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帝為什麼會退位?乾隆是如何考察繼承人的?

乾隆皇帝清朝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 他建立其的康乾盛世局面讓清朝空前的強大, 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之後乾隆選擇提前退位, 讓嘉慶繼承大統。 那麼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乾隆會退位呢,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乾隆為什麼退位。 乾隆六十年, 已是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永琰, 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 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

乾隆為什麼要選擇在他執政六十年的時候做出如此舉動?在這一舉動的背後是否有一種壓力籠罩著乾隆帝呢?在這千古罕見的權力交接中,

究竟發生了哪些波折?

永琰終於通過了父皇乾隆帝長達二十二年的考察, 最終登上皇帝寶座, 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 那麼, 在這漫長、苛刻的皇儲考察中, 永琰是如何表現的呢?面對禪讓皇位的父皇乾隆, 嘉慶帝該如何對待呢?而乾隆帝是否能默默無聞地退出政治舞臺呢?

乾隆是如何考察繼承人的

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 西曆是1795年1月22日, 乾清宮內外花團錦簇, 頂翎輝煌, 樂曲悠揚。 八十五歲的乾隆老皇帝設家宴招待前來拜年的家族成員和近支宗室。 由於欽天監預報正月初一恰逢日食, 於是, 推遲到了今天舉行。 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濟濟一堂, 依次向皇帝行禮拜年。 看著子孫滿堂的盛況, 遙想臨禦天下六十年的歷程,

乾隆皇帝感慨萬千。

太監抬來了滿滿幾大箱銀元寶, 乾隆帝要給子孫發紅包。 領到紅包的人忙不迭地叩頭謝恩, 還沒領到的人兩眼直勾勾地期待著。 然而, 紅包發完, 唯獨一個人沒給, 這個人是誰?您猜, 他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為什麼不給我,

本來應該人人有份, 為什麼偏偏落下了自己?永琰不敢質問, 但一臉錯愕, 楞在那裡。 大家也百思不得其解。 看來是故意不給十五阿哥的, 不像是忘給了, 這是為什麼呢?

這時, 乾隆皇帝不緊不慢地輕聲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你要銀子何用?”

“你要銀子何用”?這是什麼意思?什麼人有錢無處花?

短暫的沉寂, 現場立即迸發出一片輕聲的驚歎, 大家明白了, 皇帝留給永琰的“紅包”最大, 堪稱是“超值大禮包”--未來大清朝的錦繡江山!

幾十年的秘密揭曉了, 儘管現場的所有人對這個秘密都有心理準備, 但當這一時刻到來的時候, 大家還是心潮澎湃, 尤其是皇子們更是說不清酸甜苦辣;另外, 儲位歸屬本是皇家大忌, 皇帝欲言又止, 並沒有說得很透徹,

大家都不知如何表態, 永琰本人更是尷尬。

元年盟誓, 帝王心結

乾隆帝此時此地透露這個天大的秘密, 很可能跟這次日食有關。

最近幾年來, 乾隆皇帝一直處在一個無法啟齒的巨大的壓力之下, 這個壓力源於六十年前的一個誓言。

乾隆元年, 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乾隆帝焚香默禱, 禱告什麼呢?他說:“若蒙眷佑, 得在位六十年, 即當傳位嗣子, 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也就是說, 希望能長壽, 即使長壽也不敢打破爺爺康熙帝統治六十一年的記錄, 就幹六十年, 到時候不死也退位。

今天看來, 像康熙大帝那樣能治理國家六十一年, 堪稱奇跡, 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乾隆跟爺爺康熙大帝關係十分親近,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 十二歲的弘曆--對不起, 在這裡不能叫乾隆帝, 拉著爸爸的手, 走進了花紅柳綠的圓明園, 第一次見到了爺爺康熙大帝。 爺爺非常喜歡這個孫子, 立即留在身邊, 親自教養, 教他讀書, 教他使用火器, 弘曆都是一學就會。 一次, 在避暑山莊, 康熙的禦舟靠岸, 爺爺看見孫子, 揮手相招;孫子看見爺爺, 從山坡上連蹦帶跳飛奔而下。 爺爺急得直跺腳, 連呼“慢著!慢著!別摔著!”當然, 弘曆與爺爺相處時間不長, 多半年後, 爺爺去世了, 這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往事了, 但一閉上眼睛, 就歷歷在目, 恍如昨日。 弘曆後來被立為太子, 也與爺爺的愛憐有一定的關係, 而且,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 雄才大略, 功績卓著, 孫子更是羡慕不已, 他也希望做一個像爺爺那樣的君主, 但是,無論如何,他不敢超越爺爺。

