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侯亮平與高小琴對唱的《沙家浜》,背後有哪些真實歷史?

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 侯亮平、高小琴、祁同偉兩次唱京劇《沙家浜·智鬥》, 這讓一些不熟悉京劇的年輕觀眾犯起了迷糊, 阿慶嫂怎麼不尋常?刁德一到底姓蔣還是姓汪?

阿慶嫂, 是春來茶館老闆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胡傳魁是國民黨“忠義救國軍”司令, 刁德一則是沙家浜鎮地主刁老財的兒子, 後任國民黨“忠義救國軍”參謀長。 《智鬥》唱段描寫的就是阿慶嫂為掩護新四軍傷病員, 防止國民黨反動派迫害, 而與刁德一、胡傳魁之間展開的的一番鬥爭。

《沙家浜》是京劇經典, 《智鬥》唱段更是幾乎家喻戶曉, 不過, 《沙家浜》背後關於新四軍的真實鬥爭歷史, 卻未必人人皆知。

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

——《沙家浜》唱詞

忠義救國軍原來“姓蔣”

《沙家浜》中的胡傳魁隊伍打著“忠義救國軍”的旗號, 是新四軍的兇惡敵人。 那麼, 忠義救國軍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呢?

忠義救國軍是一支“姓蔣”的隊伍, 它的前身是“八一三”事變爆發後, 由國民黨“軍統”負責人戴笠、上海幫會頭子杜月笙、楊虎等人組織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 由杜月笙任主任委員。 上海淪陷後, 該部殘存的1000余人根據戴笠指示撤到皖南整頓。

1938年1月, 戴笠將其改編為忠義救國軍, 明確其性質為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直屬的敵後遊擊武裝。 3月, 戴笠在武漢成立忠義救國軍總指揮部, 親自兼任總指揮。

淪陷以後的東路地區, 有國民黨部隊潰退時丟棄的大量武器。 日寇對城市和交通要道實行點線佔領, 廣大農村處於混亂的無政府狀態, 出現了數以百計的“遊擊隊”和“遊擊司令”, 群雄角逐, 魚龍混雜。 按其組織成分大致可分為:國民黨散兵和員警為主體組成的;幫會頭子和地痞流氓乘機拉起來的;地方人士出面組織的;失去聯繫的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發起組織的。

戴笠先後派出多名特派員, 到東路地區擴張勢力, 收編雜色武裝。 例如, 于淘生原系戴笠手下一名老牌特務,

1937年10月到浦東時, 還只是國民黨軍隊某部的一個特務長。 上海失守後, 於淘生搜集了一批散兵游勇, 共有五六百人。 這支部隊軍紀鬆散, 敲詐勒索, 甚至和毒販勾結參與綁票, 班長都帶老婆, 五六百人的隊伍家眷就有一二百人。 就是這樣一支隊伍, 也被收編為忠義救國軍第四大隊。

忠義救國軍雖然也組織過一些針對日偽軍的暗殺和破壞活動, 但這支特務流氓武裝的根本任務還是限制和打擊共產黨。 1939年5月, 它兩次攻擊“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 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領導的主力部隊之一), 9月初又集中3個支隊向“江抗”進攻, 1941年1月參加了圍殲皖南新四軍的行動, 此後, 又分兵三路向新“江抗”進攻, 是江南東路地區進攻新四軍的急先鋒。

1946年1月, 忠義救國軍和其他特務武裝合併為交通警察總隊。

亂世英雄起四方,

有槍就是草頭王。

——《沙家浜》唱詞

胡傳魁確有其人嗎?

