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為何多次討伐倭國,都以失敗告終?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成為蒙古統治者後, 繼續發動對外擴張, 實現自己的擴張野心。 於是忽必烈把目標瞄準了日本。

自1266年至1274年的8年間, 忽必烈先後五次派遣使者出訪日本, 欲與日本建立“通項結好、以相親睦”的關係, 說白了就是要日本來進貢, 但是當時的日本統治者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

於是雄心勃勃的忽必烈轉而採用武力相脅的辦法, 元至正十一年(1274)年, 忽必烈率兵親征日本, 但因在海上遇到了強颱風, 無功而返。 回國後, 不甘心失敗的忽必烈於七年後, 第二次東征日本, 而這一次忽必烈派出了一支由4400艘戰艦和10萬大軍組成的龐大艦隊。 沒想到, 忽必烈的艦隊在海上遭遇颱風, 幾乎所有的戰艦和士兵都被颱風摧毀, 沉入海底, 葬身魚腹, 忽必烈的第二次東征日本又失敗了。

後來, 日本的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說在元朝時期, 蒙古外侵者的船隻在“神風”的阻撓下, 才沒有進入日本。 所以日本對神風頂禮膜拜, 數百年間, 他們一直認為是“神風”救了他們。

但是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的一項考古文章中, 科學家提出, 當時阻攔忽必烈的並非是什麼神風, 而是元朝艦船的拙劣的造船工藝和設計, 令元朝船隊在海上行駛時, 葬身大海。

而忽必烈第一次東征日本時, 以900艦船, 1.5萬士兵, 遠征, 一開始, 元軍勢如破竹, 很快佔領了對馬、壹歧兩島, 繼而侵入肥前松浦郡。 日軍節節敗退, 眼看就要守不住陣地了, 但是當日軍退到大宰府附近時, 一詞夜間的暴風雨把元軍的軍艦打翻了兩百餘隻。

按說軍艦應當是最堅固材料製造, 暴風雨應當不會對其造成什麼影響。 但當颱風來臨, 暴雨傾盆之時, 元軍將艦隊停泊在博多灣口, 船隻在風雨中飄搖撞擊, 無法保持平衡, 而相互撞擊的力度, 使得很多的船隻破損,

進而導致了沉沒。

那次之後, 元軍死亡兵士達1.35萬人。 兵力大損的元軍不得不退回本土, 日本才逃過一切。 日本講那次戰役稱為“文水之役”。 第二次東征依然是相同的原因, 元軍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

後世研究者根據打撈起來的蒙古戰艦的殘骸研究發現, 這些戰艦做工粗糙, 品質十分低劣。 很多戰艦的鉚釘過於密集, 這就說明這些材料是反復利用過的, 需要加固才不至於碎裂。

軍艦的粗製濫造, 無法抵禦海浪的衝擊, 再加上颱風來襲, 暴風雨加劇, 更讓這些本就脆弱的船隻無法戰鬥。

忽必烈一定沒想到, 他的雄心壯志最後竟然毀在了“豆腐渣工程”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