不過,從乾隆五十年以來,他越來越感到了壓力。為什麼呢?他已經接近八十歲了,身體還行。直覺告訴他,十來年內恐怕死不了。壞了!爺爺的記錄很可能被打破。

維護爺爺的記錄,踐行諾言把皇位傳給太子,將意味著放棄皇權。一想到這一點,恐懼頓時襲上心頭。權力代表著榮譽、成功、財富和安全感,沒有權力,這一切也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帝王都實行終身制,沒有自願交出政權,心甘情願退位的。

按說,打破爺爺的記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爺爺的在天之靈肯定不會怪罪他,哪有爺爺不希望孫子好的,古語說得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鍵是向上天發過誓,古人把發誓看得很重,違背誓言就會遭天譴。

本來,這事兒只有天知己知,誰料想後來弄得天下皆知,那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這年皇帝到盛京,就是今天的瀋陽市祭祖,回來的途中,收到錦縣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上的一個請願書,金從善請求他立太子、立皇后,居然質問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什麼叫“以不正之運自待”,就是自己不拿自己當人,準確點兒說,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合法政府。這話說得太重了,而且,潛臺詞等於說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萬代?你不立皇后,養著幾十個“情人”,就是嬪妃,想得到萬民的敬仰?乾隆氣得火冒三丈,殺了金從善,還不解氣,又詔告天下,說誰說我不立太子,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了;誰說我貪戀皇位,我早在元年就發誓,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動退位,傳位太子。至於不立皇后,我都六十多歲了還立什麼皇后,不怕天下人笑話?這一下,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無私。當然,這時離乾隆六十年還有十七年之久,所以,只圖一時痛快,張嘴就說,真沒想到,六十年轉眼就到了,一旦自食其言,上天不容,百姓又會怎樣議論這個言而無信的皇帝呢?

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經過幾年的思想鬥爭,他決定踐行諾言,按時傳位。這不,時間的年輪剛剛過了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的第一天就發生了日食,這不是上天的提醒或警告嗎?太可怕了,所以,皇帝決定透露一點兒,給上天一個交代。於是,在新年給小輩發紅包時漏掉了永琰,而且說了句“你要銀子何用?”的雙關語,是啊,當了皇帝還要銀子幹什麼,你到哪裡去花?

韜光養晦,取信父皇

前面說乾隆皇帝本來對永琰並不十分滿意,認為他較為平庸,其實,永琰能通過乾隆帝二十二年的漫長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大家知道,乾隆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那麼,永琰應該不會知道他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他能猜呀,畢竟就這幾個人選嗎。當時,大家私底下都在猜,猜的結果是乾隆帝如果傳兒子,基本上就是永琰;如果要是傳孫子,當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北京的王公還是更傾向於把寶押在永琰身上,他們不大相信皇帝能繞過兒子,傳位孫子,這不僅不近人情,而且,乾隆帝以前談經論史,曾批評過明太祖朱元璋。批評朱元璋什麼?批評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埋下了後來骨肉相殘的禍根兒。就此來看,永琰勝算更大。對此,永琰應該認識得到,他肯定知道他是熱門的未來皇帝候選人之一,這樣一來,怎樣通過父親苛刻、漫長的考察,他一定下了一番苦心,更何況他身邊還有一個智囊--師傅朱珪。

這個朱珪,是個品行端正,心眼也不少的人。關於師徒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在以後細講。朱珪肯定給永琰出了不少主意,師徒二人都知道,一旦永琰被秘密立為太子,他們必將處在乾隆帝的嚴密監視之中,所以,都很小心謹慎,為人做事也很低調,連話都很少說。

當然,能通過考察的關鍵是獲得乾隆帝的喜歡。永琰個性循規蹈矩,沉默持重。這是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個優點。您發現沒有,在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統治者的繼承人,往往相對平庸一些,可見英明的君主並不歡迎同樣的英明的繼承人,這樣的例子很多。

為什麼英明的君主不願意選擇同樣英明的繼承人呢?我想,英明的君主一生都留下了很多業績,他需要下一代繼承這些業績,而不希望下一代君主上臺後今天撥亂反正,明天平反冤假錯案,像自己那樣,一點兒不給祖宗留面子。相反,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繼承人,也許能力差點兒,但肯定會按自己確定的既定方針辦,凡是老皇帝說過的,凡是先皇做過的,一概奉行不移。當然,乾隆帝兒子中也沒有什麼英才,但小聰明還有幾個,乾隆帝一概不選,就選擇忠厚的永琰,不能說沒有深刻的考慮。