據《蘆蕩火種》編劇文牧同志講, 劇中的胡傳魁和刁德一一樣, 原本都是沒有原型的虛構人物, 只是因為胡傳魁的性格有些胡搞, 所以才讓他姓胡, 就像刁德一性情刁滑, 就讓他姓刁一樣。

但當戲劇公演後, 當年參加過江南東路鬥爭的新四軍老戰士們, 卻幾乎一致把胡傳魁對號入座到一個叫胡肇漢的人身上, 這其實只能算是一種巧合。 不過我們如果來看一看胡肇漢的歷史, 對於理解當年東路鬥爭的複雜性倒是很有幫助。

真實歷史上的胡肇漢, 是東路新四軍的一個危險敵人。 此人經歷頗為複雜, 確實有胡傳魁的流氓、投機色彩,最後成了堅決反共的頑敵。

歷史上的胡肇漢,完全不是胡傳魁那樣肥頭大耳的“草包司令”,而是目如鷹隼,陰險毒辣,倒頗有幾分像刁德一。

胡肇漢生於1906年,湖南岳陽人,岳陽警官訓練班出身,20歲起就混跡於國民黨警界,先後擔任江蘇省第一區水上員警中隊長、青浦縣水巡隊長等職。1937年上海失守後,他投奔太湖程萬軍部任副官。當時陽澄湖一帶有一支由當地士紳陳味之組織的抗日遊擊隊,胡肇漢受命到這支隊伍中,幫助陳味之組建部隊。此時胡肇漢的地位,倒有點兒像刁德一式的參謀長。胡肇漢在隊伍中結幫營私,竟然發動兵變,把陳味之殘酷殺害在陽澄湖中,自己當上了這支隊伍的“司令”。

“江抗”東進時,許多地方武裝都被“江抗”收編,與“江抗”為敵者多被擊潰、肅清。胡肇漢眼看大勢所趨,也一度加入“江抗”,被收編為獨立一支隊,仍任司令。“江抗”西移時,胡肇漢藉口“請病假”開了小差,收集他的剩餘舊部四五十人,又組織了一支隊伍。

後來,新“江抗”組建時,也爭取過胡肇漢。胡肇漢經過反復衡量利害,終於答應和新“江抗”合作,還和新“江抗”的隊伍一起進行了聯歡。

但當1940年下半年,隨著國民黨當局開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漢再一次見風使舵了。他先接受國民黨第二區保安第一團團長的委任,後又率部充當忠義救國軍的“先遣隊”,和新四軍不斷製造磨擦。他帶隊捕殺新“江抗”湘城辦事處主任錢良臣等,“皖南事變”後,又襲擊新“江抗”成立的陽澄縣政府,將縣長陳鶴用開膛剖肚“點天燈”的方式殘酷殺害。

1941年6月,胡肇漢竄犯新四軍蘇常太根據地,在橫涇鎮(今沙家浜鎮)駐紮7天,後被我新四軍組織反擊給予狠狠打擊,胡肇漢本人僥倖逃脫。

抗戰勝利後,胡肇漢一度擔任國民黨太昆邊區清剿指揮所主任,後長期擔任吳縣陽澄區區長,繼續與人民為敵。1949年春,胡肇漢逃往臺灣,隨即受國民黨軍統委派潛回上海,從事破壞活動,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歸案,當年12月被正法,結束了其反復無常、作惡多端的一生。

這個女人不尋常!

——《沙家浜》唱詞

阿慶嫂的原型到底是誰?

許多人都認為,在《沙家浜》劇中,人物性格最為鮮明豐滿的藝術形象是阿慶嫂,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也是阿慶嫂。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媒體中甚至形成了“尋找阿慶嫂”熱。一個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阿慶嫂就是陳二妹。因為抗戰時期在常熟東鄉董浜鎮上有一家涵芬閣茶館,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過譚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館的老闆娘就是陳二妹。

因為陳二妹不是中共黨員,於是又有人考證說,曾任橫涇區委書記的朱凡是阿慶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女性,受党委派到蘇常太地區工作,1941年被日軍抓獲。日寇毫無人性地把她一隻腳捆在汽艇上高速在蘆葦蕩中行駛,讓鋒利的蘆葦切割她的身體,殘忍地殺害了她。

還有人認為王月嫂、范惠琴、幹桂寶等很多人是阿慶嫂原型,她們或為新四軍送過情報,或掩護過新四軍傷病員。事實上,當年在水鄉為抗日做出貢獻的女性是數不清的。

正如一些新四軍老戰士後來指出的那樣,這樣尋找《沙家浜》原型人物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還是應該更多從現實英雄人物本身的事蹟去瞭解、認識他們。

