對於這塊孤懸在外的領地,趙匡胤帶軍兩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年,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帶著數十萬大軍兵臨晉陽城下。

集結了全國精銳力量的宋軍不分晝夜聯合攻打,北漢士卒居民苦戰不退,同仇敵愾,殊死抵抗。戰事慘烈呈膠著狀態。

這時,意外而可悲的事情發生:懦弱的北漢君主身著白衣紗帽率先宣佈投降。接著北漢大臣們也相繼投降。
但是,晉陽百姓仍頑強反抗,元好問有詩描述當時的情景:“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

君主出城投降了,居民還趴在房頂掀磚揭瓦堅持抵抗,太原百姓因此被趙宋王朝斥駡為“頑民”。

惱羞成怒的趙光義沒有半分猶豫,下令毀滅了這座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的古城。

太原歷史建築正在等待重生

為備戰而建,因兵燹而毀,這仿佛是晉陽城無法擺脫的宿命。

在邁向璀璨巔峰的同時,它無可挽回地走向痛徹心骨的傷痛悲情。

片段三

宋代,相同的悲情一幕在此地再次上演。

太原城重建一百四十多年後,東北黑水河畔異軍突起的金兵分兩路大舉入侵。

意欲一路攻佔太原,一路直取河北過黃河,然後兩路大軍會師于宋都城開封城下,一舉滅亡弱宋。

然而,當東路軍以勢如破竹的速度飲馬黃河時,西路軍卻遇到了太原軍民的頑強抵抗。

但歷史再次顯露了它無情、吊詭的一面,太原人的忠誠和風骨被現實徹底嘲弄——就在太原軍民拼死抵抗時,宋皇帝已答應把太原等三座城市割讓給金國。

聞聽聖旨,太原人震驚萬分,隨後拒不接受,而選擇了與金軍血戰到底、與城共存亡。

在這裡,抵抗不僅無效,且顯得心酸和悲涼。

但是,這就是太原人的選擇。在毫無外援的8個月苦苦堅守後,最終彈盡糧絕城被攻陷,太原遭遇殘忍屠城。

部分考古文物

西路金軍終於從太原踏過,然後兩軍匯合,宋朝兩個皇帝被擄走,靖康之恥後宋亡。

面對外人的來襲,太原民眾寧可選擇在戰鬥中死,而決不在苟且中活,“並人守意益堅”、“並人猶欲堅守”、“城中人猶欲固守”……因此,每一場奪取太原城的戰爭都極為慘烈。

越是瞭解太原

越是瞭解龍城

越是覺得她的風骨千年依舊

無數太原百姓命運就此註定,他們不得不承受骨肉分離,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然而,

苦難可以削減人的幸福感,

卻無法瓦解他們的意志精神,

且最為神奇的是,

戰爭鍛造出了

他們身上令今人無法想像、

不能直視的勇氣。

片段一

春秋末期,剛建城不久,晉陽城就一腳踏入了生死之門——城外是強大的敵對卿大夫們聯合軍隊,在圍困了一年多無法進入,就引水淹灌。

“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民無叛意”。

“民無叛意”!這就是此地先人們第一次走上歷史舞臺的形象。

在這些民眾的支持下,堅持到勝利的晉陽之戰,成為春秋戰國之交重大事件。

憑藉晉陽城,趙簡子在內亂中挽狂瀾於既倒,而這次內亂結果對晉國乃至周朝的政治格局產生直接影響,由此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帷幕……

從此之後,在史書上的每次出現,面目模糊的太原民眾幾乎都是同一種形象: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他們心中的正義標準,永遠選擇無所畏懼。

片段二

宋朝建立19年後,全國唯一沒有歸順的就是據守晉陽城的北漢小朝廷。

對於這塊孤懸在外的領地,趙匡胤帶軍兩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年,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帶著數十萬大軍兵臨晉陽城下。

集結了全國精銳力量的宋軍不分晝夜聯合攻打,北漢士卒居民苦戰不退,同仇敵愾,殊死抵抗。戰事慘烈呈膠著狀態。

這時,意外而可悲的事情發生:懦弱的北漢君主身著白衣紗帽率先宣佈投降。接著北漢大臣們也相繼投降。
但是,晉陽百姓仍頑強反抗,元好問有詩描述當時的情景:“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

君主出城投降了,居民還趴在房頂掀磚揭瓦堅持抵抗,太原百姓因此被趙宋王朝斥駡為“頑民”。

惱羞成怒的趙光義沒有半分猶豫,下令毀滅了這座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的古城。

太原歷史建築正在等待重生

為備戰而建,因兵燹而毀,這仿佛是晉陽城無法擺脫的宿命。

在邁向璀璨巔峰的同時,它無可挽回地走向痛徹心骨的傷痛悲情。

片段三

宋代,相同的悲情一幕在此地再次上演。

太原城重建一百四十多年後,東北黑水河畔異軍突起的金兵分兩路大舉入侵。

意欲一路攻佔太原,一路直取河北過黃河,然後兩路大軍會師于宋都城開封城下,一舉滅亡弱宋。

然而,當東路軍以勢如破竹的速度飲馬黃河時,西路軍卻遇到了太原軍民的頑強抵抗。

但歷史再次顯露了它無情、吊詭的一面,太原人的忠誠和風骨被現實徹底嘲弄——就在太原軍民拼死抵抗時,宋皇帝已答應把太原等三座城市割讓給金國。

聞聽聖旨,太原人震驚萬分,隨後拒不接受,而選擇了與金軍血戰到底、與城共存亡。

在這裡,抵抗不僅無效,且顯得心酸和悲涼。

但是,這就是太原人的選擇。在毫無外援的8個月苦苦堅守後,最終彈盡糧絕城被攻陷,太原遭遇殘忍屠城。

部分考古文物

西路金軍終於從太原踏過,然後兩軍匯合,宋朝兩個皇帝被擄走,靖康之恥後宋亡。

面對外人的來襲,太原民眾寧可選擇在戰鬥中死,而決不在苟且中活,“並人守意益堅”、“並人猶欲堅守”、“城中人猶欲固守”……因此,每一場奪取太原城的戰爭都極為慘烈。

越是瞭解太原

越是瞭解龍城

越是覺得她的風骨千年依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