當然,僅僅忠厚也不行,還得顯示出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長。怎麼顯示呢?父皇又沒給自己什麼差事,無法幹出一番業績。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晉升為親王,名為嘉親王,依然是光杆兒親王一個,什麼權力也沒有。於是,永琰在另一方面下功夫,什麼功夫,就是一個“勤”字。沒有工作你勤什麼勤?永琰只好勤奮學習。他起早貪黑,刻苦攻讀。大家知道,現在的教育體制都有個學習週期,學到一定程度就畢業了,永琰什麼時候畢業?乾隆帝什麼時候讓他當太子,他就什麼時候畢業;乾隆帝什麼時候讓他當太子?天知道,都七老八十了還沒病沒災,翹辮子遙遙無期,自己都三十多歲了每天還跟那些牙牙學語的皇曾孫、皇玄孫混在一起,連老師都懶得提問他,您說無聊不無聊。

不過,乾隆帝看到他學習興趣濃厚,派給他個差事,就是讓他協助老師照看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的學習,拿今天話說,相當於班級裡面的學習委員或班長一類的班幹部,不算正式的國家幹部,但永琰幹得勤勤懇懇。我看《清高宗實錄》,發現這個“班幹部”有時還向乾隆帝打老師的小報告,以示自己履行班幹部職責的認真。比如昨天下雨,十個師傅來了七個,誰誰沒來;又比如哪幾位師傅要求不嚴格等。要是趕上乾隆不高興,這位師傅就倒楣了,輕者罰俸,重者降級;當然,要是趕上乾隆心情不錯,乾隆帝就讓永琰自己去規勸師傅。畢竟永琰的兒子也在上書房讀書,永琰也算個家長,老師有要求不嚴的地方,可以直接規勸。

此外,永琰還不失時機地討皇帝的歡心。怎麼討皇帝的歡心?機會不多。大家知道,乾隆帝是個閒不住的人,到處巡遊,要是南巡、東巡,皇子們都打心眼裡願意去,但是,要是到東北祭祖,誰都找機會推辭,那地方人煙稀少,走上一天也看不到一個村莊,荒涼得很。此時在皇子心目中,“關東家”的概念已經淡薄,一次一個皇子向皇帝彙報本衙門官員的人選時,說某某是關東人,不開竅,不能用。乾隆帝大怒,說你以為你是北京人,你就是關東人,太祖、太宗都是關東人,你居然看不起關東人,簡直就是忘本!

守成繼聖王,功德瞻巍峨。

永懷肇造艱,克勤戒弛惰。

詩的意思是不忘祖宗創業的艱難,勤奮工作,守住祖宗的江山。從技巧和格律上看,寫得未必十分高明,但乾隆帝看後讚賞不已,說立意高遠,格調健康,不忘祖宗,是太祖高皇帝的好子孫。又把其他皇子罵了一頓,說他們居然寫詩抱怨長途跋涉,即使到了祖宗陵寢前依然無動於衷,把上墳當成了遊山玩水,簡直毫無心肝,等回到北京看怎麼收拾他們。

這樣一來,永琰通過了乾隆帝的考察,太子地位穩固不搖。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乾隆帝在家宴上透露了一點資訊,這不是正式發佈,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公開議論而已。

權臣洩密,欲立首功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二日黃昏,永琰居住的跟冷宮差不多的擷芳殿的大門被拍打得山響,幾個侍衛怒氣衝衝開門一看,頓時矮了半截,有的彎腰請安,有的飛奔上房,向永琰通報,您能猜到來人是誰嗎?

來人是乾隆皇帝的大紅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和珅,而且,和珅的兒子是自己的妹夫,說起來也是親戚,所以,永琰趕緊將和珅迎入客廳,請教此時來訪,有何貴幹?和珅笑而不答,撲到在地,連連叩頭,口稱主子大喜,又從懷中取出一柄玉如意,按宮廷禮節呈給永琰。永琰心裡全明白了,大事已定,即將公佈;和珅搶在公佈之前報喜,欲立擁戴之功。和珅哪裡知道,三年後,這成了殺他的一條罪名,什麼罪名,拿今天的話說,叫洩露國家機密。確實,和珅這一舉動有欠考慮,他提前一夜向永琰透露秘密,對永琰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反而讓永琰產生疑問:你是向我賣好,還是向我示威?你無外乎就是在顯示你的地位的優越嗎!你敢小瞧我,莫道幼主可欺!可見,和珅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和珅剛走,宮中太監便來通知:明天在圓明園勤政殿,皇帝召見。永琰哪裡還有睡意,過了午夜,立即套車啟程,前往圓明園候見。此時夜深人靜,但出了城就發現在前往圓明園的禦道上,鈴聲喧騰,鞭聲震野,一群群馬隊簇擁著一輛輛馬車,向西北賓士,燈籠火把照耀得一路通明。原來皇子、皇孫以及在京的王公大臣接到通知,都在往圓明園趕。看來,要改朝換代了。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西曆是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圓明園勤政殿,乾隆帝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發黃的上諭,宣佈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毓慶宮。顒琰叩頭謝恩,表示謹遵聖諭,修身歷練,以期不負重托。

