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長這5個習慣,最容易被孩子模仿,你也有嗎?

比媽曾經分享過一篇關於《真正毀掉孩子的5種行為!值得所有父母深思》的文章, 說的正是爸爸媽媽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力呢~

今天, 比媽從另一方面, 整理了一些父母對孩子影響深遠的習慣, 特別是下面這5種無意識的習慣, 值得每個爸爸媽媽注意!

父母的一言一行, 無論好壞, 善惡美醜, 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 這些行為會深深地印在孩子腦海裡, 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育和成長。

下面這5個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習慣, 你有過嗎?

1、無端引發爭吵

行為:如果你和愛人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當著女兒的面吵翻天, 事後又言歸於好。

提醒:爸爸媽媽的敵對、爭吵, 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 爸爸媽媽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都被孩子看在眼裡, 記在心裡。

日後孩子在遊戲時, 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 狠狠地打娃娃, 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2、敷衍應付

行為:每天你下班回到家裡, 總是習慣性地問女兒:“今天在幼稚園裡過得怎麼樣?”一邊問, 一邊就忙著做飯, 整理房間, 或者看電視。

提醒:爸爸媽媽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並不關心你的答案, 我現在真正關心的是能不能趕緊準備好晚飯,

或整理好房間、電視裡的劇情發展。 ”

當然這種做法也只能從孩子那裡得到一個令人又驚又氣的答案:“沒什麼”, “湊合”, 或者“還行吧”。

於是, 孩子從爸爸媽媽身上學會了敷衍別人。

3、過分偏袒

行為:當老師或其他大人告狀時, 家長總是感到難以置信並偏袒自己的孩子。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犯多大的錯誤都會“有原因, 有理由”, 可原諒。

孩子一犯錯, 爸爸媽媽傾向于認為權威人物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或恃強欺弱。 對孩子的一錯再錯視而不見或一味否認, 這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相比老師, 孩子更關注爸爸媽媽的態度,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能認可老師的做法, 那麼孩子也會接受老師、其他成年人對自己的引導。

提醒:事實上孩子在行為上出現錯誤, 多是純粹的錯誤, 比如:“我就是想要他的玩具”“推倒他我很開心”......類似這樣的錯誤沒有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給孩子開脫。

讓孩子知道遵守規則, 並且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後果才是正確的做法。

如果孩子的老師建議採取某種懲罰手段, 爸爸媽媽應當適當採納, 除非是危險或不合理的做法。

向孩子解釋這樣做的原因, 你仍然愛他們, 但需要他們懂得什麼才是負責任的行為。

4、負面評價他人

行為:把白天工作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帶回家中, 當著家人的面大發牢騷, 抱怨各種人種事。

甚至經常當著孩子的面, 負面地評價身邊的親人朋友:

“你爸爸真是一頭豬啊, 懶得要死, 什麼家務都不做。 ”

“你奶奶總是雞蛋裡挑骨頭, 對我各種這不滿意, 那也不滿意。 ”

“你劉叔真是不守信用, 答應了我的事又放我鴿子。 ”

......

提醒:如果家長總是這麼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人, 不僅僅會讓孩子對身邊的人留下壞印象, 不尊重他人, 還會為孩子做出壞的表率, 讓孩子遇事只知抱怨而不試著解決問題。

孩子在長大,將來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我們現在就教給他,遇事只能抱怨,天天讓他們看苦瓜臉,聽苦經,哪裡還樂觀幸福得起來?他們的未來還會成個什麼樣?

5、代替孩子做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往往喜歡“包辦”。

爸爸媽媽以保持衛生和安全的名義,阻止孩子們去盡情玩耍和做事。

事實上爸爸媽媽一聲聲喝止、一次次包辦,實際上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進程,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發育敏感期,這不但造成孩子身體機能的退化,能力的喪失,還形成了對父母的嚴重依賴。

提醒: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

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

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可以給意見但要孩子做決定;

培養愛好,而不是擅自為孩子報興趣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媽媽從小給予孩子尊重,那麼孩子就會尊重他人,替他人著想,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

讓孩子遇事只知抱怨而不試著解決問題。

孩子在長大,將來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我們現在就教給他,遇事只能抱怨,天天讓他們看苦瓜臉,聽苦經,哪裡還樂觀幸福得起來?他們的未來還會成個什麼樣?

5、代替孩子做選擇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往往喜歡“包辦”。

爸爸媽媽以保持衛生和安全的名義,阻止孩子們去盡情玩耍和做事。

事實上爸爸媽媽一聲聲喝止、一次次包辦,實際上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進程,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發育敏感期,這不但造成孩子身體機能的退化,能力的喪失,還形成了對父母的嚴重依賴。

提醒: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

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

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可以給意見但要孩子做決定;

培養愛好,而不是擅自為孩子報興趣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媽媽從小給予孩子尊重,那麼孩子就會尊重他人,替他人著想,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