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AI時代,做好產品運營的NEXT方法

市場機會之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

第一部分:AI時代做好產品運營的精髓

做產品特別需要(New)、(Expolsive)、(Xenogeneic)、(Talent)一種系統工匠精神, 即使不是蘋果創始人那樣把每一天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過的精神,

也需要像切 格瓦拉那樣有種不被歷史的包袱裹挾的思維方法, 例如切格瓦拉當過央行行長、工業部長、但是這些曾經實現的需求都沒有裹挾格瓦拉繼續反覆運算產品的腳步, 繼續革命。

做產品在筆者看來, 正是需要像切格瓦拉這種浪漫、對理想的環境不羈的追求, 甚至有時候前人從來沒有想過到達過有點不切實際的幹法, 即使讓無數知道自己無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任何印記的用戶, 仍然用飛蛾撲火的熱情實現產品的新價值。

產品經理需要放下曾經無數的做過的需求, 並不必要認為那些需求是對的, 始終帶著理想主義的情操找尋那個對的需求和對的時點,

利用好NEXT的產品運營方法, 一次即夠,否則產品將會是NEXT!

東亞鄰國有個實習生培養方法:

第一步先簽約新面孔, 星探物色出有潛力的新人

第二步教育新人, 比如說SM公司, 對練習生, 公司會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來制定學習的課程。 公司有規定每天可以睡五個小時, 但是基本上練習生根本不會睡那麼多, 大概都只會睡三個小時左右(估計臨國藝人都有眼袋, 和這個有關係吧)。 另外公司也有規定的出去的時間, 當然一般練習生根本不會出門, 但是練習生必須努力練習才不會被淘汰, 否則直接NEXT。 而且在進公司初期都要接受類似軍事化的訓練, 什麼長跑啊, 跳繩啊, 邊做仰臥起坐邊唱歌,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像打磨一款產品一樣基本功很穩。

第三步接嚴格的考評, 第四步延期練習或者NEXT。

筆者認知優秀的產品研發過程與臨國練習生的培養過程非常相似。 首先產品有新的價值點被創造出來, 運營有新的運營套路幫這種新的產品價值運營出去, 其次, 產品的價值點踩准用戶的需求為被用戶視為爆品點, 然後, 產品價值點猶如進入某個巨大市場的門一樣逐漸打開, 產品因自身基因優異而迸發生命力, 最後產品運營越來越懂使用者, 伴隨著AI+的應用使得產品本身更加智慧。

第二部分:產品運營的NEXT方法N:NEW

為什麼有些團隊總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 並作出創新, 而另外一些團隊卻總是循規蹈矩, 不得不陷入“買流量”、“刷訂單”、“增加廣告”等重複性工作?NEW型思維方法就是解決項目之初如何New出產品運營新的價值點的方法。

“NEW”型工作方法, 需要重組產品運營資源的利用方式, 比如為組織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發佈會, 需要設計一個感召人參加的使命, 還需要重新思考別人來參加你的產品發佈會的收穫。

之所以產品運營變難, 就是因為隨著資源流動加快(大家越來越能平等獲得各種資訊), 導致產品運營越來越需要新的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型工作——不得不絞盡腦汁想點與眾不同的新想法。

方法一:越過固定概念思維實現跨界融合

有兩種典型的商業模式——2B 業務2C業務

於是就有了兩個趨勢:

2B2C化:原有的B端業務開始向C端進行行銷, 類似于阿裡雲、高通、螞蟻金服等都開始打C端廣告, 想像當年的英特爾一樣, 挾消費者以令採購方。 2C2B化:本來是針對C端的產品和服務, 開始不斷先通過B端進行推廣, 比如很多人已經發現, 有些O2O服務與其不斷打廣告, 還不如搞定一個數萬人大公司的HR, 變成員工福利, 瞬間得到推廣。

總結,對C端的難以收費結合B端的較易於付費就是一種產品運營New方向。

有兩個世界——虛擬和現實,以前要不就是虛擬的(比如人人都說的網路虛擬),要不就是現實(比如你親眼看到的世界)。

於是現在也有了兩個趨勢:

虛擬實境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VR技術,讓影片、遊戲等變得更加像現實。現實虛擬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AR技術,讓現實中可以呈現虛擬的資訊。比如AR,支付寶的AR紅包,讓現實世界的的紅包體現在虛擬的周邊物體上。

總結,結合人類總是喜歡在夢想和現實世界之間穿梭樂此不疲!New型產品經理是需要從虛擬到現實殊途同歸的把產品運營到人性層面。

方法二、增加思維層次

同樣參加一個產品運營討論會,你會發現有些團隊的話語是:

“在哪裡打廣告?地推的時候在哪個社區比較好?現在找什麼代言人能夠提高轉化率?”這說明當你看待眼前的問題時,你想到的是具體、表面的特徵(類似於地推在哪個社區,是整個產品運營環節的表現部分),而這就是對事物的“淺層思維”。

而另一部分團隊的討論話語則是這樣的:“我們現在面臨的行銷問題是什麼?是知名度不夠,還是消費者不夠信任?”,“我們到底在滿足消費者的什麼需求,如何讓他們為這樣的需求買單?”,“為了進一步協同我們的產品定位,我們還需要做哪些事?廣告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為此,Banner需要怎麼設計,投在哪,才會扮演好這個角色?”這說明當你增加思維層次的問題時,你想到的是抽象、本質和總體的特徵(比如滿足消費者什麼需求,這個很抽象,表面是看不見的),而這就是對事物的“增加深層思維”。

之所以很多團隊陷入了日復一日、循規蹈矩的行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總是用表面的眼光看待當下的事物。

當一個Banner廣告擺在TA眼前,TA只會考慮這個Banner是不是很有創意,是不是文字優美,而不是站在更加抽象的消費者角度、定位角度,去思考這個海報到底是如何影響用戶決策的。

而要做出真正的“New”,則需要提高自己看待眼前事物的“思維層次”,用黃金圈法則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而不是僅僅盯著事物表面。

方法三:產品運營系統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New價值創造的思路被限制,經常是因為我們想當然的認為用戶會怎樣用我們的產品,把產品模組當成了產品運營系統的全部,而非使用者完成某個需求場景的一個環節。

假設你是做網路教育產品專案的,一定會發現可能沒有那麼容易爆火,真正對用戶的改變也有限。你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因為從你的視角看使用者,是這樣的:

這種思維的邏輯在於——我們搭建一個教育平臺,讓每個人想學習另外一種語種的人找到母語學習者,然後把互相需要的學習對方母語的人推廣給用戶。

以上做法也是當今很多教育平臺的做大,但是筆者多次講過使用者視角,所以如果從使用者視角來分析,你會發現真實的邏輯是這樣——你所幫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找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大多數場景情況會像一個又窮又醜的男人上了非誠勿擾必備全體女嘉賓滅燈,因為找到母語者只不過是用戶完成某個任務的一個環節。

使用者要完成“學習”的任務,需要多個環節同時存在,才得以成立,比如必須有個既能說法語的同時又能說漢語的才能教筆者學習法語,或者筆者與法語母語者同會某種能夠傳達知識的語種。這樣系統化才能運營起來。雙方才能形成正向回饋。

所以系統化的語言教育平臺應該如下: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有整條的環節構成的,在其他環節存在局限的時候,單個環節的投入幾乎毫無意義。比如學習語言,找到想互學母語的人聽起來很完美,實際這種系統裡面需要一種共同的感知,能夠交流知識的存在。否則再多的單邊模組也是沒有意義的。

同樣,你應該把自己的產品看成使用者某項任務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視角,把自己當初了唯一的環節。打破系統局限的思維,在消費者解決任務的完整系統化去考慮,你會獲得更多New價值創造的空間。

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進行“NEW”,並不是因為你缺乏相關的資訊和資料,而是因為你的思維被一些常見的陷阱給限制住了。比如:木有跨越固定概念、深度思維層次、系統思維局限、……而要想創造與眾不同的NEW價值,就要重新開始去思考。