緊接著,乾隆帝又宣佈了更為驚人的決定:

以明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至於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乾隆帝也作了安排,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還有一個職責,就是每天要對皇帝進行“訓諭”。

截止此時,乾隆帝統治中國六十年,除了乾隆帝以外,在場的人打記事起就使用乾隆年號,漫長的時光使人們習慣于乾隆皇帝的永存,現在,親耳聽到乾隆帝宣佈他的時代即將結束,這個震撼力跟晴天霹靂差不多。

看來,顒琰這個“兒皇帝”不好幹。

顒琰不能不出面表態了,他說他接受太子的地位,但不接受明年改元歸政的安排,因為自己一方面年紀還輕(三十六歲還年輕!古人三十而立,不像現在,三十歲還叫男孩兒、女孩兒);另一方面,雖然他這些年一直刻苦用功,但感覺還是學識有限,閱歷更少,所以,他願意“謹當備位儲宮,朝夕侍膳問安之睱,得以稟受至教,勉自策勵”。總之,請父親把皇帝當到底,如果一定要歸政,也應該等到壽登期頤,什麼是“期頤”?期頤就是一百歲,那個時候再傳位給他,他肯定不會推辭。總之,現在父皇才八十五歲,年紀不算太大,離一百歲還遠著呢,所以,絕對不能接受父親的禪讓。

對於乾隆帝的退位,中央官員中除了和珅集團以外,普遍發自內心地贊同。大家都感到乾隆帝執政六十年,難免日久懈怠,目前國家積重難返,問題成山,換個統治者可能會有一番新氣象;而且,乾隆帝已經八十五歲了,相比之下,國家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差不多都是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的人。大家知道,老人跟老人談得來,年輕人跟年輕人談得來,總之,人和人的交往多局限在同一年齡段內,現在君臣之間年齡相差懸殊,隔著好幾條“代溝”,根本無法溝通,平時全靠和珅上傳下達,經過他這一“傳達”,實際上皇帝不瞭解下情,臣子也難以領會皇上的旨意,結果就是和珅一手遮天,這已經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

但是,按照中國傳統,不管是虛情還是假意,你不能不客氣一番。於是,群臣言不由衷地紛紛上書皇帝,有的大臣勸乾隆帝順應“億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順著顒琰的話說如果非傳位太子不可,也應該“俟壽躋期頤”再舉行歸政典禮。前邊說了,期頤就是一百歲的代名詞,乾隆能活到一百歲?你還別說,乾隆對此也有點兒信心。同時,蒙古王公、滿洲王公也上折懇請,一時聲勢浩大。

面對朝野反對他退位的呼聲,乾隆皇帝是什麼態度呢?

一諾千金,傳位太子

乾隆皇帝對太子和滿朝王公大臣的表態十分滿意,因為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心中的榮譽感,還可借此再向普天下表示一次自己的高風亮節。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他說:“若因群情依戀,勉遂所請,則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語轉為不誠,是實難以聽許,毋庸再行瀆請。”更重要的是趁機宣佈:“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總之,乾隆表示你們放心吧,我當了太上皇一樣管事,我把太子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完了,經過這一番折騰,顒琰又降格為“實習皇帝”了。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西曆是1796年2月9日,清朝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太上皇不靠攙扶,邁著穩重的步伐登上太和殿的寶座的臺階,就皇帝位。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三十七歲的皇太子顒琰立在西側,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暹羅、安南、朝鮮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壯觀而又莊嚴。

坐在太和殿皇帝寶座上,看著眼前的皇帝玉璽,乾隆內心波瀾起伏,一會兒,這一切就不屬於他了,六十年的時光如過眼雲煙,他能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嗎?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這部書記載,此時的乾隆發了一場小孩兒脾氣,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顒琰,說什麼大事還是我辦,還是放在我這兒方便,給他他也用不著,一會兒把《傳位詔書》念一遍就得了。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天下,臣民怎麼看乾隆?於是連哄帶勸,直到乾隆答應交出玉璽為止。

午門上鐘鼓齊鳴,丹陛大樂奏響,頌歌在齊唱:

禦宇六旬,

九有浹深仁。

勳華一家褆福臻,

歲萬又萬頌大椿。

文武聖神,

帝夏皇春!

