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棣遷都北京後有14位皇帝,為啥明陵裡只埋了13位?

很多去北京旅遊的同學, 可能都會去明朝13陵看看。

朱元璋葬于南京孝陵,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不知所蹤。

成祖朱棣北遷京城, 共計14位皇帝。

為什麼, 明陵裡只有13位皇帝呢?

這缺少的一位就是朱祁鈺。

他在明朝做了8年的皇帝, 採取了很多措施。

但是, 他是唯一一位沒有進入明陵的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 明宣宗次子, 明英宗異母弟。 母賢妃吳氏, 明朝第七位皇帝, 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 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他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 是因為他的哥哥朱祁鎮被瓦剌人抓走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 朱祁鈺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駕親征, 留他為監國。 結果爆發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被俘, 瓦剌咄咄逼人。 一時之間, 朝野震驚, 京城人人自危, 甚至有的富戶準備轉移財產, 個別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

面對危機局面, 大明朝堂之上圍繞是“戰”還是“遷”開展了紛爭。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

孫太后壓陣, 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 商討對策。 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遷都南京, 以避刀兵。 ”南遷“之種, 頗得一些大臣支持。 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 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 豈可輕易遷移。 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 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 王文上書朱祁鈺, 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 承繼大統。 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為免主少國疑, 于謙等大臣稟明皇太后, 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 改元景泰, 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朱祁鈺)

朱祁鈺在位期間, 採取了很多有利於明朝發展的政策。

當時, 由於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 在加上內地的水患, 全國災區連連, 饑民遍地, 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 採取了積極措施, 鞏固大明江山。 政治上他廣開言路 , 招賢納士, 清除閹黨勢力, 穩定局面, 重用於謙等賢臣, 吏治為之一新。

軍事上, 對於瓦剌的進攻趨勢,

採取抵抗到底的策略, 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 籌集糧草, 厲兵秣馬。 [32] 重新組織新的戍軍, 於謙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 並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景泰三年(1452年), 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 並被改組成10個團營。 在徵募戍軍的過程中於謙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 對戍軍的控制權原來由貴族和宮廷宦官分掌;戍軍中的每個營完全自主, 分別受訓, 並各由它自己的戰地將領統率。 當來自各營的士兵必須共同作戰時, 這種情況在戰場上會造成很大的混亂。 在於謙計畫的安排下, 每個團營由一個戰地將領統率, 整個戍軍由一名從將領中選出的戰地統帥控制。 對戍軍的監督到那時為止只由宦官負責,
這時擴大到京師的官僚集團。 總之, 他建立了統一的指揮, 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 [33] 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之後瓦剌出現內訌, 也先被殺, 對明朝已經構不成威脅。

景泰二年(1451年), 朱祁鈺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 大同, 薊州三地軍屯複墾。 景泰三年(1452年), 於謙提出“核丁法”, 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核查團營人數, 防止官兵吃空額。 景泰七年(1456年), 命兵部武庫司設立“准樣圖”, 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 同時還清理了一批違法軍官。

經濟上朱祁鈺採取了舒恕的政策, 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 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 並且賑濟災民, 安撫流民。 厲行節儉, 減免宮廷開支, 停止各類採辦, 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由於朱祁鈺和諸位老臣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泰國、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向明朝進貢。

(朱祁鎮)

朱祁鎮被瓦剌也先掠走後,本來想敲明朝的竹杠,但是看到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後,就把朱祁鎮放了回去。朱祁鈺將朱祁鎮尊為太上皇,軟禁了7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 爆發了奪門之變。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將不起,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之後,二人密稟張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淩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英宗複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

明英宗堂而皇之進入大殿,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佈:“太上皇帝復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於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明英宗復辟當日即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朱祁鎮復辟後兩三天,在朝堂之上對大臣們說,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眾臣皆默然不語。[26] 一個月後,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醜,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一說為被人殺害 。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不久之後,於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景泰朝結束。

(朱祁鈺)

朱祁鈺死後,明英宗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以親王禮葬 於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不僅有貶謫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明英宗令廷臣議王妃之殉葬。議及汪皇后,被李賢及太子諫止。後以皇貴妃唐氏殉葬。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以其叔叔“戡難保邦,奠安宗社” 于國有功,追複其皇帝身份,接著命有司繕修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時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泰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朱由檢,傳了16位皇帝。太祖葬于南京孝陵,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不知所蹤。成祖朱棣北遷京城,共計14位皇帝,其中13位,包括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都葬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唯獨朱祁鈺沒有葬入十三陵。在明英宗奪門之後,他廢掉了景泰帝的皇帝身份,將其原在十三陵修建的陵寢廢棄(今朱常洛慶陵),因而其沒有葬在十三陵。

“文革”中,景泰陵遭到破壞,陵塚被平毀,陵碑被推倒,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每日漢字)

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由於朱祁鈺和諸位老臣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泰國、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向明朝進貢。

(朱祁鎮)

朱祁鎮被瓦剌也先掠走後,本來想敲明朝的竹杠,但是看到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後,就把朱祁鎮放了回去。朱祁鈺將朱祁鎮尊為太上皇,軟禁了7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 爆發了奪門之變。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將不起,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之後,二人密稟張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淩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英宗複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

明英宗堂而皇之進入大殿,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佈:“太上皇帝復位了!”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於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明英宗復辟當日即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並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朱祁鎮復辟後兩三天,在朝堂之上對大臣們說,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眾臣皆默然不語。[26] 一個月後,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醜,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一說為被人殺害 。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不久之後,於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景泰朝結束。

(朱祁鈺)

朱祁鈺死後,明英宗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以親王禮葬 於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不僅有貶謫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明英宗令廷臣議王妃之殉葬。議及汪皇后,被李賢及太子諫止。後以皇貴妃唐氏殉葬。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憲宗以其叔叔“戡難保邦,奠安宗社” 于國有功,追複其皇帝身份,接著命有司繕修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時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泰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朱由檢,傳了16位皇帝。太祖葬于南京孝陵,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不知所蹤。成祖朱棣北遷京城,共計14位皇帝,其中13位,包括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都葬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唯獨朱祁鈺沒有葬入十三陵。在明英宗奪門之後,他廢掉了景泰帝的皇帝身份,將其原在十三陵修建的陵寢廢棄(今朱常洛慶陵),因而其沒有葬在十三陵。

“文革”中,景泰陵遭到破壞,陵塚被平毀,陵碑被推倒,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每日漢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