而事實上,滬劇《蘆蕩火種》編劇文牧在創作劄記中早已說得很明確,春來茶館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鎮上的東來茶館,店主胡廣興本是個男性。

新華社前隨軍記者崔左夫1957年寫成的通訊《血染著的姓名》中,就記載了“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司令任天石與東來茶館老闆交代任務的一段。

東來茶館是常熟縣委設立的一個秘密交通站,老板胡廣興是任天石少年時期的同學,擔任了秘密交通員。

領受了任天石交代的任務後,《血染著的姓名》一文中有如下記載:

第二天,日落以後,晚風一個勁地吹。董家浜灣汊裡,一隻沒有篷的小船,忽然離堤蕩去。岸上巡邏的日軍和漢奸,大聲追問怎麼回事?堤下人回答:“起風哉,繩子掙斷了!”日軍將信將疑,見小船上並沒有人,於是他們要岸上人下湖把小船拉回來。早已站在人叢中的胡廣興同志,第一個出來跳下水去,遊不到十丈,他忽然大喊“救命!”兩手亂舞,裝出要滅頂的模樣。下水的人都會意了,慢慢把身子蹲下去,好像水深得要命,遊不出去,只好掙扎著爬上岸來。

日軍氣得喳呼了一陣,只得走開了。

小船悠悠地越漂越遠,等到天一抹黑,船底下爬出一個人,上了船,小船飛快地向湖心的蘆葦蕩駛去。

這弄船的是青年黨員胡小龍同志,是胡廣興的侄子,在茶館做個幫手。就是他,浸在秋寒的湖水裡,兩手推著船底,把船弄到湖心,再駛到蘆灘,連夜把三十多個傷病員全部轉移到澄西張家浜的。

看過《沙家浜》的人,自會把這一段記述與《智鬥》一場戲作個對比,也會看出,沙四龍的原型應該是胡廣興的侄子胡小龍。

在《血染著的姓名》一文中,實事求是地講到了胡廣興後來的下落。在胡廣興入黨一年後,由於環境惡劣,家庭矛盾,他終於離鄉到了上海。臨走前,他對任天石說:“我是瘦馬負重,只能走到這裡了。”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2007年10月16日,文中有刪節

本期作者:王鴻良

確實有胡傳魁的流氓、投機色彩,最後成了堅決反共的頑敵。

歷史上的胡肇漢,完全不是胡傳魁那樣肥頭大耳的“草包司令”,而是目如鷹隼,陰險毒辣,倒頗有幾分像刁德一。

胡肇漢生於1906年,湖南岳陽人,岳陽警官訓練班出身,20歲起就混跡於國民黨警界,先後擔任江蘇省第一區水上員警中隊長、青浦縣水巡隊長等職。1937年上海失守後,他投奔太湖程萬軍部任副官。當時陽澄湖一帶有一支由當地士紳陳味之組織的抗日遊擊隊,胡肇漢受命到這支隊伍中,幫助陳味之組建部隊。此時胡肇漢的地位,倒有點兒像刁德一式的參謀長。胡肇漢在隊伍中結幫營私,竟然發動兵變,把陳味之殘酷殺害在陽澄湖中,自己當上了這支隊伍的“司令”。

“江抗”東進時,許多地方武裝都被“江抗”收編,與“江抗”為敵者多被擊潰、肅清。胡肇漢眼看大勢所趨,也一度加入“江抗”,被收編為獨立一支隊,仍任司令。“江抗”西移時,胡肇漢藉口“請病假”開了小差,收集他的剩餘舊部四五十人,又組織了一支隊伍。

後來,新“江抗”組建時,也爭取過胡肇漢。胡肇漢經過反復衡量利害,終於答應和新“江抗”合作,還和新“江抗”的隊伍一起進行了聯歡。

但當1940年下半年,隨著國民黨當局開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漢再一次見風使舵了。他先接受國民黨第二區保安第一團團長的委任,後又率部充當忠義救國軍的“先遣隊”,和新四軍不斷製造磨擦。他帶隊捕殺新“江抗”湘城辦事處主任錢良臣等,“皖南事變”後,又襲擊新“江抗”成立的陽澄縣政府,將縣長陳鶴用開膛剖肚“點天燈”的方式殘酷殺害。