頌歌唱畢,萬萬歲!萬歲!如山呼海嘯般地響起。

乾隆接過大學士奉上的皇帝玉璽,拿在手中,這是一方沉甸甸的盤龍青玉大印,上刻滿文,翻譯成漢語是“皇帝之寶”四字,玉質並非十分出色,雕工更是一般,但是,這是太宗文皇帝--也就是皇太極命人雕刻的,那時的大清還僅是東北地方政權,這方玉璽既是大清開國遺物,也是迄今為止五代皇帝一百六十多年權力的象徵,堪稱是大清皇室的傳家寶。

乾隆久久端詳著這枚由他使用了六十年的玉璽,然後毅然俯身授向跪在腳下的皇太子顒琰,顒琰趕緊雙手高舉過頭,虔誠地接過玉璽……

禪讓之說,起自堯舜,但只是史冊傳聞之詞,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至少秦漢以來,鮮有嘗試。像乾隆帝這樣為了踐行諾言而主動傳位者,稱之為前無古人,稱為開天闢地的大事情,毫不過分。

什麼叫一言九鼎!

什麼叫一諾千金!

什麼叫君無戲言!

什麼叫康乾盛世!

真是曠古未有的盛典!即使退位退得不徹底,也夠令人感動的了!

禮成,太上皇還宮,嘉慶帝在太和殿即位,接受群臣的朝賀。與歷朝歷代的登基大典比起來,這個典禮就寒酸得多了,不管怎樣,他坐上了皇帝寶座。如果說乾隆禪讓是亙古未見的壯舉,那麼,他這個“兒皇帝”也是前無古人的創例。

但是,無論如何,他不敢超越爺爺。

不過,從乾隆五十年以來,他越來越感到了壓力。為什麼呢?他已經接近八十歲了,身體還行。直覺告訴他,十來年內恐怕死不了。壞了!爺爺的記錄很可能被打破。

維護爺爺的記錄,踐行諾言把皇位傳給太子,將意味著放棄皇權。一想到這一點,恐懼頓時襲上心頭。權力代表著榮譽、成功、財富和安全感,沒有權力,這一切也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帝王都實行終身制,沒有自願交出政權,心甘情願退位的。

按說,打破爺爺的記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爺爺的在天之靈肯定不會怪罪他,哪有爺爺不希望孫子好的,古語說得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鍵是向上天發過誓,古人把發誓看得很重,違背誓言就會遭天譴。

本來,這事兒只有天知己知,誰料想後來弄得天下皆知,那是乾隆四十三年的事,這年皇帝到盛京,就是今天的瀋陽市祭祖,回來的途中,收到錦縣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上的一個請願書,金從善請求他立太子、立皇后,居然質問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什麼叫“以不正之運自待”,就是自己不拿自己當人,準確點兒說,自己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合法政府。這話說得太重了,而且,潛臺詞等於說你不立太子,你想千秋萬代?你不立皇后,養著幾十個“情人”,就是嬪妃,想得到萬民的敬仰?乾隆氣得火冒三丈,殺了金從善,還不解氣,又詔告天下,說誰說我不立太子,早在三十八年就立太子了;誰說我貪戀皇位,我早在元年就發誓,能活到乾隆六十年就自動退位,傳位太子。至於不立皇后,我都六十多歲了還立什麼皇后,不怕天下人笑話?這一下,普天之下都知道皇帝大公無私。當然,這時離乾隆六十年還有十七年之久,所以,只圖一時痛快,張嘴就說,真沒想到,六十年轉眼就到了,一旦自食其言,上天不容,百姓又會怎樣議論這個言而無信的皇帝呢?

乾隆帝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經過幾年的思想鬥爭,他決定踐行諾言,按時傳位。這不,時間的年輪剛剛過了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的第一天就發生了日食,這不是上天的提醒或警告嗎?太可怕了,所以,皇帝決定透露一點兒,給上天一個交代。於是,在新年給小輩發紅包時漏掉了永琰,而且說了句“你要銀子何用?”的雙關語,是啊,當了皇帝還要銀子幹什麼,你到哪裡去花?

