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慈禧太后的三句名言,一句對外,一句對內,最後一句對自己

慈禧的一生是充滿爭議的一生。 她自命不凡, 個性鮮明, 又冷酷無情。 她和武則天有很多共同點:心胸狹窄、見識短、感情用事。 武則天死後留下無字碑, 任後人評價, 而慈禧, 執掌政權長達47年, 該如何評價她?

慈禧一生, 歷經四位皇帝, 兩次發動政變, 三次垂簾聽政, 做到了大多數女人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權力這方面她無疑是成功的。 但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來說, 她的所作所為, 極其失敗。 近半個世紀的執政生涯, 她一步步把中國拖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裡。 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看, 她又是不幸的。 十七歲入宮, 憑藉兒子登上權力巔峰, 權傾天下, 看起來高高在上。 但別忘了, 她二十七歲喪夫, 一直到七十四歲去世, 她都是一個寡婦;她中年喪子, 這對她來說簡直是災難。 雖然她身邊不缺男人, 但也只是一種慰藉。 終其半生, 慈禧都不能將一個妻子的溫柔和一個母親的慈愛展現出來。

慈禧執政近半個世紀, 期間說過很多名言, 挑其中最出名的說一下。

第一句, “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 這是慈禧被詬病最多的一句話。 事實上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這句話的確是慈禧所說, 但不是在《辛丑合約》簽訂後,

而是在簽訂過程中說的。 全文是:“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 業已照允。 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 量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 ”這條懿旨的意思是, “奕劻等呈報的十二條大綱我已經准了, 可以按照這個大綱去談判。 讓他仔細斟酌詳細的內容, 要根據中國的物力去賠償, 以保證各國滿意。 ”這裡的“量”是衡量的意思。 很多人斷章取義, 把這句話理解為“盡中華之物力, 結與國之歡心”, 這是不對的。

第二句, “今日令吾不歡者, 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這句話是對大臣們說的。 1894年, 慈禧六十大壽, 正好碰上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經費吃緊。 有大臣勸諫應當把錢省下來, 給海軍做軍費。 慈禧不悅, 說道:“今日令吾不歡者, 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沒有人再敢言語。

第三句, “此後, 女人不可預聞國政。 此與本朝家法相違, 必須嚴加限制。 尤須嚴防, 不得令太監擅權。 明末之事, 可為殷鑒!”這是慈禧臨終前的遺言。 光緒三十四年, 慈禧病勢沉重, 彌留之際, 她鄭重地說出了這番話。 想來慈禧心裡也明白, 大清會亡在她的手中。

這三句話, 最讓人動容的, 是第三句。 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臨終之際的慈禧終於幡然悔悟, 但為時已晚, 清王朝已經如大廈將傾, 無力回天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