E:Explosive

之前雷軍演講說過這樣一個事情:他做了20多年的產品,依然在想到底是怎麼做產品的。這麼多年來,他看到有很多產品明明差別不大,但是有的產品就火了,有的產品就是無人問津。這是為什麼呢?從軟體行業到互聯網行業,很多的產品經理都在拼命地嘗試應該做什麼樣的產品,來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來獲得市場的青睞。對於這個問題他也經歷了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直到有一 件小事,觸動了他。

“記得那是1999年秋天的一個傍晚,雷軍走在北京的知春路上。北京的秋天挺冷的,街上不像夏天那樣熱鬧。但是有一家小餐館門口,卻是排起了長隊。它也不是什麼豪華的館子,雷軍很好奇,於是問同事知不知道這裡,為什麼這麼火。同事說,這家館子在這一帶很有名,總是有人排隊。其實也沒啥,就一道招牌菜,據說做得非常地道,而且,價格很實惠。”

他突然有點觸動。一條冷清的大街上會出現一家門口排長隊的小店。口味是一種極其主觀的感受,而消費者有自己的選擇。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那些在這個資訊時代,無法脫穎而出的產品,其實是因為做得還不夠極致。

他想做一個像這家小餐館那樣的企業,有一道好菜,讓用戶都喜歡吃,讓用戶都願意到門口來排隊,吃完了還願意再來一次的小餐館。

在很多時候,如果你比你的競爭對手再多一些極致,在最後市場競爭的結果中,你就可以甩開他們很多。

拿出最好的產品,定出最低的價格。產品性能要不打折扣,竭盡所能做到最好。定價的標準絕不是比別人更低,而是根本不考慮任何競爭對手,先預測自己能做到的銷量,再核算成本。說到底,就是用機會你只有一次的精神不給自己留後路做出爆品。

所謂爆品戰略,就是找准用戶的需求點,直接切入,做出足夠好的產品,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資源,在這一款產品上做突破。也就是講的單點突破。互聯網產品最核心的打法就是單點突破。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要想成功,必須要做出爆品,有引爆市場的產品和運營策略。溫水你哪怕做到99°C,也沒啥用。唯有沸騰之後,才有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

那麼筆者總結一下打造爆品E的三大產品運營黃金原則:

一是做一款正確的產品,從產品定義角度來看,根據趨勢洞察才能推出一款爆品產品。如果大幅領先趨勢容易出問題,意味著你要做大量長期市場教育工作,產品很難爆紅。所以你必須小幅領先趨勢,可能是半步、一步而不是十步。如何準確把握趨勢?筆者認為本質是使用者洞察和資料敏感度,比如共用單車已成紅海你再紮堆毫無意義。

二是把正確的產品做到極致

如果把爆品當作一座冰山,冰山之上沒有任何瑕疵,背後支撐的是冰山之下多花九倍功夫,所以筆者認為一款爆品必須在產品體驗上做到完美,同時體現卓越,任何細節都不能失分,冰山之下96%環節要下狠功夫。

三是所有奇跡都源於奇葩,熱賣意味著產品不正常,筆者常說“所有奇跡都源於奇葩”,每年市面上有成千上萬款APP、智慧硬體產品,其中不乏奇葩產品,但真正能被使用者記住並暢銷的產品少之又少,爆品就是產品中的奇跡。奇跡是結果的表現,體現在銷量上是N個億;奇葩是導致結果的源頭,要麼產品超凡絕倫,要麼運營套路奇葩。

X:XENOGENEIC

產品的異常基因對,即產品有異常的需求生命力,如何使用者洞察,筆者認為產品經理必修課是學會使用者洞察,已到達超乎常規的產品需求基因,產品和運營有很多套路可循,中國功夫和拳擊的差別在於後者是把人打倒,前者由實用轉向花架子,與使用者溝通並不神秘。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技能是把人打倒,即讓用戶買單,用戶掏錢是強動力行為,產品經理必須施展一擊即倒的動作。

只有真正地和用戶接觸、溝通,洞察他們的第一反應,因為用戶每天面對上千個產品,每個產品都希望瞬間吸引使用者注意力,所以產品出發點必須基於使用者對產品的情感反應,而不是理性分析。宗慶後曾放言從不做市場調研,筆者理解他不做理論派調研,通過長期與使用者互動獲取一手產品體驗報告。