韜光養晦,取信父皇

前面說乾隆皇帝本來對永琰並不十分滿意,認為他較為平庸,其實,永琰能通過乾隆帝二十二年的漫長考察,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

大家知道,乾隆帝實行的是秘密立儲,那麼,永琰應該不會知道他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他能猜呀,畢竟就這幾個人選嗎。當時,大家私底下都在猜,猜的結果是乾隆帝如果傳兒子,基本上就是永琰;如果要是傳孫子,當年冤死的皇長子的第二個兒子綿恩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北京的王公還是更傾向於把寶押在永琰身上,他們不大相信皇帝能繞過兒子,傳位孫子,這不僅不近人情,而且,乾隆帝以前談經論史,曾批評過明太祖朱元璋。批評朱元璋什麼?批評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埋下了後來骨肉相殘的禍根兒。就此來看,永琰勝算更大。對此,永琰應該認識得到,他肯定知道他是熱門的未來皇帝候選人之一,這樣一來,怎樣通過父親苛刻、漫長的考察,他一定下了一番苦心,更何況他身邊還有一個智囊--師傅朱珪。

這個朱珪,是個品行端正,心眼也不少的人。關於師徒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在以後細講。朱珪肯定給永琰出了不少主意,師徒二人都知道,一旦永琰被秘密立為太子,他們必將處在乾隆帝的嚴密監視之中,所以,都很小心謹慎,為人做事也很低調,連話都很少說。

當然,能通過考察的關鍵是獲得乾隆帝的喜歡。永琰個性循規蹈矩,沉默持重。這是個缺點,也可以說是個優點。您發現沒有,在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英明統治者的繼承人,往往相對平庸一些,可見英明的君主並不歡迎同樣的英明的繼承人,這樣的例子很多。

為什麼英明的君主不願意選擇同樣英明的繼承人呢?我想,英明的君主一生都留下了很多業績,他需要下一代繼承這些業績,而不希望下一代君主上臺後今天撥亂反正,明天平反冤假錯案,像自己那樣,一點兒不給祖宗留面子。相反,選擇一個忠厚老實的繼承人,也許能力差點兒,但肯定會按自己確定的既定方針辦,凡是老皇帝說過的,凡是先皇做過的,一概奉行不移。當然,乾隆帝兒子中也沒有什麼英才,但小聰明還有幾個,乾隆帝一概不選,就選擇忠厚的永琰,不能說沒有深刻的考慮。

當然,僅僅忠厚也不行,還得顯示出一些其他方面的特長。怎麼顯示呢?父皇又沒給自己什麼差事,無法幹出一番業績。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晉升為親王,名為嘉親王,依然是光杆兒親王一個,什麼權力也沒有。於是,永琰在另一方面下功夫,什麼功夫,就是一個“勤”字。沒有工作你勤什麼勤?永琰只好勤奮學習。他起早貪黑,刻苦攻讀。大家知道,現在的教育體制都有個學習週期,學到一定程度就畢業了,永琰什麼時候畢業?乾隆帝什麼時候讓他當太子,他就什麼時候畢業;乾隆帝什麼時候讓他當太子?天知道,都七老八十了還沒病沒災,翹辮子遙遙無期,自己都三十多歲了每天還跟那些牙牙學語的皇曾孫、皇玄孫混在一起,連老師都懶得提問他,您說無聊不無聊。

不過,乾隆帝看到他學習興趣濃厚,派給他個差事,就是讓他協助老師照看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的學習,拿今天話說,相當於班級裡面的學習委員或班長一類的班幹部,不算正式的國家幹部,但永琰幹得勤勤懇懇。我看《清高宗實錄》,發現這個“班幹部”有時還向乾隆帝打老師的小報告,以示自己履行班幹部職責的認真。比如昨天下雨,十個師傅來了七個,誰誰沒來;又比如哪幾位師傅要求不嚴格等。要是趕上乾隆不高興,這位師傅就倒楣了,輕者罰俸,重者降級;當然,要是趕上乾隆心情不錯,乾隆帝就讓永琰自己去規勸師傅。畢竟永琰的兒子也在上書房讀書,永琰也算個家長,老師有要求不嚴的地方,可以直接規勸。

此外,永琰還不失時機地討皇帝的歡心。怎麼討皇帝的歡心?機會不多。大家知道,乾隆帝是個閒不住的人,到處巡遊,要是南巡、東巡,皇子們都打心眼裡願意去,但是,要是到東北祭祖,誰都找機會推辭,那地方人煙稀少,走上一天也看不到一個村莊,荒涼得很。此時在皇子心目中,“關東家”的概念已經淡薄,一次一個皇子向皇帝彙報本衙門官員的人選時,說某某是關東人,不開竅,不能用。乾隆帝大怒,說你以為你是北京人,你就是關東人,太祖、太宗都是關東人,你居然看不起關東人,簡直就是忘本!

