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傳奇宰相傳11(比干)菜無心可長,人無心可活否?

比干, 子姓, 殷商沫邑(今河南衛輝)人, 殷商宗室, 商紂時丞相, 紂王三大忠臣之一, 《論語》中稱微子、箕子、國神比干為“殷三仁”。 周朝尊為“國神”, 道教界尊為文曲守財藏真福祿真君[1], 簡稱守財真君、文財真君、財祿真君等, 被視為財神。

比干

比干(西元前1092年——前1029年), 沫邑(今河南淇縣)人, 商代貴族, 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文丁)帝的兒子, 十六代王帝乙的親弟弟, 末代王帝辛(商紂王)的叔父。 據《孟子雜記》載:“王子幹, 封於比, 叫比干。 ”可見, 比干本名幹, 因受封於比(今山東省曲阜一帶), 故名比干。 按照商朝的繼承法, 長子繼位, 次子分封, 比干既是受封的王, 又同時擔任當時商朝最高的政務官“少師”。

比干是商代以死諫君的忠臣, 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敢於進諫、又不惜以死抗爭的忠臣。 他和箕子、微子盡心盡力輔佐紂王更是有口皆碑, 彪炳青史, 三人並稱為商末三賢, 孔子則尊其為“殷三仁”。

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裡曾把他和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為敢言直諫的愛國者。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 但同時也是紂王王位的積極爭取者。 《尚書·微子篇》載:帝乙在位時間很短, 病重期間, 曾宣比干、箕子等進宮商議繼承王位之事。 箕子勸帝乙立長子微子為王位繼承人, 比干卻力薦次子帝辛(即後來的紂王)。 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 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議。 最後, 帝乙採納比干的建議立辛為王位繼承人。 帝乙病重期間, 比干曾向鬼神祈禱, 保佑哥哥身體健康, 並許願只要哥哥能夠恢復健康, 自己情願代之以死。

比干廟

帝乙死後, 紂王即位, 比干全力輔佐紂王治理國家。 比干看到紂王荒於政事, 就坦言直諫, 並帶紂王去太廟祭祀祖宗, 給他講歷代先王創業之艱辛。 紂王雖表面點頭稱是, 但並不真正改過, 而且更加荒淫暴虐。 “主過不諫非忠也, 畏死不言非勇也, 即諫不從且死, 忠之至也”。 比干冒著喪生滅族的危險, 連續3天進宮向紂王進諫,

抨擊、指責紂王殺皇后、殺大臣、謫太子的過錯, 斥責他的暴政。 紂王無言以對, 惱羞成怒質問比干:“你為什麼這樣固執?”比干答道:“君有諍臣, 父有諍子, 士有諍友, 下官身為大臣, 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 失了天下, 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 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 正是大義所在!”紂王聽到這裡勃然大怒, 決定要拔掉比干這顆眼中釘, 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 信有諸?”說罷, 命人剖開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 並向全國下令說:“少師比干妖言惑眾, 賜死摘其心。 ”西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 比干被紂王殺害於朝歌摘星台。

比干死後, 葬於朝歌城南三十五裡之王畿上。 今衛輝市城北約7.5公里頓坊店鄉,

有一座小山一樣的大土塚, 就是比干墓。 該村也因存有比干廟(墓)而命名比干廟村。 周武王滅商後, 認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 應予以褒獎, 就在比干葬地汲縣為比干封了墓, 《尚書·武成篇》中曾記載“武王克殷、封比干墓”, 對這一歷史事實進行了真實的記錄。 北魏時孝文帝因墓建廟, 後世歷朝帝王又多次對墓地進行修建。

比干墓

“比干剖心”的民間傳說:

傳說比干被紂王挖心以後,掩袍不語,面似土色,單騎縱馬南行。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鄉縣),就會長出心來。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婦人叫賣“沒心萊”。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說:“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就會死!”比干聽後,長歎一聲,口吐鮮血,墜馬而死。驟然間,天地皆黑,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卷土成墓,將比干屍體埋於土中,人稱之“天葬墓”。今天,每到綠葉返青之時,比干的墳墓上都會長滿三個葉的沒心菜,傳說這種沒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竅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圍的古柏,因悲傷過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頭,後來都變成了“彎柏”。

比干墓周圍的彎柏

如今,3000年過去了,雖然比干的軀體早已化作一抔塵土,然而比干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卻永留人間、名垂青史。後人“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甚於比干”的評價,更使我們對一代忠臣肅然起敬。

比干還是林氏先祖。傳說比干被挖心後,其妻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于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姓,史稱林堅,他也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根據明朝小說《封神演義》,姜子牙封神時,因比干正直純良,將之封為文曲星君,掌管天下讀書人的功名。科舉時代,士人學子的功名利祿均從科舉中求,因此讀書人視比干為財祿之神,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在民間,還有種說法跟比干無心有關。沒心也就沒有貪心,就會心地純正、不偏不倚,再加上“財帛無心,有德斯昌”,所以人們尊比干為文財神。

文財神到

比干墓

“比干剖心”的民間傳說:

傳說比干被紂王挖心以後,掩袍不語,面似土色,單騎縱馬南行。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鄉縣),就會長出心來。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婦人叫賣“沒心萊”。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說:“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就會死!”比干聽後,長歎一聲,口吐鮮血,墜馬而死。驟然間,天地皆黑,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卷土成墓,將比干屍體埋於土中,人稱之“天葬墓”。今天,每到綠葉返青之時,比干的墳墓上都會長滿三個葉的沒心菜,傳說這種沒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竅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圍的古柏,因悲傷過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頭,後來都變成了“彎柏”。

比干墓周圍的彎柏

如今,3000年過去了,雖然比干的軀體早已化作一抔塵土,然而比干捨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卻永留人間、名垂青史。後人“自古拒諫之君莫甚於紂,自古死忠之臣莫甚於比干”的評價,更使我們對一代忠臣肅然起敬。

比干還是林氏先祖。傳說比干被挖心後,其妻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于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姓,史稱林堅,他也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根據明朝小說《封神演義》,姜子牙封神時,因比干正直純良,將之封為文曲星君,掌管天下讀書人的功名。科舉時代,士人學子的功名利祿均從科舉中求,因此讀書人視比干為財祿之神,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在民間,還有種說法跟比干無心有關。沒心也就沒有貪心,就會心地純正、不偏不倚,再加上“財帛無心,有德斯昌”,所以人們尊比干為文財神。

文財神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