筆者認可“春江水暖鴨先知”,即鴨子每天泡在水裡,它能清楚感受到水溫細微變化,而普通人只能看到水沸騰或結冰等顯著變化。早期阿裡巴巴做產品就是通過和使用者直接交流,根據他們直觀反應去判斷產品趣味指數和使用者真實需求。筆者認為產品經理必須走出MRD,多做田野調查,多與用戶面對面交流。

用句流行的話說是: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

你要做一款產品,肯定是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異常基因,這很重要。

這又分幾種情況。第一種,創始人自己有這個異常需求。像程維做計程車,他在北京,一到冬天打不到車,非常深刻地體會到這個痛點。當時他在阿裡,做得還不錯,阿裡地推能力很強,他的能力是具備的,而且他又懂互聯網,產品運營的很多點結合起來了。

還有一種情況,你看到一個需求,自己也是這個行業裡的人,你會發現哪些點能做得更好。但看到這個需求,不見得你能做成。打車軟體那麼多,做出來不見得能打下市場。阿裡巴巴講過,要用正確的方法切入市場,打法很重要。滴滴如果不做計程車,肯定趕不上易到。

周航(注:易到創始人最近與樂視開撕者)自己回憶說,他一直沒做計程車,是因為做專車能有收入,做計程車不知道怎麼收錢。但程維的思維不一樣,因為他知道當年支付寶也沒有收入。產品的創始人過往的經驗決定他以什麼運營策略切入。

那麼,如何判斷到底誰的切入點是正確的?產品運營要突破自己的思維,這個要看產品的X基因和時機,有時候要看產品運營自己的策略。

T:TALENT

今日頭條的新聞用戶端,網易雲音樂,巴迪機器人在產品設計時一方面使用者行為標籤化,例如用戶選擇行業、愛好、年齡、性別,另外一方面這些產品運營者主動AI化產品使產品變得Talent,比如收集使用者的連絡人資訊、爬取使用者的社交資料、監控操作按鈕功能的使用情況、使用者的使用時間、使用者收藏、分享的內容物件、地域環境等等,越用這些產品使用者越覺得這些產品懂自己,隨著底層AI公司演算法模型訓練調整日益精確,像商湯科技、曠世科技、第四範式等AI演算法通路型公司產品的完善將使得大多數產品將更加Talent。

AI將在2017進一步飛躍,出現更好服務,可以基於場景像人類一樣理解和回應。IBM的Watson Bluemix平臺的自然語言處理器,提供了文本語調分析器和個性化分析。

同時,情感化的健康app Empath和即時情感化時智慧解決方案Cogito的技術都提供了語音分析,不僅僅通過聲音變化還有我們說話的模式和節奏來檢測和識別我們的情緒狀態。

資料處理,AI機器學習軟體例如Kensho正在華爾街迅速取代金融分析師的角色。然而基於人類化交互的服務,例如對話式AI,將需要人類和AI的合作。這些AI/人類共棲狀態對創造有感情和同理心的AI產品至關重要。

交互對話式AI產品將驅動下一次科技浪潮。到2020年,人們和聊天機器人產品的平均對話會比跟夫妻之間還多,人們甚至意識不到這個現象。

組織機構想要開發下一代情感化和情景化的AI聊天機器人產品,必須逐步而全面的把機器人定義成—一個人一樣。他們必須把人類價值嵌入各種個性之中去適合不同的情景。因為沒有一個通用的個性適合每種環境和每個人。產品Talent的趨勢以來,或者不知不覺中到來,例如:筆者的父親,近年主要的看新聞工具是今日頭條,他覺得頭條越來越懂他。

第三部分小結

做出了 (New)新的產品價值、(Expolsive)產品爆發點、(Xenogeneic)產品自帶優勢基因、(Talent)產品AI化的產品動態運營過程,這個產品才有可能成長為超級巨星,否則就會真是NEXT,因為市場機會之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

#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總結,對C端的難以收費結合B端的較易於付費就是一種產品運營New方向。