1941年6月,胡肇漢竄犯新四軍蘇常太根據地,在橫涇鎮(今沙家浜鎮)駐紮7天,後被我新四軍組織反擊給予狠狠打擊,胡肇漢本人僥倖逃脫。

抗戰勝利後,胡肇漢一度擔任國民黨太昆邊區清剿指揮所主任,後長期擔任吳縣陽澄區區長,繼續與人民為敵。1949年春,胡肇漢逃往臺灣,隨即受國民黨軍統委派潛回上海,從事破壞活動,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歸案,當年12月被正法,結束了其反復無常、作惡多端的一生。

這個女人不尋常!

——《沙家浜》唱詞

阿慶嫂的原型到底是誰?

許多人都認為,在《沙家浜》劇中,人物性格最為鮮明豐滿的藝術形象是阿慶嫂,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也是阿慶嫂。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媒體中甚至形成了“尋找阿慶嫂”熱。一個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阿慶嫂就是陳二妹。因為抗戰時期在常熟東鄉董浜鎮上有一家涵芬閣茶館,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過譚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館的老闆娘就是陳二妹。

因為陳二妹不是中共黨員,於是又有人考證說,曾任橫涇區委書記的朱凡是阿慶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女性,受党委派到蘇常太地區工作,1941年被日軍抓獲。日寇毫無人性地把她一隻腳捆在汽艇上高速在蘆葦蕩中行駛,讓鋒利的蘆葦切割她的身體,殘忍地殺害了她。

還有人認為王月嫂、范惠琴、幹桂寶等很多人是阿慶嫂原型,她們或為新四軍送過情報,或掩護過新四軍傷病員。事實上,當年在水鄉為抗日做出貢獻的女性是數不清的。

正如一些新四軍老戰士後來指出的那樣,這樣尋找《沙家浜》原型人物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還是應該更多從現實英雄人物本身的事蹟去瞭解、認識他們。

而事實上,滬劇《蘆蕩火種》編劇文牧在創作劄記中早已說得很明確,春來茶館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鎮上的東來茶館,店主胡廣興本是個男性。

新華社前隨軍記者崔左夫1957年寫成的通訊《血染著的姓名》中,就記載了“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司令任天石與東來茶館老闆交代任務的一段。

東來茶館是常熟縣委設立的一個秘密交通站,老板胡廣興是任天石少年時期的同學,擔任了秘密交通員。

領受了任天石交代的任務後,《血染著的姓名》一文中有如下記載:

第二天,日落以後,晚風一個勁地吹。董家浜灣汊裡,一隻沒有篷的小船,忽然離堤蕩去。岸上巡邏的日軍和漢奸,大聲追問怎麼回事?堤下人回答:“起風哉,繩子掙斷了!”日軍將信將疑,見小船上並沒有人,於是他們要岸上人下湖把小船拉回來。早已站在人叢中的胡廣興同志,第一個出來跳下水去,遊不到十丈,他忽然大喊“救命!”兩手亂舞,裝出要滅頂的模樣。下水的人都會意了,慢慢把身子蹲下去,好像水深得要命,遊不出去,只好掙扎著爬上岸來。

日軍氣得喳呼了一陣,只得走開了。

小船悠悠地越漂越遠,等到天一抹黑,船底下爬出一個人,上了船,小船飛快地向湖心的蘆葦蕩駛去。

這弄船的是青年黨員胡小龍同志,是胡廣興的侄子,在茶館做個幫手。就是他,浸在秋寒的湖水裡,兩手推著船底,把船弄到湖心,再駛到蘆灘,連夜把三十多個傷病員全部轉移到澄西張家浜的。

看過《沙家浜》的人,自會把這一段記述與《智鬥》一場戲作個對比,也會看出,沙四龍的原型應該是胡廣興的侄子胡小龍。

在《血染著的姓名》一文中,實事求是地講到了胡廣興後來的下落。在胡廣興入黨一年後,由於環境惡劣,家庭矛盾,他終於離鄉到了上海。臨走前,他對任天石說:“我是瘦馬負重,只能走到這裡了。”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2007年10月16日,文中有刪節

本期作者:王鴻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