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藝苑邳州隨筆|劉淩林:結合“本事”讀唐詩(九)

結合“本事”讀唐詩(九)

“亦終退斥”

——張九齡致意李林甫詩

劉淩林

海燕何微眇,

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

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

華軒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

鷹隼莫相猜。

唐人孟棨《本事詩》記載:張九齡與李林甫同列相位。 張因文學造詣精深, 唐玄宗非常器重, 李因此十分嫉恨張。 李林甫口蜜腹劍, 機巧詭詐, 張九齡自忖難逃其黑手, 就寫了一首詠燕詩送他, 表明自己心跡。 但還是遭到李的譭謗擠兌, 致使玄宗疏遠, 最終被罷相。

張九齡致意奸相李林甫的詩, 就是這一首。

劉禹錫《吊張曲江序》說張九齡被貶之後, “有拘囚之思, 托諷禽鳥, 寄詞草樹, 鬱鬱然與騷人同風。 ”《詠燕》雖寫於罷相之前, 結合本事來看, 也是“托諷禽鳥”之作。

首聯, 借燕子之“微眇”來隱喻自己微賤之身, 不像別人那樣出身華貴。 又借燕子的春來秋去, 暗示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 是不會久留的。

頷聯, 寫燕子銜泥築巢, 而不知“泥滓”之賤。 頸聯緊承頷聯, 寫燕子成雙, “繡戶”“華軒”每日出入數回。 中間二聯, 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 日夜辛勞, 慘澹經營。 尾聯, 告誡“鷹隼”, 燕子是不會和你爭奪“獵物”的。 實則是詩人在告誡李林甫之流, 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 不必猜忌, 更不必中傷, 也許哪天我就要退隱了。

這首五言律, 對仗工整, 語言樸素, 風格清淡, 如“輕縑素練”一般。 更突出的特色是妙用比興、寓意深長, 名為詠物, 實乃抒懷, 既寫燕, 又寫人, 句句不離燕子, 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

這首詩的本事, 《唐詩紀事》、《詩話總龜》卷十七引《明皇雜錄》均有記載, 張九齡罷相緣由交代更為詳盡一些:唐玄宗在位日久, 怠於政事, 是其一;張九齡直言敢諫,

屢次頂撞唐玄宗, 是其二;李林甫從中作梗, 是其三, 當然是主要原因。 開元二十四年, 玄宗派高力士賜白羽扇, 張九齡覺察到皇帝對自己心生不滿, 終於向李林甫低頭, 寫下這首詩致意。

然而, 低頭沒有用, 致意也沒有用, 可悲的事實是, 李林甫並沒有因此而心慈手軟, “亦終退斥”。 這樣的結果, 似乎告訴了人們一條真理——對豺狼講不得仁慈, 在強敵面前來不得退讓。

張九齡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 忠耿盡職, 秉公守則, 直言敢諫, 選賢任能, 不徇私枉法, 不趨炎附勢, 敢與惡勢力作鬥爭, 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這一次張九齡之所以低頭、致意, 有人分析:那時候, 朝廷大權已經旁落在李林甫手中,

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 不得不退讓, 但心中不無牢騷和感慨。 又說, 如此, 才可見張九齡的清醒與明智。

是的, 儒家的傳統就是講“中庸之道”的。 張九齡的“退讓”, 似乎也無可厚非。 但, 是不是也可以說, 也正是這種“清醒”和“明智”, 這種“退讓”, 姑息養奸, 斷送了“開元盛世”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