有兩個世界——虛擬和現實,以前要不就是虛擬的(比如人人都說的網路虛擬),要不就是現實(比如你親眼看到的世界)。

於是現在也有了兩個趨勢:

虛擬實境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VR技術,讓影片、遊戲等變得更加像現實。現實虛擬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AR技術,讓現實中可以呈現虛擬的資訊。比如AR,支付寶的AR紅包,讓現實世界的的紅包體現在虛擬的周邊物體上。

總結,結合人類總是喜歡在夢想和現實世界之間穿梭樂此不疲!New型產品經理是需要從虛擬到現實殊途同歸的把產品運營到人性層面。

方法二、增加思維層次

同樣參加一個產品運營討論會,你會發現有些團隊的話語是:

“在哪裡打廣告?地推的時候在哪個社區比較好?現在找什麼代言人能夠提高轉化率?”這說明當你看待眼前的問題時,你想到的是具體、表面的特徵(類似於地推在哪個社區,是整個產品運營環節的表現部分),而這就是對事物的“淺層思維”。

而另一部分團隊的討論話語則是這樣的:“我們現在面臨的行銷問題是什麼?是知名度不夠,還是消費者不夠信任?”,“我們到底在滿足消費者的什麼需求,如何讓他們為這樣的需求買單?”,“為了進一步協同我們的產品定位,我們還需要做哪些事?廣告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為此,Banner需要怎麼設計,投在哪,才會扮演好這個角色?”這說明當你增加思維層次的問題時,你想到的是抽象、本質和總體的特徵(比如滿足消費者什麼需求,這個很抽象,表面是看不見的),而這就是對事物的“增加深層思維”。

之所以很多團隊陷入了日復一日、循規蹈矩的行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總是用表面的眼光看待當下的事物。

當一個Banner廣告擺在TA眼前,TA只會考慮這個Banner是不是很有創意,是不是文字優美,而不是站在更加抽象的消費者角度、定位角度,去思考這個海報到底是如何影響用戶決策的。

而要做出真正的“New”,則需要提高自己看待眼前事物的“思維層次”,用黃金圈法則重新看待眼前事物的“why”,而不是僅僅盯著事物表面。

方法三:產品運營系統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New價值創造的思路被限制,經常是因為我們想當然的認為用戶會怎樣用我們的產品,把產品模組當成了產品運營系統的全部,而非使用者完成某個需求場景的一個環節。

假設你是做網路教育產品專案的,一定會發現可能沒有那麼容易爆火,真正對用戶的改變也有限。你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因為從你的視角看使用者,是這樣的:

這種思維的邏輯在於——我們搭建一個教育平臺,讓每個人想學習另外一種語種的人找到母語學習者,然後把互相需要的學習對方母語的人推廣給用戶。

以上做法也是當今很多教育平臺的做大,但是筆者多次講過使用者視角,所以如果從使用者視角來分析,你會發現真實的邏輯是這樣——你所幫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找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大多數場景情況會像一個又窮又醜的男人上了非誠勿擾必備全體女嘉賓滅燈,因為找到母語者只不過是用戶完成某個任務的一個環節。

使用者要完成“學習”的任務,需要多個環節同時存在,才得以成立,比如必須有個既能說法語的同時又能說漢語的才能教筆者學習法語,或者筆者與法語母語者同會某種能夠傳達知識的語種。這樣系統化才能運營起來。雙方才能形成正向回饋。

所以系統化的語言教育平臺應該如下: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有整條的環節構成的,在其他環節存在局限的時候,單個環節的投入幾乎毫無意義。比如學習語言,找到想互學母語的人聽起來很完美,實際這種系統裡面需要一種共同的感知,能夠交流知識的存在。否則再多的單邊模組也是沒有意義的。

同樣,你應該把自己的產品看成使用者某項任務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視角,把自己當初了唯一的環節。打破系統局限的思維,在消費者解決任務的完整系統化去考慮,你會獲得更多New價值創造的空間。

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進行“NEW”,並不是因為你缺乏相關的資訊和資料,而是因為你的思維被一些常見的陷阱給限制住了。比如:木有跨越固定概念、深度思維層次、系統思維局限、……而要想創造與眾不同的NEW價值,就要重新開始去思考。