守成繼聖王,功德瞻巍峨。

永懷肇造艱,克勤戒弛惰。

詩的意思是不忘祖宗創業的艱難,勤奮工作,守住祖宗的江山。從技巧和格律上看,寫得未必十分高明,但乾隆帝看後讚賞不已,說立意高遠,格調健康,不忘祖宗,是太祖高皇帝的好子孫。又把其他皇子罵了一頓,說他們居然寫詩抱怨長途跋涉,即使到了祖宗陵寢前依然無動於衷,把上墳當成了遊山玩水,簡直毫無心肝,等回到北京看怎麼收拾他們。

這樣一來,永琰通過了乾隆帝的考察,太子地位穩固不搖。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日,乾隆帝在家宴上透露了一點資訊,這不是正式發佈,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公開議論而已。

權臣洩密,欲立首功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二日黃昏,永琰居住的跟冷宮差不多的擷芳殿的大門被拍打得山響,幾個侍衛怒氣衝衝開門一看,頓時矮了半截,有的彎腰請安,有的飛奔上房,向永琰通報,您能猜到來人是誰嗎?

來人是乾隆皇帝的大紅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和珅,而且,和珅的兒子是自己的妹夫,說起來也是親戚,所以,永琰趕緊將和珅迎入客廳,請教此時來訪,有何貴幹?和珅笑而不答,撲到在地,連連叩頭,口稱主子大喜,又從懷中取出一柄玉如意,按宮廷禮節呈給永琰。永琰心裡全明白了,大事已定,即將公佈;和珅搶在公佈之前報喜,欲立擁戴之功。和珅哪裡知道,三年後,這成了殺他的一條罪名,什麼罪名,拿今天的話說,叫洩露國家機密。確實,和珅這一舉動有欠考慮,他提前一夜向永琰透露秘密,對永琰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反而讓永琰產生疑問:你是向我賣好,還是向我示威?你無外乎就是在顯示你的地位的優越嗎!你敢小瞧我,莫道幼主可欺!可見,和珅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和珅剛走,宮中太監便來通知:明天在圓明園勤政殿,皇帝召見。永琰哪裡還有睡意,過了午夜,立即套車啟程,前往圓明園候見。此時夜深人靜,但出了城就發現在前往圓明園的禦道上,鈴聲喧騰,鞭聲震野,一群群馬隊簇擁著一輛輛馬車,向西北賓士,燈籠火把照耀得一路通明。原來皇子、皇孫以及在京的王公大臣接到通知,都在往圓明園趕。看來,要改朝換代了。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西曆是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圓明園勤政殿,乾隆帝當眾開啟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發黃的上諭,宣佈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毓慶宮。顒琰叩頭謝恩,表示謹遵聖諭,修身歷練,以期不負重托。

緊接著,乾隆帝又宣佈了更為驚人的決定:

以明年為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傳位大典,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仍自稱“朕”,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至於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乾隆帝也作了安排,皇帝處理“尋常事件”,如果有重要軍國大事以及官員任免,由太上皇親自指導處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員,都要到太上皇前謝恩。太上皇還有一個職責,就是每天要對皇帝進行“訓諭”。

截止此時,乾隆帝統治中國六十年,除了乾隆帝以外,在場的人打記事起就使用乾隆年號,漫長的時光使人們習慣于乾隆皇帝的永存,現在,親耳聽到乾隆帝宣佈他的時代即將結束,這個震撼力跟晴天霹靂差不多。

看來,顒琰這個“兒皇帝”不好幹。

顒琰不能不出面表態了,他說他接受太子的地位,但不接受明年改元歸政的安排,因為自己一方面年紀還輕(三十六歲還年輕!古人三十而立,不像現在,三十歲還叫男孩兒、女孩兒);另一方面,雖然他這些年一直刻苦用功,但感覺還是學識有限,閱歷更少,所以,他願意“謹當備位儲宮,朝夕侍膳問安之睱,得以稟受至教,勉自策勵”。總之,請父親把皇帝當到底,如果一定要歸政,也應該等到壽登期頤,什麼是“期頤”?期頤就是一百歲,那個時候再傳位給他,他肯定不會推辭。總之,現在父皇才八十五歲,年紀不算太大,離一百歲還遠著呢,所以,絕對不能接受父親的禪讓。

