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蔡當局為“去中”不擇手段 去蔣、去孫後開始妖魔化鄭成功

中國臺灣網4月24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 針對今年4月29日舉行的鄭成功祭典, 蔡英文當局將取消長達54年的“中樞”主祭慣例,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歷史學者戚嘉林博士23日表示,

此乃綠營出自“大戰略”的做法, 意在切斷兩岸的歷史認同、共同記憶, 透過把原本正面形象的鄭成功“妖魔化”, 先從細膩的部分開始, 像切香腸一樣步步進逼, 最終目標當然是“台獨”。 《旺報》文章認為, 蔡當局從去年5·20就職後, “去蔣”、“去孫”, 現在又“去黃(帝)”、“去鄭”, 繞了一大圈, 其背後的政治目的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去中國化”。

戚嘉林接受《旺報》專訪時強調, 台當局“內政部”官員既然提出“台當局考量社會各界多元聲音及觀點”的說法, 那就更不應採取扭曲歷史、概括承受的方式, 尤其“不能用某一族群來否定另一族群的歷史, 配合當下的政治生態”;不應該只為一時的政治利益, 不惜撕裂臺灣各族群的和諧、造成道德混淆。

鄭成功登臺 友好少數民族

戚嘉林引用荷蘭現已解密、經學者江樹生教授逐字翻譯的歷史檔案顯示, 1652年“郭懷一事件”(臺灣人民反抗荷蘭侵略者的鬥爭)時, 除荷蘭人本身殺了數百名漢人外, 也對少數民族採取“殺一個漢人獎勵一卷布”的方式, 當時共獎勵少數民族2600卷布。 少數民族殺漢人的消息隔海傳到閩南時, 曾深深激怒了鄭成功的部隊。

但1661年鄭成功率軍登陸臺灣時, 並未如現今“綠委”所言, “平埔族人口耳相傳, 鄭成功大軍燒殺擄掠, 為殺害少數民族祖先的兇手”, 而是與少數民族宣示友好, “再三下令軍民屯墾, 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 鄭成功並厚宴各社長老, 贈予袍帽靴帶, 所以“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

日本屠殺少數民族卻不見批判

戚嘉林認為, 以往鄭成功祭典由“中樞”主祭, 乃是基於推崇普世的“忠義”、“氣節”價值, 而且鄭成功集閩南文化、中原文化於一身, 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氣息, 紀念鄭成功即是“彰顯閩南文化”。

況且多元與平行式的肯定並不相悖, 戚嘉林指出, “紀念莫那魯道(日據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領導人), 並不代表必須否定鄭成功”。 漢人、少數民族已通婚300年, 何苦為“去中”而否定漢人祖先的歷史, 刻意挑起族群仇恨?

戚嘉林並指出, 綠營深究當年族群間恩怨的同時, 為何不批判日據時期“理蕃政策”下, 日本人用國家機器對少數民族展開的八年屠殺?其史觀出於政治意圖的“選擇性”由此可見一斑。

綠營操作去鄭 少數民族成了棋子

《旺報》為此發表評論文章指出, 蔡當局接連以“尊重多元族群”為名, 取消“中樞”祭黃帝及祭鄭成功。 去年8月蔡英文向少數民族道歉時只提到“荷蘭人和鄭成功”屠殺少數民族, 忘記提日本人對少數民族的屠殺。

文章說, 蔡當局如果真正尊重少數民族歷史, 就不應該忘記:日本殖民者曾在“霧社事件”中使用毒氣彈殺害少數民族, 事後又砍下起義領袖莫那魯道的頭顱當標本。 現在, “中樞”為了“尊重少數民族”, 不再派員祭拜鄭成功, 那麼是否應該派員祭拜為“捍衛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而犧牲的臺灣民族英雄莫那魯道呢?

文章指出, 雖然“獨派”一直想把鄭成功跟“台獨”扯上關係, 但事實勝於狡辯,

鄭成功終其一身都是打死不回頭的“中國派”。 因此, 有臺灣政治人物開始稱鄭成功是“臺灣精神錯亂的代表”, 要把鄭成功“去神格化”。

文章指出, 蔡當局曾宣誓要帶領臺灣重返亞洲四小龍的榮耀, 但從去年5·20就職後, “去蔣”、“去孫”, 現在又“去黃(帝)”、“去鄭”, 繞了一大圈, 其背後的政治目的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去中國化”。 這些對臺灣重返榮耀有幫助嗎?(中國臺灣網 李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