E:Explosive

之前雷軍演講說過這樣一個事情:他做了20多年的產品,依然在想到底是怎麼做產品的。這麼多年來,他看到有很多產品明明差別不大,但是有的產品就火了,有的產品就是無人問津。這是為什麼呢?從軟體行業到互聯網行業,很多的產品經理都在拼命地嘗試應該做什麼樣的產品,來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來獲得市場的青睞。對於這個問題他也經歷了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直到有一 件小事,觸動了他。

“記得那是1999年秋天的一個傍晚,雷軍走在北京的知春路上。北京的秋天挺冷的,街上不像夏天那樣熱鬧。但是有一家小餐館門口,卻是排起了長隊。它也不是什麼豪華的館子,雷軍很好奇,於是問同事知不知道這裡,為什麼這麼火。同事說,這家館子在這一帶很有名,總是有人排隊。其實也沒啥,就一道招牌菜,據說做得非常地道,而且,價格很實惠。”

他突然有點觸動。一條冷清的大街上會出現一家門口排長隊的小店。口味是一種極其主觀的感受,而消費者有自己的選擇。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那些在這個資訊時代,無法脫穎而出的產品,其實是因為做得還不夠極致。

他想做一個像這家小餐館那樣的企業,有一道好菜,讓用戶都喜歡吃,讓用戶都願意到門口來排隊,吃完了還願意再來一次的小餐館。

在很多時候,如果你比你的競爭對手再多一些極致,在最後市場競爭的結果中,你就可以甩開他們很多。

拿出最好的產品,定出最低的價格。產品性能要不打折扣,竭盡所能做到最好。定價的標準絕不是比別人更低,而是根本不考慮任何競爭對手,先預測自己能做到的銷量,再核算成本。說到底,就是用機會你只有一次的精神不給自己留後路做出爆品。

所謂爆品戰略,就是找准用戶的需求點,直接切入,做出足夠好的產品,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資源,在這一款產品上做突破。也就是講的單點突破。互聯網產品最核心的打法就是單點突破。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要想成功,必須要做出爆品,有引爆市場的產品和運營策略。溫水你哪怕做到99°C,也沒啥用。唯有沸騰之後,才有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

那麼筆者總結一下打造爆品E的三大產品運營黃金原則:

一是做一款正確的產品,從產品定義角度來看,根據趨勢洞察才能推出一款爆品產品。如果大幅領先趨勢容易出問題,意味著你要做大量長期市場教育工作,產品很難爆紅。所以你必須小幅領先趨勢,可能是半步、一步而不是十步。如何準確把握趨勢?筆者認為本質是使用者洞察和資料敏感度,比如共用單車已成紅海你再紮堆毫無意義。

二是把正確的產品做到極致

如果把爆品當作一座冰山,冰山之上沒有任何瑕疵,背後支撐的是冰山之下多花九倍功夫,所以筆者認為一款爆品必須在產品體驗上做到完美,同時體現卓越,任何細節都不能失分,冰山之下96%環節要下狠功夫。

三是所有奇跡都源於奇葩,熱賣意味著產品不正常,筆者常說“所有奇跡都源於奇葩”,每年市面上有成千上萬款APP、智慧硬體產品,其中不乏奇葩產品,但真正能被使用者記住並暢銷的產品少之又少,爆品就是產品中的奇跡。奇跡是結果的表現,體現在銷量上是N個億;奇葩是導致結果的源頭,要麼產品超凡絕倫,要麼運營套路奇葩。

X:XENOGENEIC

產品的異常基因對,即產品有異常的需求生命力,如何使用者洞察,筆者認為產品經理必修課是學會使用者洞察,已到達超乎常規的產品需求基因,產品和運營有很多套路可循,中國功夫和拳擊的差別在於後者是把人打倒,前者由實用轉向花架子,與使用者溝通並不神秘。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技能是把人打倒,即讓用戶買單,用戶掏錢是強動力行為,產品經理必須施展一擊即倒的動作。