對於乾隆帝的退位,中央官員中除了和珅集團以外,普遍發自內心地贊同。大家都感到乾隆帝執政六十年,難免日久懈怠,目前國家積重難返,問題成山,換個統治者可能會有一番新氣象;而且,乾隆帝已經八十五歲了,相比之下,國家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差不多都是四十到六十歲之間的人。大家知道,老人跟老人談得來,年輕人跟年輕人談得來,總之,人和人的交往多局限在同一年齡段內,現在君臣之間年齡相差懸殊,隔著好幾條“代溝”,根本無法溝通,平時全靠和珅上傳下達,經過他這一“傳達”,實際上皇帝不瞭解下情,臣子也難以領會皇上的旨意,結果就是和珅一手遮天,這已經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

但是,按照中國傳統,不管是虛情還是假意,你不能不客氣一番。於是,群臣言不由衷地紛紛上書皇帝,有的大臣勸乾隆帝順應“億兆人之心,久履天位”,有的大臣順著顒琰的話說如果非傳位太子不可,也應該“俟壽躋期頤”再舉行歸政典禮。前邊說了,期頤就是一百歲的代名詞,乾隆能活到一百歲?你還別說,乾隆對此也有點兒信心。同時,蒙古王公、滿洲王公也上折懇請,一時聲勢浩大。

面對朝野反對他退位的呼聲,乾隆皇帝是什麼態度呢?

一諾千金,傳位太子

乾隆皇帝對太子和滿朝王公大臣的表態十分滿意,因為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心中的榮譽感,還可借此再向普天下表示一次自己的高風亮節。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他說:“若因群情依戀,勉遂所請,則朕初心焚香告天之語轉為不誠,是實難以聽許,毋庸再行瀆請。”更重要的是趁機宣佈:“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總之,乾隆表示你們放心吧,我當了太上皇一樣管事,我把太子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完了,經過這一番折騰,顒琰又降格為“實習皇帝”了。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日,西曆是1796年2月9日,清朝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八十六歲的乾隆太上皇不靠攙扶,邁著穩重的步伐登上太和殿的寶座的臺階,就皇帝位。寶座前地上放著拜墊,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三十七歲的皇太子顒琰立在西側,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暹羅、安南、朝鮮等屬國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面壯觀而又莊嚴。

坐在太和殿皇帝寶座上,看著眼前的皇帝玉璽,乾隆內心波瀾起伏,一會兒,這一切就不屬於他了,六十年的時光如過眼雲煙,他能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嗎?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這部書記載,此時的乾隆發了一場小孩兒脾氣,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顒琰,說什麼大事還是我辦,還是放在我這兒方便,給他他也用不著,一會兒把《傳位詔書》念一遍就得了。這可急壞了幾位大學士,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傳播天下,臣民怎麼看乾隆?於是連哄帶勸,直到乾隆答應交出玉璽為止。

午門上鐘鼓齊鳴,丹陛大樂奏響,頌歌在齊唱:

禦宇六旬,

九有浹深仁。

勳華一家褆福臻,

歲萬又萬頌大椿。

文武聖神,

帝夏皇春!

頌歌唱畢,萬萬歲!萬歲!如山呼海嘯般地響起。

乾隆接過大學士奉上的皇帝玉璽,拿在手中,這是一方沉甸甸的盤龍青玉大印,上刻滿文,翻譯成漢語是“皇帝之寶”四字,玉質並非十分出色,雕工更是一般,但是,這是太宗文皇帝--也就是皇太極命人雕刻的,那時的大清還僅是東北地方政權,這方玉璽既是大清開國遺物,也是迄今為止五代皇帝一百六十多年權力的象徵,堪稱是大清皇室的傳家寶。

乾隆久久端詳著這枚由他使用了六十年的玉璽,然後毅然俯身授向跪在腳下的皇太子顒琰,顒琰趕緊雙手高舉過頭,虔誠地接過玉璽……

禪讓之說,起自堯舜,但只是史冊傳聞之詞,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至少秦漢以來,鮮有嘗試。像乾隆帝這樣為了踐行諾言而主動傳位者,稱之為前無古人,稱為開天闢地的大事情,毫不過分。

什麼叫一言九鼎!

什麼叫一諾千金!

什麼叫君無戲言!

什麼叫康乾盛世!

真是曠古未有的盛典!即使退位退得不徹底,也夠令人感動的了!

禮成,太上皇還宮,嘉慶帝在太和殿即位,接受群臣的朝賀。與歷朝歷代的登基大典比起來,這個典禮就寒酸得多了,不管怎樣,他坐上了皇帝寶座。如果說乾隆禪讓是亙古未見的壯舉,那麼,他這個“兒皇帝”也是前無古人的創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