只有真正地和用戶接觸、溝通,洞察他們的第一反應,因為用戶每天面對上千個產品,每個產品都希望瞬間吸引使用者注意力,所以產品出發點必須基於使用者對產品的情感反應,而不是理性分析。宗慶後曾放言從不做市場調研,筆者理解他不做理論派調研,通過長期與使用者互動獲取一手產品體驗報告。

筆者認可“春江水暖鴨先知”,即鴨子每天泡在水裡,它能清楚感受到水溫細微變化,而普通人只能看到水沸騰或結冰等顯著變化。早期阿裡巴巴做產品就是通過和使用者直接交流,根據他們直觀反應去判斷產品趣味指數和使用者真實需求。筆者認為產品經理必須走出MRD,多做田野調查,多與用戶面對面交流。

用句流行的話說是: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

你要做一款產品,肯定是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異常基因,這很重要。

這又分幾種情況。第一種,創始人自己有這個異常需求。像程維做計程車,他在北京,一到冬天打不到車,非常深刻地體會到這個痛點。當時他在阿裡,做得還不錯,阿裡地推能力很強,他的能力是具備的,而且他又懂互聯網,產品運營的很多點結合起來了。

還有一種情況,你看到一個需求,自己也是這個行業裡的人,你會發現哪些點能做得更好。但看到這個需求,不見得你能做成。打車軟體那麼多,做出來不見得能打下市場。阿裡巴巴講過,要用正確的方法切入市場,打法很重要。滴滴如果不做計程車,肯定趕不上易到。

周航(注:易到創始人最近與樂視開撕者)自己回憶說,他一直沒做計程車,是因為做專車能有收入,做計程車不知道怎麼收錢。但程維的思維不一樣,因為他知道當年支付寶也沒有收入。產品的創始人過往的經驗決定他以什麼運營策略切入。

那麼,如何判斷到底誰的切入點是正確的?產品運營要突破自己的思維,這個要看產品的X基因和時機,有時候要看產品運營自己的策略。

T:TALENT

今日頭條的新聞用戶端,網易雲音樂,巴迪機器人在產品設計時一方面使用者行為標籤化,例如用戶選擇行業、愛好、年齡、性別,另外一方面這些產品運營者主動AI化產品使產品變得Talent,比如收集使用者的連絡人資訊、爬取使用者的社交資料、監控操作按鈕功能的使用情況、使用者的使用時間、使用者收藏、分享的內容物件、地域環境等等,越用這些產品使用者越覺得這些產品懂自己,隨著底層AI公司演算法模型訓練調整日益精確,像商湯科技、曠世科技、第四範式等AI演算法通路型公司產品的完善將使得大多數產品將更加Talent。

AI將在2017進一步飛躍,出現更好服務,可以基於場景像人類一樣理解和回應。IBM的Watson Bluemix平臺的自然語言處理器,提供了文本語調分析器和個性化分析。

同時,情感化的健康app Empath和即時情感化時智慧解決方案Cogito的技術都提供了語音分析,不僅僅通過聲音變化還有我們說話的模式和節奏來檢測和識別我們的情緒狀態。

資料處理,AI機器學習軟體例如Kensho正在華爾街迅速取代金融分析師的角色。然而基於人類化交互的服務,例如對話式AI,將需要人類和AI的合作。這些AI/人類共棲狀態對創造有感情和同理心的AI產品至關重要。

交互對話式AI產品將驅動下一次科技浪潮。到2020年,人們和聊天機器人產品的平均對話會比跟夫妻之間還多,人們甚至意識不到這個現象。

組織機構想要開發下一代情感化和情景化的AI聊天機器人產品,必須逐步而全面的把機器人定義成—一個人一樣。他們必須把人類價值嵌入各種個性之中去適合不同的情景。因為沒有一個通用的個性適合每種環境和每個人。產品Talent的趨勢以來,或者不知不覺中到來,例如:筆者的父親,近年主要的看新聞工具是今日頭條,他覺得頭條越來越懂他。

第三部分小結

做出了 (New)新的產品價值、(Expolsive)產品爆發點、(Xenogeneic)產品自帶優勢基因、(Talent)產品AI化的產品動態運營過程,這個產品才有可能成長為超級巨星,否則就會真是NEXT,因為市場機會之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

#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